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金紅
【摘? ? 要】高尚的品德是評價一個人的最高標準,要想獲得他人的認可,在初中階段就應該積極培養學生的品德素養。本文以初中歷史教學為出發點,主要論述了在歷史教學中教師如何向學生滲透德育教育。同時結合德育的重要性,分別從歷史教材、課堂教學、第二課堂等方面展開論述,積極探索初中歷史教學中滲透德育的效果。
【關鍵詞】德育? 歷史教材? 課堂教學? 第二課堂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1.05.160
人之道,德為先。學校作為教書育人的地方,我們應該把德育擺在首位,初中歷史課程標準也強調要充分發揮歷史學科的育人功能。學生只有思想品德好,才能有正確的學習態度,才能學會做人,將來才能更好地為國家貢獻力量。因此,作為初中歷史教師應該在學科教學中積極滲透德育教育,教書育人相結合。那么在初中歷史課教學中如何滲透德育,如何才能使歷史的土壤盛開德育之花呢?下面筆者將對此展開論述。
一、抓好第一塊陣地——歷史教材
歷史教材是初中學生獲取歷史知識的第一途徑,也是滲透德育的最好材料之一。因為歷史教材是經過國家教委審核和編訂,符合中國歷史國情,也符合中學生身心發展的健康書本,所以每個學期一發下課本,教師就應要求學生把課本從頭到尾看一遍。初步了解每一冊書的大概內容:講了哪些歷史朝代?有哪些歷史事件?有哪些歷史人物?讓學生初步從歷史朝代、歷史事件、歷史人物中感受中國不同階段的社會發展,從中國源遠流長的歷史長河中感受人杰地靈、科技輝煌,從而產生對祖國的熱愛情感,增加民族自豪感。看世界歷史課本的時候也可以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分析,從世界歷史中初步學會哪些內容是我們應該學習的,哪些內容是我們應該吸取教訓的。初步學會中外對比、聯系的縱橫方法。
二、抓好第二塊陣地——課堂教學
課堂教學是初中學生在教師的言傳身教下接受道德教育的強化過程。教師在歷史教學中可以根據相關的教學內容,融入相應的德育教育。例如在復習課中,有一個專題是《中國古代的科學技術和思想文化》,涉及中國的四大發明。我問學生:“中國的四大發明是什么?”學生會不約而同且自豪地回答:“造紙術、印刷術、指南針、火藥。”從學生回答的速度、準確率和參與率能夠知道學生對四大發明的名稱普遍很熟悉。接著我進一步提問:“那么你們知道這四大發明對世界文明發展做出怎樣的貢獻嗎?”結果只有少部分同學舉手回答:“造紙術的發明是我國人民對世界文化的巨大貢獻。”“印刷術的發明大大促進了文化的傳播。”“指南針的發明使鄭和成為我國和世界歷史上的偉大航海家,后來由阿拉伯人傳入歐洲,這為后來歐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動創造了條件。”“唐朝末年,火藥開始用于軍事上。宋元時期,火藥武器廣泛用于戰爭,后來,火藥和火藥武器傳入阿拉伯和歐洲……”接著我又進一步提問:“你們知道中國人后來怎樣利用指南針嗎?”也只有個別學生回答:“中國人利用指南針來看風水。”其他同學聽后在偷偷地笑。我因勢利導再進一步提問:“你們覺得中國人利用指南針來看風水這種行為可取嗎?”有些同學說可取,有些同學說不可取,這是迷信活動,成為風水先生騙錢的一種工具……綜合學生的意見后我對學生說:“你們說的都有道理,我們要把指南針的作用發揚光大,從航海技術發展到航天技術,為人類造福。不應該把指南針變成看風水的工具去騙人民。”接著,我面帶悲傷,用低沉的語氣說:“同學們,還有一件沉痛的事情就是我們的火藥和火藥武器傳到歐洲后變成了歐洲列強侵略中國的堅實武器,使近代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為什么會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呢?”有的學生說清政府腐敗無能,有的學生說列強武器強大……學生說完后我做了總結:“清朝初期的閉關鎖國政策導致國家與世隔絕,既看不到世界形勢的變化,也未能適時地向西方學習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生產技術,使中國在世界上逐漸落伍了。落后就要挨打,所以我們要吸取教訓,堅定不移地走改革開放之路。”
三、抓好第三塊陣地——第二課堂
第二課堂是第一課堂的延伸,很多歷史知識需要利用第二課堂去開展完成,也是初中學生接受道德教育的課外延伸。初中歷史教學可以用以下這些方式開展第二課堂活動。
(一)講演歷史故事比賽
