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陜甘寧邊區曾是中共中央所在地,中國人民解放斗爭的總后方。黨中央在延安的13年,在形成并鞏固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集體領導下,實現中國革命的兩大歷史性轉變,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次歷史性飛躍,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具有歷史性轉折意義的偉大勝利,極大地加速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進程,塑造了偉大的政黨形象。深入學習和掌握中共中央在延安13年里執政思想的真諦,吸收和借鑒延安時期豐富的政黨形象塑造經驗,將會為提高中國共產黨的執政能力提供前進動力與源源養分。
關鍵詞:延安時期;政黨形象;形象塑造
中國共產黨的形象是指黨的綱領精神、政策主張、成員素養、政黨績效及能力等在社會公眾心目中的總體印象、認知評價,黨的形象和威望、黨的創造力凝聚力戰斗力不僅直接關系黨的命運,更直接關系國家、人民、民族的命運。共產黨的形象塑造不是延安時期才開始進行的,而是從中國共產黨成立起就一直在構建、發展的。政黨形象塑造不能孤立地推進,要聯系復雜的民族解放斗爭、客觀存在的階級斗爭以及特殊的黨內斗爭,以確立起政黨形象塑造的正確方向和目標。在陜甘寧邊區執政的中國共產黨于充滿艱辛、挑戰的時期里塑造出的敢于斗爭、以民為本、銳意進取的政黨形象,鞏固了黨的偉大革命實踐。
一、加強思想建黨,建構成熟的馬克思主義政黨形象
思想建黨是中國共產黨的政治優勢,是對馬克思主義建黨學說的繼承與完善,它的提出與完善貫穿了黨領導人民進行民主革命斗爭的全過程。在共產黨革命隊伍的新進黨員中,工人階級占比較小,大部分為農民和小資產階級者,非工人階級身上有著自身不可避免的各種非無產階級思想,[10]而如何改變非工人階級群體的非無產階級思想、如何實現黨的無產階級化、如何解決吸收非無產階級革命力量與保持馬列政黨思想的矛盾,這三大問題的解決成為延安時期思想建黨的首要任務。1937年5月,劉少奇在黨的全國代表會議上要求全體黨員,必須注意“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方法”[2]。1945年,黨的七大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大理論成果即毛澤東思想確立為全黨的指導思想,實現了馬列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過程中的第一次歷史性飛躍馬克思主義教育,克服黨內的各種非無產階級思想,不斷提高全黨的思想政治素質。中共中央加強對馬列經典著作的翻譯出版,推動了馬列主義理論廣泛傳播,拉近了馬列主義著作與廣大黨員的距離,使他們在閱讀經典中加深理解獲得精神動力,確保廣大黨員在思想上站穩腳跟。此外,黨在陜甘寧邊區組建了包括抗日軍事政治大學、馬列學院在內的三十余所馬列教育培訓學校,滿足黨員學習馬列主義的需求。為了適應新的歷史條件下,迅速發展的革命形勢和黨的先進性建設的根本要求,從1941年到1943年,中共中央開展大規模的整風運動,以學習毛澤東的《改造我們的學習》、《整頓黨的作風》和《反對黨八股》為主,反對主觀主義以整頓學風、反對宗派主義以整頓黨風、反對黨八股以整頓文風。整風運動打破了照抄照搬馬列詞句、共產國際指示和蘇聯經驗的教條主義的精神枷鎖,確立和鞏固了中國共產黨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促進了全黨在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基礎上的團結和統一,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在其主體上由少數人擴展到廣大黨員干部,極大地推進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歷程,構建起了成熟的馬克思主義政黨形象。
二、高舉救亡大旗,樹立抗日救國的中流砥柱形象
中國共產黨自成立起,就以中華民族復興為己任。悍寇侵華,民族危急之關頭,依據1935年華北事變以來中華民族危機不斷加深的形勢和共產國際七大關于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精神,在瓦窯堡會議后,確立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總政策,呼吁全國同胞團結起來,停止內戰,為抗日救國神圣事業而奮斗。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后,國共兩黨確定了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方針,形成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1938年7月,毛澤東發表《論持久戰》一文,著眼于戰爭全局,對敵我雙方存在的相互矛盾及其發展變化做了透徹的分析,極大地提升了全民堅持抗戰的信念。不過,作為執政黨的國民黨抗戰意志較為被動,不斷顯現對日妥協、典從的苗頭,頻繁制造反共摩擦。而中國共產黨始終堅定抗戰信念,率先舉起全民抗戰旗幟、發出全民抗戰號召,呼吁抵制日本侵略。面對國民黨不時的摩擦和沖突,中國共產黨堅持團結抗戰,積極倡導、努力推動、始終維護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同時,中國共產黨在敵后根據地廣泛發動民眾,實行全面抗戰,成立了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培養了大批優秀的抗日將領干部,以堅決的抗戰意志和驕人的抗戰實績,向全世界表明自己的抗戰決心和信心,也向后世展現其在中國人民偉大抗日戰爭中的“砥柱”形象。
