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一帶一路”戰略提出以來,安徽省在旅游外宣等領域的發展日益凸顯。旅游文本的翻譯成為外國游客了解中國旅游文化的重要途經。本文將從翻譯美學理論出發,對安徽博物院的旅游文本資料進行研究,著重探討其古詩詞的翻譯策略,進而挖掘它的美學元素和美學價值。
關鍵詞:安徽博物院;旅游文本;古詩詞;翻譯美學
一、引言
自“一帶一路”戰略提出以來,各個省區憑借自身的旅游特色,積極推動地方旅游業的發展。旅游外宣文本等資料也做了相應的調整和完善,常常會引用大量的古詩詞。本文從翻譯美學理論出發,實地走訪了安徽博物院,將其旅游文本中的古詩詞進行整理綜合,分析古詩詞的翻譯策略,挖掘古詩詞中的美學元素和美學價值,力求促使古詩詞中蘊含的美學文化能夠有效對外輸出。
二、旅游文本中古詩詞的翻譯美學需求
游客通過旅游文本的介紹,加深他們對旅游景區的認識和欣賞。旅游文本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的主要功能是傳遞信息和誘導行動[1]。旅游文本在翻譯時要傳遞基本含義,做到忠實于旅游文本內容。古詩詞的翻譯是景點“文化招牌”的重點,也是難點[2]。因此,在古詩詞的翻譯時要加以重視,在傳達其基本含義的基礎上,更要注重傳遞它的美學價值和文化底蘊。克羅齊認為,翻譯藝術的創造是一項“以翻譯為藝術手段而完成的審美活動”[3]。翻譯美學既要盡可能忠實地傳遞原作的審美要素,又要盡可能地讓讀者獲得與原作相似的審美感受[4]。本文從“信、達、雅”三個層面來對旅游文本中古詩詞的翻譯進行審美探究,挖掘對其中的美感。
三、安徽博物院旅游文本中古詩詞的翻譯策略與美學賞析
(一)以“信”傳達真實美
嚴復提出的翻譯原則“信”,指的是譯文所表達的內容應該不違背原文內容。翻譯時譯文的字詞句要做到準確,不偏離原文或者不遺漏原文信息。筆者對安徽博物院的旅游文本進行整理分析,其中大部分的古詩詞在翻譯時還原原文的真實內容,傳達真實美。比如,“上有慈石者,下有銅金”的譯文采用直譯方式,譯為“Copper exists under magnet”。譯文用詞準確且簡潔,用“under”一詞傳遞出“上下”方位關系。古語中的“慈石”即磁石,“銅金”即銅,譯文用“magnet”和“copper”準確地表述清楚。介紹徽派篆刻的開創者何震時,引用“集諸家之長而自為一家”,譯文是“absorbed skills of seal carving from others and formed his own style”。古語“集”有聚集、收集之意,若譯為“collect”實為不妥。此處的“集”蘊含了內化吸取之意,譯為“absorb”則更加精準恰當,更能還原古文的內涵。再如,“星漢燦爛,若出其里”的譯文是“The stars are resplendent, looking as if they came from within it”。譯文依舊使用直譯的翻譯策略,用“as if”將比喻的修辭手法展現出來,在內容和修辭上跟原文保持一致。
(二)以“達”傳遞流暢美
嚴復提出的翻譯原則“達”,指的是譯文所表達的內容要通順流暢,清晰易懂。比如,介紹徽州女祠時引用“幼恃母慈,長承母訓”,其譯文是“who were taken care of by their mothers in childhood and followed the instructions of their mothers when they grew up”。譯文采用直譯的方式,用“and”將被動語氣和主動語氣前后相連起來,人稱指代清楚,表達簡單易懂,將養育之情的文化傳承出來。再如,“雖十戶之村,不廢誦讀”譯為“even a village consisting of only ten households had a school”。“不廢誦讀”本意指聽到朗朗的讀書聲,但是此處卻用“had a school”的意譯方式來體現出當時徽州興盛的教育文化,句式簡單明了,很好地體現了“達”的翻譯要求。再如,“烈士暮年,壯心不已”譯為“Being in a Hero’s Declining Years; Having a Lofty Ideal in Heart”。譯文采取直譯的方式,保持了原文結構的對仗工整,流暢順口,極具感染力。古詩詞的翻譯在忠實于原文的基礎上,做到了行文流暢,符合目的語的表達習慣,體現出語言的流暢美。
(三)以“雅”彰顯思想美
隨著時代發展,人們對翻譯原則“雅”的理解各抒己見。王佐良認為雅要傳達一種比詞、句的簡單的含義更精微的東西,即原作者的心智特點,原作的精神光澤[5]。國內的旅游文本常會引用相關的古詩詞來傳遞意境之美和文化底蘊。還原古詩詞的文本信息,不僅能讓外國游客了解中國景區的文化內涵和人文價值,更能促進中華民族文化對外的有效輸出。上文中提到的幾處翻譯很好地傳播了徽州文化和中華文化的文化底蘊。再如,介紹蒙城莊子祠時引用“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譯文采用直譯的策略,譯為“I was born together with Heaven and Earth, and I am unified with everything else in the universe”。以“and”連接前后句,詞句結構簡單,傳遞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的和諧共處思想,向游客傳遞情感上的共鳴。
四、結束語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景區引用古詩詞來傳遞意境之美和文化內涵。在翻譯旅游文本中的古詩詞時,譯者必須在傳達基本含義的基礎上,進而傳遞美學價值和文化底蘊。譯文在進行直譯或意譯等翻譯策略時,應注重凸顯出它的真實美、流暢美和思想美。
參考文獻:
[1]方夢之,毛忠明.英漢-漢英應用翻譯教程[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5.
[2]章尚正.旅游文學[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
[3]克羅齊.美學原理[M].美學綱要.朱光潛,譯.北京:外國文學出版社,1983.
[4]苗寧.英文歌曲名稱翻譯的美學思考[J].作家雜志,2008,(6).
[5]王佐良.北京外國語大學70周年校慶學術成果系列[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1:26.
作者簡介:馬琳(1990—),女,漢族,安徽合肥市人,助教,文學碩士,單位:安徽外國語學院英語語言學院,研究方向: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
課題信息:安徽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課題名稱:“一帶一路”背景下安徽省旅游文本中古詩詞的翻譯美學研究。
項目編號:SK2020B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