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益軍,男,1970年12月出生,江蘇宜興人,中學高級教師,無錫市數學教學能手,無錫市優秀教育工作者,無錫市德育先進工作者,市優秀校長,主持過多個省市級課題,省基礎教育前瞻性教學改革實驗培育項目負責人。
一所學校對培養人的指向,應該是最顯性的發展標尺,也是回答好新時代“三問”(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著力方位。對此,荊溪小學高度重視用主流辦學理念教育武裝全體教師,把主流導向作為辦好學校的核心思考,把做“好老師”作為教師專業發展永遠的根本性追求,同時把文化認同、價值觀引領作為教師發展的第一原動力,借由共同的精神密碼,達成心與心的傳遞。在學校辦學實踐中,主流導向既是抽象的,也是形象的;既是當下的,也是長遠的;既是理論的,也是實踐的。最重要的是,主流導向作為一種發展增量,能夠開辟凝心聚力的新境界。思想的種子一旦播撒,教師就有了生長的方向。
一、讓第一動力強勁有力
(一)“風”成于上
通過主流導向形成正強化,筑起永不流失的精神鈣質,是我校教育發展的重要方略。孔子有言:“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這是孔子對“眾論”的審慎。鑒于文化的多樣性,我校對教育主流導向的提出,也都“必察”。
主流導向作為我校教育發展方向的一種校準,既是舉旗定向,也是引導思想。因此,我們之“察”重在審視現實的此岸,即教育現狀,進而眺望遼遠的彼岸,即理想的教育旨歸。我校教師群體百人之眾,而這個“眾”是大眾之“眾”,也是眾相之“眾”。對任何一種思想觀念,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會顯現出不同的“從眾”程度。因此,要想讓所有教師都浸潤在一種系統文化中,使主流導向真正成為學校發展的旗幟,學校就要提供能夠適“眾”的準繩與量尺。
(二)“行”化于下
在任何一種關系中,“人”是最核心的定位。因此,我校每一階段主流導向(學校育人理念)的提出,都立足于一種關系基礎,那就是馬丁·布伯提出的“以‘我—你’關系為樞紐的‘相遇’哲學”,讓每一個人呈現于“我”與師生關系的“你”之中,并在這種關系體中敞亮自身。
培養“整全人”,是我校在基礎教育進入核心素養時代提出的主流導向。“整全人”的培養,以“整全人”教育思想為理論基礎,秉持“全人”教育理念,高舉“五育并舉,融合育人”,是對“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一種回歸和堅守。以培養“整全人”為教育統領,教師“教”之“我”與學生“學”之“你”就需要統一在“整全”的一體中。
換言之,要培養學生成為“整全人”,教師首先需要有整全的人格、整全的情感、整全的學識和整全的實踐。“學習者和教育者在價值教育活動中由價值體驗所產生的價值感受,本身就是一種道德情感。”因此,我們提出培養“整全人”這一主流導向(也包括不同時期提出的育人理念),就是要關心教師群體在教育實踐中面對具體價值要求時的情緒情感狀態,關注他們在教育現場對主流導向所要求的具體價值內涵的現實反應,注重主流導向要求與個體內在需求之間的連接,力圖讓主流導向的精神實質往教師的心里走、往實里走,讓教師把自我擺進去、把責任擺進去,以此增強教師專業動機并使其以行動跟進來做出回答。
二、讓發展順乎時代
培養“整全人”是我校當下具有統領性的育人理念,也是根本性追求。對于“整全人”的內涵,在教師層面上,我們以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四有好老師”“四個引路人”和“四個相統一”為主旨;在育人效果上,我們以學生喜歡度、家長滿意度和社會放心度為指標;在微觀上,我們則以校訓“勤博”為考量。一言以蔽之,“整全”是一個核心素養的優化體。具體而言,對教師“整全”專業素養(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的培育,我們需要有一個理論框架,而這個理論框架就是我們對教育的理解;我們還需要有一個行動框架,而這個行動框架就是我們對“整全”的追求。