三、嚴守黨紀黨規,錘煉清正廉潔的純潔形象
鐵的紀律是中國共產黨的政治優勢,也是共產黨政黨形象塑造的根本保證。在20世紀30年代,黨員中大多是農民及小資產階級,又因長期戰斗在農村,組織紀律薄弱,如"有些破壞紀律的人,由于他們不懂得什么是黨的紀律"。當然也存在另外一種情況,即“有些明知故犯的人,例如張國燾一類”。正因如此,必須加強對黨員干部的“紀律教育”,“不但在養成一般黨員服從紀律的良好作風上,是必要的;而且在監督黨的領袖使之服從紀律,也有其必要”。在國共合作的形勢下,面對國民黨的引誘及非無產階級思想作祟,部分黨員干部出現貪污腐化的現象,不愿艱苦奮斗的情緒。毛澤東在《論聯合政府》一文中提到:“艱苦奮斗,以身作則,工作之外,還要生產,獎勵廉潔,禁絕貪污,這是中國解放區的特色之一”[3]。在延安前期,鑒于中國共產黨發展的內外條件的改變,特別是全國抗戰爆發后,中國共產黨已經是走向全國的領導全民族抗日救國的“大黨”,1938年11月劉少奇在中共六屆六中全會上所作的《黨規黨法的報告》中指出,“條文上亦應規定法律上非團結不可,以避免個別人破壞黨的團結與統一。并以此黨規與黨法去教育同志”[2]。邊區政府為加強黨員廉政思想的教育,幫助黨員克服非無產階級思想,改造世界觀,增強黨性,從制定整套嚴格管理公職人員的制度、檢察監督管理體系;對公職人員實行供給補貼、發放津貼保障必需生活等方面,免除后顧之憂,此外,毛澤東等領導人以身作則,帶頭廉潔奉公,將勤儉節約,艱苦奮斗的精神融入生產生活中。通過以教防腐、依法治吏、以俸養廉、以德養廉等方式,錘煉起共產黨清正廉潔的純潔形象。
四、推行"三三制",構建開放民主的開明形象
馬克思、恩格斯在世界無產階級第一個革命綱領《共產黨宣言》中指出:“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無產階級上升為統治階級,爭得民主?!盵4]列寧指出:"不進行民主,社會主義就不可能實現。"[5]1940年開始實行的“三三制”政策,將民主政治進一步制度化和規范化,把民主政治落實到了政權建設中去,“三三制”民主政權的人員構成,即政府在人員構成上,共產黨員占三分之一、他們代表無產階級和貧農;左派進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他們代表小資產階級;中間分子占三分之一,他們代表中等資產階級和開明紳士。通過“三三制”政權,共產黨積極爭取其他民主人士的合作,用自己的主張取得勝利,在各方協商、一致協議的基礎上取得共同綱領,使得根據地人民的民主精神和參政意識得以表達,人民的政治熱情。開創了共產黨人與黨外人士真誠合作的先例,調動了各方人士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同時也實現了共產黨對自身的約束,有利于其開放民主開明政黨形象的構建。
五、維護群眾利益,彰顯順應民意的親民形象
密切聯系群眾一直根植于共產黨人的血脈中,這是中國共產黨區別于其他政黨的顯著標志,也是黨在延安時期創造輝煌歷史的內生動力和根本動因。在自然環境艱難且嚴峻、物質基礎薄弱的陜甘寧邊區及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根據地,中國共產黨真心實意地為群眾謀利益,解決群眾的生產和生活問題。在經濟上,毛澤東積極調整政策,開展精兵簡政運動,縮減財政支出,減輕農民負擔,充分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推動根據地黨的生產建設。邊區政府還重視本地區工商業和金融業的發展。建立了各種小型工廠,制造槍支彈藥等軍工產品,也生產衣服、文具、肥皂等生活日常用品,人民的物質生活資料大大豐富的同時,建立了各式各樣的經濟合作組織。中國共產黨大力發展教育醫療衛生事業,提高普通民眾的受教育水平,改善醫療衛生條件,提高區內民眾的生活質量。[11]
六、當代啟示
在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堅持以科學理論為引領,以宏遠戰略為目標,以扎實的行動為舉措,推進了革命戰爭年代的共產黨的形象建設并取得了卓越成就,更為當代中國共產黨的建設及其事業發展積累了寶貴的歷史經驗,為共產黨的永續發展提供了有益的啟示?;仡櫻影矔r期政黨形象塑造,可為當代形象塑造提供發展的道路與方向指引。
(一)堅定理想信念是中國共產黨形象建設的基石
革命戰爭年代,為了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毛澤東提出加強無產階級思想領導,著重從思想上建設黨,并努力推行思想建黨。延安整風通過三風的整頓,黨內馬克思主義理論運用水平得以提高,黨性修養得以增強,黨內思想與作風得以端正,黨建設成為更為堅強的馬克思主義政黨形象。思想是行動的先導,黨的十八大以來的黨中央,面對新形勢下國內國際的各種風險和挑戰,更加強調以理想、信仰、信念為核心的黨性教育。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理想信念是一個國家、民族和政黨團結奮斗的精神旗幟,堅定理想信念,堅守共產黨人精神追求,始終是共產黨人立身安命的根本?!盵8]只有不斷加強理想信念教育,才能提高黨員的政治思想水準,提高黨員的思想修養,保持黨員先進性,繼而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不變色,繼承和發揚革命精神,塑造新時代成熟的馬克思主義政黨形象。
