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未黃
提要:動賓組配是動詞句法語義研究的核心。手部動詞具有動作的高原型性,因此構成動詞研究的核心與基礎,其中又以“打”類最為典型。本文基于英漢語料庫,以動作方式為標準對“打類”動詞進行分類檢索,對比分析英漢打類動詞的賓語特征,并從轉喻、隱喻以及語言類型的角度闡釋其認知加工機制和差異原因。
關鍵詞:手部動詞;“打”類動詞;動賓組配;語料庫;認知機制;英漢對比
1.引言
“動賓組配”是句法語義接口研究的核心內容,可以分為動賓的“常規組配”和“非常規組配”兩種情況。“非常規組配”是指動詞和賓語在語義上不兼容的組配類型。動賓非常規組配可以進一步分為及物動詞與非受事賓語和不及物動詞帶賓語兩類。學者們從認知、生成、功能等角度解釋了漢語非常規賓語的語義特征及成因(邢福義,1991;陳昌來2002;郭繼懋,2005;孫道功,2018)。本文從認知原型角度出發,選取具有典型動作義的手部動詞中的“打”作為研究對象,進行英漢對比研究。
手部動詞可以依據方式標準分為幾個詞簇,同一詞簇界定范圍內的手部動詞具有相似的特性及用法。本文聚焦英漢“打”類手部動詞及其賓語的組配。研究首先依據相關具體的分類標準,分析兩種語言中打類動詞賓語的語義擴展情況。其次,根據歸納的賓語搭配,從語義內涵角度具體探究其組配的相同和不同之處;最后,本文從認知語言學原型范疇理論出發,運用隱喻和轉喻機制,對英漢非常規打類動詞的動賓組配進行認知闡釋和規律總結。
2.英漢動賓對比
2.1漢語動詞賓語特征
“打”的基礎語義為以舉、揮、擊、進入等為主,或獨立或連貫的動作。其基礎語義為擊打義,即用手或器具撞擊物體,或是毆打,攻打具體對象。分析可發現,施事往往是以人為主體,其基礎賓語為可接觸受事賓語,如(1)。
(1) a.打人別打臉,說話別揭短。
b.他著急忙慌地拿著書本打蜘蛛。
根據漢語歷程的發展,“打”的語義逐漸得到擴充。分析發現,其施事依舊多以人為主,其賓語可歸類為人造產品,其語義從一開始側重動作過程遷移到了側重標志性產物即受事賓語上。
此外,在漢語運用過程中,逐漸出現了一種固化的現象,即“打”加賓語組成的詞組除了可以闡述原本的具體動作之外還具備了新的引申意義。
通過語料概括,我們認為“打XX”的語義基礎是以“手”為代表的工具敲擊另一物體,因此其原型基礎義為“敲擊義”,如:打鐵、打雞蛋、打架等。通過“敲擊”的動作,“打XX”引申出“獲得義”和“制造義”,如“獲得義”的打水、打柴等。當“手”這一工具擴展到身體,“打XX”便產生了“動作從事義”,如打撲克、打球、打哈欠等;擴展到身心和精神層面,“打XX”產生了更加抽象的“心理從事義”,如打官司、打雜等。
2.2英語動詞賓語特征
根據“打XX”的語義特征,我們認為英文里對應含義最接近的動詞為“beat”。現在從英文角度出發,探究英文語況下動詞“beat”的語義遷移現象。
從基本語義闡釋,“beat”的釋義和“打”最為接近,都包含敲,擊的動作,施事常為人,賓語如“drum”、“door” 、“egg” 、“butter” 、“kid”等。例(2)中 “the crowd”“they”作為施事主體,對受事賓語“the door”“him”進行和手相關的擊打動作,該用法和漢語一致。
(2) a. The crowd beat against the door again and again.
b. They beat him unconscious.