(一)塑造必備品格
成尚榮先生指出,每一位教師首先都應該是道德教師,只有樹立起道德教師這一標桿,并使之成為教師的“第一身份”,才能使教師對教書育人這一使命有更深刻的認識和更自覺的行動。對此,我們以“德育導師制”和“勤博教師”的評選活動為載體,讓全體教師明晰教育人的主題,爭做有育“整全人”意識的道德教師。
對于“勤博教師”的評選,我們在每學年度結束時進行,而每一位獲獎者的頒獎詞就是一個故事。有言道,要給學生最好的教育,首先要給教師最好的教育。立鏡一面,映照眾人。我們希望把“勤博”作為再塑自身形象的動力,由此觸動每位教師講好自己的教育故事,講好每節課的故事,講好每天的故事,講好每個崗位的故事,成為一個“充實之謂美”的人。“此身、此時、此地”是教育家朱光潛的座右銘。在每一次“勤博教師”的頒獎現場,其中蘊意也成了每個故事留給每位教師的思考。
(二)提升關鍵能力
如果說做一名道德教師是一種必備品格,那么,教師的專業化水平就是他們的關鍵能力。對教師關鍵能力的構建,我們一直堅持自己的道路自信,即在有人對課程改革產生懷疑和彷徨時,我們永遠是課程改革堅定的支持者。
“整全性課程改革”是我校課程建設的主旨。我們以“‘五育并舉融合育人’的校本實踐探索”這一具前瞻性項目的研究為載體,通過做活德育課程、做優校本課程、做響特色課程,努力達成“整全”目標。在具體的課程實踐中,我們在夯實國家課程的基礎上,精心打造民樂、寫字、游泳、誦讀、圍棋五項特色課程。對于特色課程的設計和實施,教師成了課程的“設計師”、教材的“編寫者”。
三、讓職業生涯美美與共
包括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內的聯合國四大主要機構曾聯合發聲:“復興始于教師”。這標志著教師的專業化地位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進程。當今,教育最大的挑戰是需要應對未來的不確定性。因此,確立教師的專業自信,生發教師的專業自主,形成教師的專業自覺,這是以“整全”之師培育“整全”之生的題中之義。
(一)做專業之事
教師的日常工作,有學科之分,且每個人的專業能力也有領域之別,所以我們就讓專業的人去做專業的事,各美其美。
突出需求導向,每一學年我們都會在師資配備時征求教師的任課意向;突出實踐導向,對每個班級的學科教師配置時,我們都會考慮“文武雙全”;突出專業導向,對每個領導崗位,我們在每個階段都會進行競聘上崗,爭取做到讓善教者彰課堂之新、敏思者探教海之深、求精者展匠心之長、情篤者專育人之真。在荊溪小學,“好老師”是“過”出來的,而這既是每位教師的內心獨白,也是他們從職業的表達轉向對生活的表達。
(二)成“整全”之人
“骨干教師之所以稱為骨干,就是要在最需要的地方挺身而出,勇擔重任。骨干教師,就是一名‘戰士’。”這是我們對我校骨干教師發出的動員令。對此,我校以20多位骨干教師為“第一方陣”,成立了語文、數學、英語、綜合等研修團隊。各團隊均由學科教學能手、帶頭人領導,讓骨干教師成為“行走的智囊”,在精神引領、專業能力等方面最大化地服務團隊,服務共同體學校,美美與共。
鯨塘小學和埝頭小學是我校教育集團兩所共同體學校。這兩所學校的規模都較小且地處偏遠鄉村。只要他們有需要,我們骨干團隊必定做出回應,勢必付諸行動。圍繞學科課程資源開發、課堂教學優化、青年教師培養、各類評比指導等方面,通過優課送教、專題報告、經驗分享、學科研討、課堂診斷、教學督導、結對帶培、賽課指導、命題輔導、教科研診斷等形式,教師堅持把鄉村學校的個性化需求放在首位,一次次奔赴,讓集團學校的教育共同“強”起來。
一所學校有文化做紐帶,那么教師群體中,每個人之間就有了共同的精神語言密碼。主流導向作為荊溪小學的精神象征和文化符號,已經成為全體教師的發展共識,并正在成為他們根植于內心的修養和無須提醒的自覺。思想的魔術,見證著新時期荊溪小學教育集團教師隊伍建設的發展。這里正在開拓著創造性轉折和創新性發展,抒寫著一種趨勢,大寫著一份氣勢,并逐漸展現出辦人民滿意教育的擔當。“整全”而立,荊小人將始終擁有奮進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