(二)勇于進行自我革命是中國共產黨形象建設的根本
整風運動通過批判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兩種形態,的主觀主義,貫徹 "懲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針,使整風運動通過讀書學習、自我反省、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提高認識,增強黨性,改進工作。[12]2014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全面從嚴治黨”。全面從嚴治黨從事關黨和國家生死存亡的高度,全面加強黨的建設,特別是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展示出我們黨新的偉大自我革命的歷史擔當。[12]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興黨強黨,就必須以勇于自我革命精神打造和錘煉自己。只有努力在革故鼎新、守正出新中實現自身跨越,才能不斷給黨和人民事業注入生機活力。”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指出:“勇于自我革命是中國共產黨區別于其他政黨的顯著標志。”不斷勇于自我革命,是黨和國家事業興旺發達的重要法寶。為了始終保持中國共產黨人的先進性和純潔性,不忘初心,實現肩負的崇高使命,自我革命永遠在路上。
(三)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中國共產黨形象建設的靈魂。
密切聯系群眾一直根植于共產黨人的血脈之中,1943年6月,毛澤東同志為中共中央起草《關于領導方法的若干問題》的黨內決定,“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表述第一次出現。論述了以集中與堅持搜集群眾意見,解決群眾問題的方法。這成為黨的群眾路線形成完備科學理論形態的重要標志。在延安時期,毛澤東將密切聯系群眾提升為黨的“三大優良作風”,強調它是檢驗黨的政策的標準。[13]“共產黨人的一切言論行動,必須以合乎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最大利益,為最廣大人民群眾所擁護為最高標準"。[9]十八大以來,習近平指出,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鞏固黨的執政基礎和執政地位,最重要的就是靠堅持黨的群眾路線、密切聯系群眾。共產黨人必須牢固樹立群眾觀點,什么時候得到人民群眾的真心認同和真正支持,黨的事業就能順利發展,如果路線方針政策不符合群眾愿望與要求甚至損害群眾利益,黨的事業就會受到挫折。
參考文獻:
[1]《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12冊,中央文獻出版社[M],2011.
[2]《劉少奇選集》(上),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M],第71頁
[3]《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1921-1949)》第1冊[M],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
[4]馬克思,德恩格斯著.共產黨宣言 紀念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5]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列寧選集 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6]李維漢:《回憶與研究》(下),中共黨史資料出版社,1986.
[7]毛澤東文集(第 7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8]共產黨人要在精神上不斷補“鈣”[N].人民日報,2014-09-03.
[9]毛澤東著.毛澤東選集 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0]孫萌.延安時期黨的思想道德建設的經驗及啟示[D].碩士學位論文,江西師范大學.2015.06
[11]蔡光軍.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形象塑造研究[D]碩士論文,西南財經大學.2016.04
[12]石仲泉.《中國共產黨是勇于自我革命的政黨》.[J].黨建.2018.7
[13]石仲泉.中國共產黨保持先進性和純潔性的法寶.[J].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16.09
作者簡介:西南石油大學:楊宇思(1997-),女,漢族,四川瀘州人,碩士研究生,西南石油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基金項目:西南石油大學大學生文化素質提升項目:《延安時期優秀傳統文化對黨的形象塑造的作用研究》;項目編號WH2021Y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