廖肖根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指出,教師要指導學生閱讀簡單的非連續性文本,能從圖文等組合材料中找出有價值的信息。但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對非連續性文本的關注度還不夠,對非連續性文本教學內容的架構還比較模糊,教學方法也沒有形成體系。
連續性文本和非連續性文本是閱讀文本的基本形式。連續性文本的表達更具感性,作者通過文本抒發情感,想象意境,倡導精神。連續性文本的體裁豐富,有童話、小說、散文、詩歌等。非連續性文本是相對于連續性文本而言的,主要呈現形式為圖表、清單、使用說明書等。非連續性文本的表達更具理性,與大家的日常生活緊密相連。兩種文體的閱讀目標不一樣,因此,教師的引導路徑也應該不一樣,教學方法也應該不一樣。那么,如何引導學生閱讀非連續性文本呢?筆者在三明市基礎教育科學研究2020年度立項課題“創設適合兒童成長的主題閱讀模式的實踐研究”(立項批準號:JYKT-20088)中,以非連續性文本為主題進行了實踐探索。
一、結合日常生活,閱讀非連續性文本
當今社會已進入信息爆炸的時代,非連續性文本不僅在傳統的報紙、期刊、街頭廣告隨處可見,而且在微信、微博等網絡媒體也層出不窮。可以說,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非連續性文本。因此,非連續性文本的閱讀教學顯得尤為重要。
非連續性文本呈現形式多樣。有的采用圖文結合的方式,如景區游覽圖、憑證單等;有的采用多形式文本,如說明文《多數海魚從淡水魚進化而來》等。教師在指導學生閱讀非連續性文本時,也應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
1. 到校園生活中去學習。只要仔細觀察,在校園里處處都可以見到非連續性文本,如校園內的失物招領通知、紅領巾書目等。在本校的“地理生物園”,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閱讀地理生物園簡介及導覽圖,根據導覽圖觀察生物進化模型、地形地貌模型,了解生物進化知識和地球相關知識。在校門口,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閱讀“實驗小學鳥瞰圖”,讓學生對學校的整體布局、區域劃分了解清楚。在召開校園運動會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讀懂運動會海報,讓學生了解比賽項目的時間、場地和比賽結果……
2. 到家庭生活中去學習。家里買了新電器,可以和大人一起閱讀電器使用說明書;家里有人感冒了,可以閱讀藥品服用說明書,了解藥品的用量、服用方法、注意事項等;家里買了樂高玩具,可以根據說明書的圖示和文字進行拼裝;等等。
3. 到社會生活中去學習。去景區,可以學看景區游覽示意圖、導向牌;去旅游,可以學看動車票、機票、列車時刻表;去社區,可以學看社區樓道布置圖、宣傳圖表、小區監控圖表;去參觀場館,可以學看場館導圖、場館簡介、參觀要求;等等。
二、抓住關鍵點,提取非連續性文本有效信息
在信息時代,信息獲得能力的培養是為了給學生終身發展奠定基礎。連續性文本傾向于學生對于文學作品的體驗,而非連續性文本更傾向于幫助學生獲得實用的信息。教師要引導學生依據非連續性文本的呈現形式,對文本中的文字、圖片、清單等信息進行綜合分析,刪除無用信息,留下有用信息,從而使學生獲得所需要的信息。教師要引導學生用最快捷的方式,如找關鍵詞、核心數據等來理解文本,獲得信息。
1. 從文本形式上找關鍵點。文字簡單明了,操作性強,力求讀者一看就懂,是非連續性文本的敘述特點。但非連續性文本表達形式自由,沒有固定模式,因此,在閱讀中,教師要依據不同的非連續性文本的表達形式,做出不同的指導。比如,手機使用說明書一般包括目錄、手機外觀、功能鍵位置、使用方法、注意事項等,演出海報一般包括演出的主題、地點、時間、主要演員等,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根據文本的特點,通過小標題、序號、表頭等關鍵點,提取非連續性文本的有效信息。
2. 從圖文結合中找互補性。圖片和文字相結合,是非連續性文本呈現的重要形式。有時候文字敘述不夠直觀,配上圖片后,整個邏輯關系就更清晰了,因為圖片和文字具有互補性。比如,景區導游圖既有圖例、比例尺、游覽方向,又有文字說明,它們互相補充,讓游客更加容易看懂。在非連續性文本的閱讀教學中,文本呈現的文字、圖片、表格、目錄等一系列信息,教師都要引導學生予以關注。
3. 從同類文本中找關聯性。非連續性文本還有一種呈現形式是將相關聯的不連續的文字片段或圖表進行組合,學生在閱讀時,要從不同的材料中找出它們的共同點,然后進行信息的整合。比如,在PISA2006科學測試題“生物多樣性是環境保護的關鍵”中有兩張圖表:“食物鏈網絡A”“食物鏈網絡B”。教師在引導學生閱讀時,要先讓學生對兩個不同文本進行比較,找出它們的共同點和不同點,然后再進行回答。
通過對不同形式的非連續性文本的閱讀和思考,學生將獲得的有用信息與自己積累的生活經驗相結合,對信息作出自己的判斷,從而發展自己的發散性思維。
三、非連續性文本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
1. 畫一畫。圖畫具有直觀性,在閱讀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畫一畫,并結合課文開展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如在教學《詹天佑》一課時,先讓學生閱讀“開鑿隧道”片段,從片段中獲取有效信息;通過找關鍵詞,明白居庸關隧道、八達嶺隧道采用不同開鑿方法的科學依據;根據理解,畫出圖表、標上關鍵詞。然后讓學生比較所畫的兩幅圖,說一說詹天佑為何要采用兩種不同的方法,兩種方法各有什么優點。這樣,難以理解的“開鑿隧道”片段,在結合非連續性文本閱讀后,就迎刃而解了。
2. 填一填。表格具有條理清晰、有順序的特點,在閱讀教學中運用表格,可以幫助學生梳理文章脈絡,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如在教學《威尼斯的小艇》中“小艇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這一片段時,可以讓學生閱讀這一片段,并找關鍵詞,看看是哪些人乘坐、坐了是去干什么、說明什么問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自己設計一張表格來完成關鍵詞的填寫,并讓學生展示所填表格,說一說自己的感想。這樣,學生通過表格,自然厘清了文章的脈絡,理解了作者的情感。
3. 寫一寫。非連續性文本的閱讀,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閱讀力,而且還能提高學生對各種信息的搜集、綜合、分析、處理能力。如在教學《趙州橋》一課之前,筆者先讓學生搜集有關橋的資料。學生搜集的資料豐富多彩:從表現形式上看,有文字的、表格的、圖片的、數據的;從時間上看,有古代的、現代的、未來的;從內容上看,有關于橋的歷史、橋的構造、橋的種類、橋的故事、橋的詩詞、橋的設計者等。于是,筆者讓學生分組,搜集同一類的分成一個小組。組員之間先互相交流,然后每組再派一個代表上臺展示。這樣,通過引導學生搜集非連續性文本信息,并組合這些信息,學生了解了有關橋的各方面知識,提高了學習《趙州橋》的興趣。
非連續性文本的閱讀教學是一種形式新穎、實用性強的語文教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根據學情,制訂非連續性文本的閱讀教學策略,提升學生的綜合閱讀能力。
(作者單位:福建省將樂縣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