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興國客家方言中“工夫”有多個義項:1.時間;2.精力和時間;3.本領、能力、造詣;4.武術、武術造詣;5.職業、工作;6.活兒。“工夫”詞義衍化的過程中,轉喻起重要作用,各義項之間存在“以部分代整體”“以原因代結果”“以抽象代具體”“以整體代部分”等關系。
關鍵詞:興國話 ?工夫 ?詞義 ?轉喻
引言
“工夫”和“功夫”引起了學者的關注,早在20世紀80年代,不少學者對這兩個詞進行了探討。沈俊(1980)認為“工夫”最早出現于春秋時期,其本義是“賣工出力的人”,并在此基礎上引申出“時間”“時候”“本領,造詣”的意義,由于古字通假的原因,促成了以“功夫”代“工夫”的使用。樓觀偉(1981)不認同沈俊的觀點,認為“功夫”早于“工夫”出現,且“工夫”表示“時間”的意義,早于“工夫”表示“賣工出力的人”,并且提到,“工夫”除了有“賣工出力的人”“時間”“本領、造詣”等意義外,在明代還引申出“工作,生活”的意義。張學力(2013)提出在兩漢碑文中已經出現了“功夫”的用例,最早表示“工程役夫”的意義,后引申出“工程”意義,在書面文獻中,“功夫”最早出現在《三國志》中,指“工程”的意義,并且衍生出“投入的時間和精力”“時間”“工程役夫”等意義,并且認為“工夫”最早出現于東晉,由“功夫”通假而來。學者對“功夫”“工夫”的看法不盡相同,“工夫”在興國客家方言中使用頻率高,我們將對方言中的“工夫”的意義進行深入分析,并且討論“工夫”詞義衍化中的轉喻機制。
興國縣位于江西省中部,屬贛州市管轄。境內方言基本一致,《新編中國語言地圖集》 將之歸為客家方言于信片。文章所用材料為筆者的母語興國古龍崗話, 以下徑稱“興國話”。所有興國話的例句均為筆者所擬,其他例句來源于CCL語料庫。
一、興國話中“工夫”的詞義
《現代漢語詞典》中對“工夫”的釋義為:“1.時間(指占用的時間);2.空閑的時間;3.<方>時候”,對“功夫”的釋義為:“1.本領,造詣;2.指武術;3.(做事)所耗費的時間和精力”。在秦簡《田律》中,早有借“工”為“功”的用例,結合前人的研究,我們認為“工夫”和“工夫”意義相通,為異形詞。“工夫”在興國話中使用頻率高,且與現代漢語中的“工夫”和“功夫”有不同的詞義,以下是興國話中“工夫”的詞義。
1.指時間
“工夫”指“時間”時,多與表時間的成分連用,不能單獨充當主語或賓語,并且“表時間的成分”與“工夫”之間不用定語標記“個”。
(1)一下下工夫,人就唔見哩。(轉眼間,人就不見了)
(2)三年工夫,屋還做唔起來?(三年的時間,房子還建不起來)
現代漢語中“工夫”還有“空閑的時間”的意思,在興國話中,多用“人工”表示,如:
(3)有人工個話,把屋下撿整好來。(有時間的話,把屋子收拾好來)
(4)冇人工欸,唔是早都來哩。(就是沒有時間,不然早就來了)
2.指精力和時間
“工夫”指“精力和時間”時,多出現在消極的語境中,且偏向于指“精力”,如:
(5)渠斯是有工夫,連別人家個田都捂到來做。(他是有精力,連別人家的田都弄來種)
(6)冇杠多工夫幫你帶細人,你個小人實在唔聽話。
(我沒那么多精力給你帶小孩,你的小孩太不聽話)
《現代漢語詞典》中收錄了“下功夫”,說明在普通話中,“下功夫”的詞匯化程度較高。在興國話中“下工夫”的詞匯化程度較低,其間可以插入其他成分。
(7)多下多工夫,成績整會提上去。(多下點工夫,成績才會有提高)
(8)唔下工夫,底只事哪塊做得好。(不下工夫,這件事情怎么能做好)
3.指本領、能力、造詣
(9)渠斯是真個有多工夫,杠難個事都做好哩。
(他是真的有能力,這么難的事都做好了)
(10)做生意,渠是有多工夫,做人個話,好難話。
(做生意,他是有能力的,做人的話,很難說。)
4.指武術、武術造詣
(11)渠身上有工夫,你打唔過渠。(他會武功,你打不過他)
(12)你個工夫哪塊學個,好扎實。(你的武功哪里學的,很厲害)
5.指職業、工作
“職業、工作”是興國話中“工夫”的特殊意義,普通話中沒有這個義項,在《初刻拍案驚奇》中出現過這個義項,但是普通話中并沒有沿用。
(13)你出外郊尋工夫,肯定比屋下更好尋啊。
(你出外面找工作,肯定比在家這邊找工作更好找)
(14)疫情杠嚴重,工夫實在難尋。(疫情那么嚴重,工作太難找了)
6.指活兒
興國話中“工夫”還有“活兒”的意義,指體力勞動,主要指家務活或農活。
(15)工夫都唔做,就曉得看電視。(家務活也不干,就知道看電視)
(16)過年哩,屋下個工夫實在多。(要過年了,家里的活太多了)
在興國話中,“做工夫”指在外干農活。由于經濟的發展,興國縣的農村也可通過出賣勞動力獲取報酬,“做工夫”也引申出“工作、上班”的義項。
(17) 去做工夫,你自家做飯食。(我去干活了,你自己做飯吃)
(18)會去做工夫唔?今朝栽煙該兜招人手。(去干活么?今天種煙那里招人)
