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彬
【摘? ? 要】在新課改的背景下,初中語文教學更加看重學生聽說讀寫全面發展,強調教師需要以此為基礎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語文的閱讀教學是其中的重中之重,需要教師突破閱讀教學的局限性,采取有效的措施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關鍵詞】初中語文? 閱讀教學? 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1.05.109
在時代不斷發展的過程中,人們更看重對精神的追求,而閱讀則是人們追求精神生活的重要途徑。在初中階段,語文是一門十分重要的學科,而閱讀又是語文教學中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因此,教師需要重點關注閱讀教學情況,采取有效的教學措施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旨在更好地提高學生的語文水平。
一、明確學生的主體地位
從本質上來說,閱讀其實是學生收集文本信息,以此了解世界的重要工具。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不但能夠更好地發展學生的思維,還能讓學生獲得良好的審美體驗。但是,在現實情況下,很多學生并不了解閱讀具有的重要意義,更不用說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因此,要想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就應當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長期以來,部分初中語文教師為了完成教學任務,會在一定程度上忽視學生的自主性。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通常會從文章和作者的背景等方面分析文章的寫作特點。這種方式只是對文章進行一個簡單的分解,會使學生的閱讀習慣受到影響,從而在以后的閱讀過程中習慣性地分割作品,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可能會獲得的審美評價和想象,導致閱讀流于一種形式。久而久之,就會影響學生對閱讀的興趣。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需要明確學生的主體地位,并且積極地采取有效措施去發揮學生的自主性,注重在學習方法方面給予他們足夠的引導,讓他們學會自主學習。為了能夠加深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啟發學生和鼓勵學生,并且為他們提供更多的時間去理解、閱讀以及品味和感受。因為,閱讀的本質并不是一種簡單的技能訓練,而是需要在文本當中去了解信息,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強調對學生的思維創造,旨在能夠通過多種有效途徑去提高學生的語言水平。尤其是在如今的環境當中,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因為閱讀教學本身就是師生之間、學生與課本之間溝通的過程,而這一概念也從側面說明了教師在閱讀教學中需要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
二、保證師生、課本之間的良好契合
只有充分地確保教學民主,教師才可以更好地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讓學生可以感受到自己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這樣一來,學生不僅愿意積極地去學習,更愿意參與到教學當中。換句話說,教師需要確保師生、課本之間保持良好的契合,并且以民主的方式讓學生參與到閱讀學習當中。比如,教師可以根據文本內容提出相關的問題,然后讓學生去閱讀并思考。在這樣的背景下,作為學習主體的學生就會充分感受到自學的樂趣,并且感受到參與教學實踐的樂趣。通過學生的自主思考,可以讓學生的閱讀能力得到一定的增長。
三、注重日常積累
閱讀能力包含語言技能、語言意識以及閱讀感知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這些能力的提高并不是短時間內就可以形成的,而是需要學生在長期的閱讀過程中去積累。對于閱讀體驗而言,這種無形的積累只是初級階段,但是對于培養學生的個性和各個方面的修養來說,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日常的閱讀過程中,學生應當學會一邊閱讀一邊用筆記憶,學會去摘錄、記錄、評論和提問。一般來說,在閱讀一本新書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精讀與略讀結合起來,然后從文本當中去提煉那些自己比較欣賞的句式或詞語摘錄下來,從而更深層次地理解作者的思想和審美趣味。與此同時,在閱讀的過程中做好摘錄,還可以收集到豐富的文本信息,為之后的寫作提供可使用的資源。通過這種方式,不僅可以拓展學生的文化內涵,還可以提高他們的寫作能力。
有句話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句名言說明了閱讀和寫作之間存在十分密切的聯系。當前,很多初中生對于寫作都比較畏懼,覺得不知道寫什么,怎么寫,感覺無從下筆。就算絞盡腦汁寫出來的作文,其內容也是比較干癟的,毫無靈魂可言。在這種情況下,做好日常的閱讀積累,加強素材資源的整合,就是改變這種現狀的良藥。學生只有加強閱讀,做好素材積累,豐富素材資源,才能夠有效地避免寫作方面出現問題。
四、積極地采用啟發式的教學方法
即便是在新課改的背景下,教師的主導地位依舊是不容忽視的。初中語文的閱讀教學需要教師合理地設計教學方法。當然,在設計教學方法的過程中,教師還應當考慮到該采用何種方法去啟發和正確引導學生,扮演好自己的引路人角色。在實際教學情況下,教師需要積極地采取有效措施加強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帶領學生做好相應的閱讀分析工作,從而不斷提高學生的閱讀分析能力,提高他們的學習技能。當然,教師還需要主動與學生進行溝通和交流,讓學生愿意與教師訴說自己的內心所想,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例如,在學習《背影》這篇文章的時候,針對父親給作者買橘子這段經典內容,教師就可以讓學生改變以往的朗讀速度,一邊讀一邊思考問題,通過分析這段文本內容中的動詞和形容詞的用法,去思考“這一段是如何描寫父親去買橘子的意境的”。雖然這個問題看起來比較簡單,但是卻極具概括性,并且還涵蓋了全篇內容。之后,教師便可以啟發學生從多個角度去思考,如描寫的對象、描寫的范圍等。通過這些啟發,學生可以更快、更準確地得到問題的答案。
五、結束語
總而言之,閱讀不僅是語文教學中十分重要的內容,還是其他學習學科的重要前提和基礎,因為缺乏良好的閱讀能力,學生對問題的理解無疑是十分滯后的。只有學生具備良好的閱讀能力,才會更好地理解問題,從而做出正確的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