在開展比賽前,教師應該提前幾周把任務布置給學生,讓學生自己選材料,找合作伙伴,找表演的道具。學生對這種活動的興趣較大,很多學生還來咨詢教師材料合不合適,怎樣才能講得生動。只要準備充分,在正式表演的時候,很多學生都會講演得很出色。例如,學生可以講演《昭君出塞》的故事。眾所周知,昭君是西漢元帝時的一位宮女,公元前33年,北方匈奴首領呼韓邪單于主動來漢朝,對漢稱臣,并請求和親,以結永久之好。昭君自動請纓,嫁給匈奴首領呼韓邪單于。昭君出塞后,漢匈兩族和睦相處,國泰民安。“邊城晏閉,牛馬布野,三世無犬吠之警,黎庶無干戈之役”,展現出欣欣向榮的和平景象。昭君的故事成為我國歷史上流傳不衰的民族團結的佳話。扮演王昭君的學生,可以把昭君闊別家鄉中原時手抱琵琶、哀傷留戀的情景表達出來。只要學生表演得聲情并茂、淋漓盡致,就會讓很多學生以及教師深受感動。通過講演歷史故事,學生不僅對歷史知識有進一步的了解,而且還從歷史人物身上獲得高尚品德的熏陶。
(二)透過歷史物件形成責任感
歷史文物是歷史的見證,通過收集歷史文物,學生不僅可以了解歷史朝代的更替,還能從歷史文物中感受先人的智慧和祖國的偉大。例如,在教《秦王掃六合》這一課時,講到秦始皇鞏固統一的措施時,其中有一項是經濟上的措施:統一貨幣、度量衡。為了讓學生更直觀地理解知識,教師可以購買戰國貨幣的仿制品給學生看,學生興趣很高,通過比較分析戰國時期的不同貨幣,得出“各國貨幣不統一不利于經濟的流通,秦國的圓形方孔銅錢最利于攜帶,所以定為統一流通的貨幣。”課后學生還會爭著搶那些仿貨幣仔細研究,甚至討論這些貨幣是怎樣制造的,是真的還是假的等問題。教師可以在耐心地解答學生提問的時候,教育他們平時要多留心身邊的事物,養成學會分析歷史物品的好習慣,從而陶冶性情。通過這樣的教學,學生對收集歷史相關物品的熱情高漲,有的學生還會拿一些歷史文物模型來學校,詢問教師這些歷史物件所出現的年代及作用。通過收集歷史物件,學生不但拓展了歷史知識,而且產生了一種要保護歷史文物的責任感,增強了熱愛祖國的感情。
(三)參觀歷史遺跡、遺址
我國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之一,全國各地都有數量可觀的歷史遺跡,它們是歷史的回音壁。例如珠海的三灶島萬人墳,是為了紀念抗日戰爭時期的三灶死難者同胞而建造的,它是日軍侵華罪行的又一歷史罪證,永遠都抹殺不掉。珠海三灶島萬人墳現已成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學校曾組織學生進行了參觀,學生參觀后情緒都很激動,特別是牌坊上刻的“悲恨長天”四個大字,深深地印在他們的腦海,學生都表示要“勿忘歷史,珍愛和平”,同時還認識到要提高我國的綜合國力,加強我國的國防力量,防止日本軍國主義的復辟,防止外敵的入侵。
(四)采訪歷史見證人
如果條件允許,學校可以邀請曾經參加過抗美援朝戰爭的老軍人來講述他們的軍人生涯史,并展示他們的立功勛章。在以往的一次學校采訪活動中,整個會場氣氛都很活躍,學生會好奇地提出許多問題,其中有一個學生問道:您第一次在戰場上殺人的感覺如何?難道您不害怕嗎?老軍人回答:狹路相逢勇者勝。演講完畢,學生紛紛上臺爭著和老英雄合影留念。從這次活動中學生了解到許多抗美援朝戰爭的歷史概況以及其他戰爭歷史知識,并且表決心長大后也要像老英雄一樣保家衛國。
(五)閱讀歷史名著,觀看歷史劇、歷史講座
初中歷史教師可以根據課程內容選定有關的歷史名著,要求學生在課外閱讀這些相關的歷史名著,這樣有助于學生更全面地了解歷史知識。還可以建議學生有空去觀看有關的歷史劇、歷史講座,例如《漢武大帝》《三國演義》《雍正王朝》等歷史劇,CCTV10的《百家講壇》,CCTV1的《焦點訪談》,ZHTV1的《珠海文化大講堂》等歷史講座。教師要教會學生用“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態度去閱讀這些歷史名著,觀看這些歷史劇、歷史講座。學生從這些歷史名著、歷史劇、歷史講座中不但能了解到很多歷史知識,道德情感也能得到升華。
總之,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在傳授歷史知識的同時,還要充分發揮歷史課程的育人功能。認真抓好歷史教材、課堂教學、第二課堂這幾塊歷史德育陣地進行德育滲透,使我們的學生在歷史這一塊土壤上盛開出純潔美麗的德育之花,結出豐碩甘甜的德育果實。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教科書七年級上冊2016年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教科書七年級下冊2016年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