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敏
【摘? ? 要】高中歷史的學習對學生的生活以及人生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對學生人格的完善也有極大幫助。但在實際的高中歷史教學過程中,仍存在一些困難導致其無法發揮出這些優勢。要想高效完成高中歷史的教學目的,需要教師對課堂教學進行改進。本文針對高中歷史教學中現有的困難進行分析并提出一些改進策略,希望能為教學工作者提供一些幫助。
【關鍵詞】高中歷史? 困難? 改進策略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1.05.040
歷史作為高中階段學習的主要科目之一,已經引起了廣大師生足夠的重視。但是對待學習,重視只是基礎條件,更高效率的學習方式,更吸引人的課堂以及核心素養的培養,才是幫助學生取得好成績的重要途徑,才是培養人才的關鍵,學生也才能在未來的學習與生活中真正地學有所用。基于目前的課程要求,高中歷史教學還存在一些問題,解決這些問題,已經成為刻不容緩的課題。
一、高中歷史教學中存在的困難
1.教學方式單一、枯燥。高中歷史是一門很有意思的科目,課本中有諸多的歷史故事、文化史料,還有一些朝代特點、風俗特色可供學習。但是這樣豐富的內容在實際教學中卻沒有被合理應用,很多教師上課時還是會出現“念課本”的情形,教學引入流程也會基本忽略,這樣的課堂大部分都枯燥無味,無法有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長此以往,學生學習興趣下降,學習效率也得不到提升,還容易陷入為了追求高分死記硬背的學習狀態,顯然這對學生今后的學習發展極其不利。
2.課程體量大,背誦困難。高中歷史的學習中,會有許多時間、意義方面的知識點,非常考驗學生的背誦能力,而且歷史又是一門體量非常大的學科,學生要全部背誦下來是非常不易的事情。只有解決這一難題,才能切實幫助學生提高成績,教師在這其中如何幫助學生,也是需要解決的難題之一。
3.忽視精神的教學。歷史學習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對精神的學習。歷史人物身上哪些優良品格值得學習采納,哪些應該批判摒棄,要在一個又一個真實的故事當中去具體分析、體會。這在教學中并不是多此一舉,而是重中之重。高中生大部分還是未成年人,心理還處于完善過程中,這一階段教師價值觀的輸出對其完整人格的培養具有很大意義。但在實際教學中,因為課時、課堂環境等原因,精神方面的教學并沒有得到重視。
二、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整改策略
1.改進教學方式,豐富課堂內容。歷史科目的教學內容非常豐富,如果可以充分利用,將會打造出一個極其吸引力的課堂。第一,教師可以通過問題教學法進行教學,引導學生進行自我思考。自我思考是學生學習的一部分,如果教師長期維持“教師講、學生聽”的單一教學方式,那么學生很容易就變成了一個只會接納結果的機器,得不到主動的鍛煉,顯然這對學習是不利的。如果教師在歷史課堂引入問題教學法,能很有效地改善課堂現狀。比如學習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時,教師可以通過提問引發學生思考:為什么會有這樣一段時期?這其中國家的變化情況是怎樣的,為什么出現這樣的變化?學生帶著問題去學習,通過主動探索,才能真正實現其核心素養的提升。第二,教師可以引入情境教學。對于學生而言,對問題的回答視角非常有限,那么最后的答案可能就會雷同,這時,教師如果把學生引入一個情境,或許會有不一樣的效果。春秋戰國發生了許多故事,例如:楚莊王問鼎中原,廉頗負荊請罪,勾踐臥薪嘗膽,等等。這些故事中的主人公各有立場,教師可以讓學生分別扮演其中角色,引導學生將自己置于歷史當中去思考,這樣對于當時人物的選擇以及結局也就會有更多理解,也能學會從多視角去看待歷史、學習歷史。
教學方式是多種多樣的,根據課程特點進行合理利用,是教師需要不斷學習的課題。只有在不斷的實踐與更新中,才能找到最適合課題的教學方式,才能切實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以及歷史素養,才能真正實現學生的發展。
2.教授有效學習手段幫助學生學習。很多學生背誦存在困難,這對學生的學習極為不利。作為教師,要及時注意到學生是否存在這樣的困難,并及時提出方案幫助解決。對此,教師可以帶領學生以思維導圖的方式進行學習。思維導圖是通過知識之間的聯系將其連接起來,最終形成一個有條理、有邏輯的結構的形式。在歷史朝代的學習中,可以以時間為軸進行思維導圖的構建。主軸線以歷朝歷代的起始時間進行分段,在這段時間的分軸上再對著名事件以及朝代特色等進行總結歸納,這樣將整個歷史串聯成一條線,學生能清晰地將朝代前后順序分清,也不容易搞混故事發生時間,背誦時能更順利、更有條理。
學生背誦困難是高中歷史教學中較為突出的問題,除此之外還可能有理解不暢、興趣低等問題出現。作為教師,要學會及時發現、及時提供有效手段幫助學生解決,這樣才能在學習中實現全員不掉隊的現象。
3.注重歷史精神、情懷的學習。早日完成課程內容,為復習提供更多時間固然很重要,但理解透知識,才能更好地進行下一步學習。高中歷史的學習不僅是為了即將到來的高考,還是對過往的回溯,更重要的是能從中學習優秀的品質和精神,吸取教訓以作警示,這一部分也是知識學習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教學中不能因為外部因素而忽略這部分知識的學習,相反應該給予更多的關注。教師在教學中,可以以歷史故事作為導入,引導學生思考其中的人物行為,思考其動因、誘因,體悟其精神、情懷。例如學習“五四”運動時,工人、學生做出罷工罷課行為,這些人作為當時社會的底層,雖然他們每個人只有一份微小的力量,但他們沒有退縮,緊緊團結在一起,就是靠這樣,最終才取得了好的成果,保障了國家利益。他們的團結、奮不顧身以及對家國的大愛,都值得新時代每一個人學習。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要注重史料的講解,這些精神、情懷的傳達也要到位,學生學習優良品質才能達成自身人格的完善,才能形成正確的價值觀,而這些正是學生未來發展中不可或缺的東西。
三、結束語
歷史作為文化基礎科目之一,顯示出了其在教學中的重要意義。在關心歷史成績的同時,怎么切實發揮歷史的教育意義,怎么通過歷史學習實現學生的長久發展,也是教師應該思考的問題。雙線并行才能真正發揮歷史教學的作用。歷史是厚重的,教師在教學中,不能因為其繁雜,為了趕進度就做出一些不合適的教學方案,而要做到多、精、細教學,積極幫助學生投入課堂、改進學習方法以及注重精神的傳達。以上只是其中的一些策略,教師在教學中,還要不斷改進與豐富,才能真正實現歷史教學的長足發展。
參考文獻
[1]李玉賓.論高中歷史教學中的問題教學法[J].考試周刊,2021(9):149-150.
[2]張朝銳.核心素養視域下的高中歷史教學策略[J].學周刊,2021(5):147-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