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霞
【摘? ? 要】初中歷史的教學目的之一是增長學生的文化知識,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助力學生的精神文化建設。但是在初中歷史的教學過程中還存在許多不足之處,無法有效完成教學任務。為了充分達成教學目的,幫助學生實現全面成長,教師要學會對教學中的不足之處進行分析,并及時采取措施進行優化。下面筆者將提出一些切實可行的優化舉措,希望能對教學工作者產生一定的幫助。
【關鍵詞】初中歷史? 現狀分析? 優化措施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1.04.144
歷史學習不僅能讓我們知古今,更能對學生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塑成發揮積極作用。這就要求初中歷史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不僅要注重歷史相關知識的傳授,對知識的框架、事物的趨勢以及蘊含的哲理等也要重視起來。通過這樣全方位的教學,學生才能對歷史有更加深入的了解,才能真正將知識內化于心。要想達到這樣的教學效果,目前的教學尚有不足,教師的歷史教學過程需要進行優化。
一、初中歷史教學現狀分析
1.教師定位問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習慣占據主動地位,即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為主導,學生則處于被動學習的地位。這樣的教學方式容易打擊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不利于學生自主學習思想與能力的培養,再加上歷史是人文科目,有大量知識需要記憶,學生如果一味死記硬背,長期下去必然會影響學習成績的提高。
2.知識銜接不足。歷史屬于人文科目,很多人認為歷史學習只要有足夠的背誦就能取得良好的成績,這是對歷史學習的誤解。歷史以時間為軸進行記錄,史實涵蓋了意義、影響等方面,而且歷史事件之間還會因為各種原因產生聯系。因此,要想學好歷史,需要建立一個極為龐大的知識體系,但是在教學過程中不難發現,很多教師更注重學生一時的背誦所得,不注重挖掘深處的知識,將章節聯系起來的講解也較少,這使得學生對于歷史知識的學習多數浮于表面,對學生歷史素養以及能力的提高都極為不利。
3.精神傳達不到位。學習初中歷史,除了專業文化知識,更重要的是其中的感悟與精神。很多歷史人物用自己的生命以及經歷向我們展示了高尚的情操,這些都將對學生的發展產生積極正面的影響,因此也應該成為教學中的一部分。然而,教師在教學中卻忽略了這部分內容的教學,被應試教育所左右,只傾向于教學文化知識。從長遠的角度來看,這對于學生的成長與發展是極為不利的。要想讓初中歷史取得新的教學成果,就必須對此方面做出改進。
二、初中歷史教學優化措施探討
1.教師發揮引導作用。教師在教學工作中要有正確的認識,學生才是課堂的主體,教師在這一過程中應該起到引導作用,幫助學生尋找正確的學習方向,學會正確的學習方法。對此教師可以適當通過問題導入法和提問教學法等適合歷史教學的方法推進課堂內容。例如,在學習原始社會的變遷時,可以讓學生思考,為什么人類會有進化?什么情況導致這種進化的發生?不同時期人類在生活方面有什么差異?教師可以先提出這些問題,再帶領學生一起在課本中尋找答案,學生有想法時積極給學生機會發言,這樣的教學方式比起教師依賴課本更具教學效果,更能幫助學生思維發散與能力成長。學生的學習就是在自主思考的過程中達到知識的更新,教師在這一過程中要學會拋棄過往一股腦傳授死板知識的做法,做好自己引導者的角色,相信在這樣的教學優化下,學生必將得到有效的提高。
2.注重知識框架的教學。教師要想改善學生學習淺顯的現狀,就要在教學中多注重知識框架的教學,幫助學生將歷史知識串聯起來,變成一個整體,教會學生用全面的眼光看待歷史事件,而不是將其割裂開來。教師應在教學中注重教授學生學習方法,幫助學生構建自己的歷史知識體系,將大量知識聯系聚集成網,能讓學生有效地進行歷史學習,對學生歷史成績的提高有幫助,對其他科目的學習也大有裨益。首先,教師要注重章節之間的連貫性與銜接性。歷史課本大多以朝代進展為線進行編寫,按照時間順序展開,但是其內容篇幅有限,有時候學生無法將其聯系起來。此時,教師可以給學生找一些史料輔助學生學習,通過切實的聯系幫助學生實現章節之間的過渡,這樣既能實現課程之間的導入,也能讓學生學會以舊學新,這樣的方法對學生自主學習將大有幫助。其次,教師可以通過知識之間的相關性進行教學。例如,以少勝多的戰爭有哪些?歷史進程中的標志性事件分別是什么,它們有哪些異同點?通過這樣的問題,能將不同時間和空間的歷史事件聯系起來,而它們之間的相關性能讓學生的學習起到舉一反三的效果,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最后,教學結束,教師也要時常督促學生復習。上課學習的內容還是新知識居多,對于初中生而言一下接受較為困難,所以課下的復習鞏固決不能少,要讓學生及時對課堂知識進行總結,及時補全自己的歷史知識架構,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達到教學目的。這其中涉及的總結方法與要點,教師要注意幫助學生明確,避免產生思維的岔點。
3.強化精神教學。歷史事件中存在的打動人心的一點,就是歷史人物的偉大精神。教師如果在歷史教學中能放大這些正面的值得學習的精神,將對學生優良性格的養成大有幫助。例如,在學習“百家爭鳴”時,教師可以針對不同的派別分別講解其內涵與信條,之后讓學生體會,在現代生活中哪些優良精神值得我們學習。為了避免學生學習過于空洞,教師還可以通過一些實例讓學生體會,如《論語·憲問》:“子路宿于石門。晨門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唬骸侵洳豢啥鵀橹吲c?’”這其中“明知做不到卻仍然不放棄”的精神非常值得學生學習,學生如果能深刻體會并勉勵自己,那么學生在今后的學習中就會更加積極向上。
堅毅的性格、愛國的情懷、無畏的精神等素質培養也是教學目標之一,在歷史學習中,這些素質內容因史料的加成而變得更具有意義。教師在教學中務必要充分應用歷史這一學科的特色,注重課本內容中正面精神的提取總結,這樣既能讓學生更立體地認識歷史,也能對學生的成長產生正面的積極影響。
三、結束語
初中歷史的課堂教學既是重點也是難點。教師面對教學目的不能望而卻步,而要學會直面,做到迎難而上。對歷史的學科特色與內容要注意挖掘與開發,并積極應用到課程中去,幫助學生更快、更好地進行歷史學習。相信在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與配合下,歷史教學將不再是紙上空談,而是成為符合新時代教學要求的學科典范。
參考文獻
[1]崔維杉.核心素養下優化初中歷史課堂教學質量的措施探討[J].新課程(中學),2019(2):88.
[2]謝標華.論立足核心素養優化初中歷史課堂教學[J].考試周刊,2019(59):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