總結來說,興國話中,“工夫”的詞義有:“1.時間;2.精力和時間;3.本領、能力、造詣;4.武術、武術造詣;5.職業、工作;6.活兒”。
二、“工夫”詞義衍化中的轉喻機制
轉喻(metonymy)是認知的基礎之一,萊考夫(2015)提到轉喻是用一個實體指代另一個與之相關的實體,在日常生活中,轉喻無處不在,比如部分代整體,使用品代使用者,操縱者代操控物,機構代負責人,地方代機構,地點代事件。轉喻在詞義的衍化中起很大的作用,漢語學者將詞的詞義分成基本義和轉義,轉義又分成引申義和比喻義,其中引申義與人類的轉喻思維有密切聯系。興國話中的“工夫”有多個義項,各個義項之間存在轉喻關系,主要呈輻射狀引申。
1.根據前人的研究,我們認為“工夫”的本義是“工程役夫”,即修建工程的人。“工夫”的本義與其內部語素義存在轉喻的關系。“工”在“工夫”中指“工程”的意思。“工”是象形字,有人認為像工人筑墻的石杵,可見,這里屬于“以工具代工程”,屬于轉喻。“夫”在“工夫”中指“……的人”。“夫”本義是成年男子,這里詞義泛化,指“……的人”,屬于“以部分代整體”。根據“工”與“夫”的本義,可以佐證,“工夫”的本義為修建工程的人。《晉書·范寧傳》:“自置家廟……皆資人力,又奪人居宅,工夫萬計。”這里的“工夫”即指“賣工出力的人”。
2.“工夫”由本義引申出“工程”的意義,“修建工程的人”與“工程”直接相關,屬于“以修建者代工程”。“工夫”指“工程”義除了受轉喻的影響,也受漢語雙音詞化的影響,“工”可單指“工程”,“工程”義的“工夫”屬于偏義復詞。“工程”義的“工夫”在西晉已經出現。
(19)又隴右取材,功夫不難。(《三國志·魏書六·董二袁劉傳》)
(20)聞曹真發已逾月而行裁半谷,治道功夫。(《三國志·魏書十三·鐘繇王郎傳》)
3.“工夫”由本義引申出“工作”的意義,“修建工程的人”屬于“有工作的人”,“有工作的人”與“工作”相關,屬于轉喻。
(21)今日我家里不曾做得工夫,不好造次做得。(《初刻拍案驚奇·卷二》)
(22)你們要分頭到工人中間做工夫。(《子夜》)
在興國話中,由“工作”義引申出“活兒”的意義,“工作”屬于一種有報酬的活兒,屬于“活兒”中的一小類,“工作”指代“活兒”屬于“以部分代整體”,存在轉喻關系。在古代漢語和普通話中,“工夫”并沒有這個義項,說明“工夫”在興國話已經進一步發展。
4.“修建工程的人”屬于工程建造的投入的勞力,由此引申出“工程中投入的精力和時間”,二者屬于轉喻關系。《三國志》“吾乃當以十九日親祠……得雨當復更治,徒棄功夫”中的“功夫”即“工程中投入的精力和時間”。“工夫”由此引申出“做事投入的精力和時間”,屬于“以部分代整體”。
(23)藝文不貴,徒消工夫。(《抱樸子·遐覽》)
(24)戴灣老浦根基薄,虛費工夫八十年。(唐羅隱《寄酬鄴王羅令公五首》)
5.“工夫”由“做事投入的精力和時間”引申出“時間”的意義,“做事投入的精力和時間”泛化成“時間”,也屬于轉喻,以部分代整體。
(25)使君自恨常多事,不得工夫夜夜聽。(元稹《琵琶》)
(26)有頓飯工夫方回來。(《紅樓夢》)
“工夫”由“做事投入的精力和時間”引申出“本領、造詣、能力”的意義,由于“投入的精力和時間多”,就會有好的成就和造詣,前一個是原因,后一個是結果,以原因代結果。
(27)吾幼承門業……而玩習工夫頗至。(《顏氏家訓·雜藝》)
(28)詩韻不為新語,體律務實,功夫頗深。(《因話錄》)
“工夫”由“本領、造詣、能力”引申出“武術技能和造詣”,“武術技能和造詣”屬于“造詣”中的一小類,屬于“以整體代部分”。
(29)從未見他劍術的功夫,莫非他此道未必精明?(《七劍十三俠》)
(30)若論拳棒工夫,卻與鳴皋仿佛。(《七劍十三俠》)
“工夫”由“武術技能和造詣”引申出“武術”的意義,屬于“以抽象代具體”。現代漢語中,通常以“功夫”表示“武術”,如中國功夫。
綜上,根據“工夫”各義項之間的轉喻關系,我們認為興國話中“工夫”的詞義衍化過程如下:
參考文獻
[1][美]萊考夫,[美]約翰遜.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5.
[2]樓觀偉.也談“工夫”與“功夫”[J].辭書研究,1981(4).
[3]沈俊.“工夫”與“功夫”[J].辭書研究,1980(4).
[4]謝留文.江西省的漢語方言[J].方言,2008,(2).
[5]張學力.“功夫”詞義演變研究——兼析“功夫”“工夫”關系[D].黃石:湖北師范大學,2013.
作者簡介:廖燕燕(1995-),女,漢族,江西興國縣人,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方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