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立飛
《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1年版)》提出了“根據可評價的原則設置可操作和可觀測的學習目標。”筆者通過厘清可評價原則的概念,分析可評價原則的評價要點、內容以及評價標準,基于可操作、可觀測的學習目標特征,結合具體的實踐課例從認知目標、情感目標和運動技能目標三個維度提出了具體、量化、明確的課時學習目標制訂標準和策略。
1 引言
《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關于學習目標的制訂,在課程設計的思路中提出:“根據可評價的原則設置可操作和可觀測的學習目標。”筆者針對體育與健康教學課時“學習目標”的制訂結合實踐教學中具體的課例提出具體的分析和理解。
2 可評價原則的概念厘清
2.1 有具體的評價要點和內容
可評價原則需要明確學生在課堂教學中所要學習的具體內容以及具體行為。如“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能夠掌握山羊分腿騰越的單腿上步,雙腳起跳的助跑與起跳動作。”可評價的要點和內容是“單腿上步、雙腳起跳動作”,評價指向明確,評價要點簡潔、具體。
2.2 有具體的評價標準
評價課堂教學效果需要有具體可操作的標準,因為體育學習目標是評價學生學習結果是否達到特定標準的客觀依據。如“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能夠在3米線完成排球正面上手發球,能達到100%的成功率。”在這個評價標準中“能達到100%的成功率”就是評價的標準。
3 可操作、可觀測的學習目標界定
可操作、可觀測的學習目標特征是指在體育課堂中,體育教學目標必須有量化、具體、明確的學習結果。因為體育學習目標指的是學習者在教學結束時應做到什么程度或者獲取什么特定能力的一種具體明確的表述。而“可操作、可觀測的學習目標”指的是體育課堂教學中的顯性目標,是指學生通過學習所產生的預定的、明顯的、看得見的體育行為變化,如“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能夠掌握行進間投籃時跨步接球的腳步動作,男生在5次的檢測練習中能夠比較準確地完成3次以上,女生能夠班級準確地完成2次以上。”
在體育課堂教學中,明確、具體、量化的學習目標能夠有效幫助體育教師制訂具體的教學策略、教學方法并能夠合理地安排教學流程,通過明確學生的學習行為,有助于體育教師對教學效果進行自我評價和學生對學習結果的檢測,如果體育學習目標過大、籠統、不具體、含糊或不準確,將會影響課堂教學質量,使課堂教學策略、教學方法和教學流程失去判斷依據,因此,制訂量化、具體的學習目標應該直接指向教學結果和學生的學習行為。如“通過本節新授課的學習,學生將初步掌握單杠一腳蹬地翻身上技術,發展學生的身體素質。”學習目標中的“初步掌握”是比較籠統的表述,不清楚學生的學習行為需要發生變化的程度,其次是缺少學習條件,不清楚學生是獨立完成還是在有保護和幫助的條件下完成;學習目標中的“發展學生身體素質”沒有具體指向什么素質,這樣的學習目標不夠具體、明確、細化,體育教師難以進行檢查、評價。如果改為“通過本節新授課的學習,學生在單杠一腳蹬地翻身上的學習中掌握蹬擺和倒肩拉杠的配合動作,使身體倒掛在單杠上,并在保護和幫助下完成完整動作3—4次,發展學生的上肢力量和肢體控制力量。”修改后的學習目標就明確了,可操作、可觀測的學習目標是指向學生教學后教師所觀察到的或者通過實際觀測的學生學習行為變化,能按預設的學習目標加以衡量與評價。
4 學習目標的表現標準及制訂策略
根據《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指出“課程分為運動參與、運動技能、身體健康、心理健康與社會適應四個學習方面。”一節課的學習目標不宜面面俱到,課程標準中也指出學習目標的建議“在目標多元的基礎上有所側重”,在體育課堂教學課時教學計劃的制訂中,我們要把教學目標或學習目標分為認知目標、技能與體能目標、情感目標。
4.1 認知目標的制訂應體現健康教育理念
體育教學的認知目標在強化健康教育的離理念指導下,對認知方面的學習與掌握就顯得更加重要,如“體育保健知識、運動知識與規則、運動生理學、運動心理學、營養知識、健康生活習慣和生活方式等知識”,教師應該在體育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對這些知識理解、掌握,有利于學生自覺積極地參加體育學習與鍛煉,提高學生的體育鍛煉與欣賞能力,有利于學生的終身體育鍛煉的養成。
體育教學認知目標可以根據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心理發展水平、聯系實際教學內容的可接受程度由低到高,可分為知識、理解、應用、分析與評價。知識如“學生能夠表述出籃球比賽計分規則”;理解如“學生能夠說出正面前擲實心球的發力順序和投擲方向”;運用如“學生能夠選擇合理的準備活動以防止運動損傷”;分析如“學生能夠根據自己的身體素質制定針對性的鍛煉計劃”;評價如“學生能夠判斷與評價體育鍛煉對心血管系統的作用”等。
4.2 情感目標的制訂體現及時性
體育教師一般把“心理健康與社會適應”在課堂教學的學習目標制訂中簡化為情感目標。而情感目標是很難通過可觀察的適當行為來判斷達到了何種程度,更沒有辦法進行等級劃分,但是,情感目標在體育教學中又尤其重要,因為體育健康教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特殊的育人功能,體育是以身體活動為媒介的教育,活動性和教育性是體育健康課程教育的兩大本質屬性,同時,教育性必須借助學生活動性。學生在體育鍛煉和運動技能學習過程中滲透,如“理解、態度、意志、心理、價值觀等”,所以,情感目標既有有針對性又要有具體的落腳點,如“在迎面接力比賽中樹立正確的團隊精神,遵守規則的體育競賽道德。”“在仰臥推起成橋的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互相觀察、互相評價、互相幫助的學習品質”“在魚躍前滾翻的教學中嘗試培養學生勇敢、果斷的意志品質”“在雙手前擲實心球的練習過程中掌握安全活動的意識”等。
4.3 運動技能目標的制訂要明確學習結果并體現單元意識
“在目標多元的基礎上有所側重”,側重是指運動技能目標,它在體育教學中的行為目標是體育教學的主要內容。課堂教學中運動技能目標的制訂必須考慮以下幾點:一是了解教材的內容、結構、功能和重難點;二是了解學生的學習基礎和學習起點,確定本課的具體、可觀察的、明確學習結果的學習目標;三是明確課時教學在單元教學中的作用和所處的環節,因為課時教學目標是根據單元目標制訂的,每1課時的教學目標和學習目標是對單元教學目標的分解和具體化,只有逐個完成課時目標才能夠實現單元教學目標。
如,七年級學生肩肘倒立第3課時的運動技能目標:“通過本節課的學習,90%的學生能夠掌握肩肘倒立的完整動作,能獨立完成該動作的6至8次,其余10%的學生能夠在幫助下完成動作6次以上,發展學生的腰腹力量和肢體控制能力、平衡能力。”上述運動技能目標條件為“獨立完成和幫助下完成”,行為是“肩肘倒立”,標準是“90%的學生獨立完成6—8次,10%的學生在幫助下完成6次”。
明確的運動技能目標制訂應側重于學生課堂學習的結果,教師的教學意圖能在學生的學習行為上發生變化,以目標統領內容,在教學過程中合理安排策略、方法、過程、場地器材、即時評價等,體現教學目標和教學過程的和諧統一,切實提升課堂教學實效。
(作者單位:浙江省紹興市柯橋區浙光小學東江校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