但與漢語的“打”不同,“beat”還兼有動作結果義,如“打破,打敗”義。“打破義”如:“beat the record”、“beat the top speed”等。更常見的是“打敗義”,如“beat the team”。
和漢語一樣,英語動詞也在發展過程中逐漸豐富其擴展語義,但大多屬于虛義化遷移范圍。
以上我們從語料庫中采集了包含研究對象即打類動詞的英漢典型例句。接下來我們將對比同類范疇中英漢語義擴展與其賓語搭配是否有聯系;如果有,二者之間存在什么樣的規律。
3.對比與闡釋
隱喻反映的是不同現實現象之間的相似關系,在漢語中通常有特性相似,形狀相似和行為動作相似三種類型。“打假”一詞中,賓語“假”具備的特性為“假冒,偽劣”,因此“打假”意為“打擊制造、出售假冒偽劣商品等違法行為”,屬于特性相似;“打榜”一詞中,賓語“榜”的本義為張貼出來的文告或名單,隨著商業競爭日益凸顯,其在使用過程中逐漸與“行業排行榜”發生映射,因此“打榜”可以闡釋為“調查正處于宣傳階段的商業產品”,屬于形狀相似;“打鴛鴦”的本義即為用木棒打散一雙鴛鴦,因鴛鴦一詞在漢語中具備“夫妻,情侶”的含義,因此“打鴛鴦”可以映射為“拆散恩愛的夫妻或情侶”,其過程屬于行為動作相似。相同的語料還有“打落水狗”“打土豪”等。
轉喻反映的是兩類實質不相同的事物在社會生活之中存在的某種相關關系,其重點不是在相似,而在于聯想。在漢語中,我們主要探究賓語的轉喻解構,動詞的轉喻解構和動賓整體結構的轉喻解構三個層次。
由上述分析我們可以得出,漢語動詞“打”詞義拓展的方向是由核心義向邊緣義,具體義向抽象義進行的。英語中的隱轉喻現象并沒有漢語那樣明顯的界定標準,其隱轉喻的搭配一般根據具體的語境而出現。英文的典型手部動詞的動賓搭配會根據賓語的變化而發生認知變化,雖然有固化的用法,但是相比漢語而言其更為靈活。
綜上所述,我們對比并總結了漢英打類動詞賓語搭配情況的規律。從認知機制上來看,漢語典型的打類動詞的動賓搭配中,賓語的本義和引申義對最終的語義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其隱轉喻現象要明顯多于英語,其類型界定也更為清晰;而英語典型的打類動詞的動賓搭配則不拘泥于固定的模式,其具體語義會隨著具體語境發生相關的隱轉喻映射,更為靈活。可見,漢語語義關系豐富,側重語義;而英語語境內容豐富,側重語境。
4.結語
通過對漢英手部動詞論元動賓非常規組配對比,本文發現漢英語的語義擴展機制具有顯著的共性和差異。共性主要有二:首先,“打/beat”作為典型的手部動詞,因此常規的動賓組配都體現了“敲擊義”這一語義基礎;其次,借助從“過程”到“結果”的轉喻機制,“打/beat”引申出了“制造義”和“獲得義”。英漢差異主要體現在“beat”具有“打破”、“打敗”等“動+結”的復合語義特征,呈現了“衛星框架語”(Talmy 2001)的類型特點;而漢語“打”具有更大的語義擴展,體現為更為多樣的賓語類型。究其原因,漢語的“打”屬于高頻使用的單音動詞,而且可以通過與大量的結果、方式組合使用,因此語義較易泛化,具有高語義兼容性;而英語動詞具有典型的衛星框架語特征,往往包含動作的方式義,因此“打”對應了“beat”、“hit”、“play”、“make”等多個英語動詞的用法。
參考文獻:
[1]孫道功.現代漢語動核結構的“句法-語義”接口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8.
[2]吳瓊.漢英非常規動賓搭配對比研究[J].語言應用研究,2017(12):139-143.
[3]翟云華,徐金秀,王笑盈.句法語義基本對應的英漢動詞分類體系研究[J].外語學刊,2016(2):3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