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5、16世紀,以鄭和七下西洋和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為代表事件的大航海時代是人類歷史上光輝燦爛的一卷,但中西方的航海擁有不同的文化和社會背景,兩者之間在多方面存在差異。本文從地緣政治的視角,以大航海時代為背景,挖掘中西方文明在發生和發展的過程中各自的特點與文化歸因,探討當下對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啟示。
關鍵詞:新航路;鄭和;哥倫布;人類命運共同體
一、緒論
15、16世紀人類進入了大航海時代,人們通過遠洋航行探索世界,在這過程中美洲大陸被發現,開啟了新的時代。1405至1433年在中國,鄭和受明朝皇帝之委任七次下西洋,船隊和人員規模龐大。1492年在歐洲,意大利航海家哥倫布在西班牙王室的資助下,冒著生命危險開始橫渡大西洋。隨后,迪亞士、麥哲倫、達·伽馬等航海家也曾先后探索海洋,為資本主義發展提供巨大的生產資料和市場。同樣是航海,中西方的航海目的、文化因素及影響卻截然不同。
二、中西方航海的時代背景
(一)鄭和下西洋
明代鄭和七次下西洋,海上絲綢之路因此發展到鼎盛時期,中國的“天下觀”海洋地緣思想也達到頂峰。鄭和是云南回民出身,是元代蒙古人統治時期從西域來的穆斯林后代,傳承著阿拉伯、波斯商人的思想傳統。當時,明朝軍隊進攻云南時他被俘虜,成了明廷的宦官,他的才華是元朝東西方大融合的體現。
明朝曾一度實行海禁政策,直到明成祖朱棣繼位后,考慮到蠻族入侵會威脅統治,便要求番邦來進貢,對自己表示臣服,防止其在邊境作祟。因此他收回海禁,讓鄭和組織了空前的航海運動。鄭和的船隊始終和沿途國家保持著友好的交流,并沒有走西方國家殖民擴張的道路。
(二)以哥倫布為代表的西方航海熱潮興起
生產力發展,科學技術進步,為發現新航路創造了條件,使遠洋航行成為可能。資本主義萌芽需要大量的貨幣作為物權交換手段,這時西歐貨幣已經由銀本位制過渡到金本位制,黃金、白銀是歐洲各國間國際貿易的支付手段,地位很高。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在《馬可·波羅行紀》中提到東方“黃金遍地”,激發了歐洲人到東方淘金的熱情。
三、中西方航海文化的差異及文化歸因
(一)海陸位置差異
中西方文化產生差異的根源在于自然地理和生存環境的不同。中國擁有相對平直的海岸線,生存環境相對穩定。而在西方,尤其是西歐,陸地支離破碎,海岸線曲折,有著眾多的島嶼和半島。在自然地理環境不利的情況下,人民為了生存就必須征服自然,快速發展起來的水上交通促進了文化的交流和商貿的發展,使得個人主義、自由主義等價值觀充分發展,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地理環境下塑造出了不同的思想傳統和文化特點。
(二)耕地條件差異
古代人民最大的需求是糧食,然后才是手工業品和奢侈品,最后才是更多財富。西歐國家主要位于地中海沿岸,雨熱不同期。土壤條件不適宜種植業,只能發展畜牧業。自產的糧食不足,最方便的方法就是去地中海對岸的埃及進口,因此控制了地中海也就控制了糧食生命線,而為了降低進口成本需要去往更遠的地方。中國大部分地區雨熱同期,水網稠密,土壤肥沃,地勢平緩,適應發展種植業。充足的糧食供應和物質條件,削弱了人們探索海洋的熱情。
(三)文明類型差異
中西方在各自的自然地理環境之上分別發展出農耕文明和商業文明,古代中原王朝對于讓周邊民族和國家臣服和朝貢這件事很多時候表現出一種無所謂的態度。農耕文明下的中國一直保持著自給自足的生活,有著明顯的重農抑商的傾向。海洋文明孕育的歐洲文化,展現出與中國的農耕文明不同的性格特點。對于西方人來說,海洋文明的本質就是向外擴張,通過暴力掠奪與發展貿易等方式來滿足生存和發展的需要。
四、中西地緣政治思想比較
(一)治理理念
西方的地緣政治思想表現為向外擴張、積極求變,在古希臘時期就有強烈的海權意識,重視制海權。與之形成對比,雖然中國進入明朝之后解封了海禁,在朝廷的支持下開辟了海上絲綢之路,但這條通道僅僅是為了加強在朝貢體系下的宗藩往來,防止宗藩叛亂而設的。鄭和的航行停擺后,連鄭和的航海日志都被別有用心的陰謀家劉大夏毀掉,可見消極保守的地緣政治思想在中國歷史上有著深遠的影響。
(二)認知視角
西方的地緣政治思想放眼世界,講究整體性思維和綜合性分析,利用先前積累起來的航海技術和地理大發現以來的海洋拓荒,形成了更加宏觀的認知視野。然而,中國在歷史上長期接受“中國中心論”的思想,放眼世界的認知視角受到限制,認為其他國家、民族的文化次于中國。閉關鎖國、目空一切的中國漸漸走向衰弱,中西實力的扭轉最終在1840年以鴉片戰爭的形式爆發出來。
五、對現代中國地緣思想發展的啟示
無論是軍事還是經濟競爭中,海洋對國家的生存和發展都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回首中西方在大航海時代下文明發展的歷史,今天的中國需要揚棄中國古代及近現代的地緣政治思想,形成陸海一體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新思想,為和平崛起提供支撐。
中國不會走西方走過的侵略擴張道路,也不會走曾經走過的閉關鎖國、固步自封的舊路。尊重世界的多樣性,與世界各國加強對話交流,深化務實合作,海陸統籌兼顧,推動世界發展進步,造福各國人民。
六、結語
鄭和下西洋和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同樣是遠洋航行,在各自的文化背景下卻有著不同的文化歸因。兩者在歷史背景、動機、組織形式、資金來源、目的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異,中國得益于得天獨厚的自然地理條件,形成了底蘊深厚的農耕文明。歐洲,尤其是西歐,大海和人的生活很近,不利于種植業發展的地理環境促使人們向遠方探索資源。
如今,中國需要繼承和發展古代及近現代的治理思想,批判并重構西方的地緣政治思想,形成基于人海命運共同體的新思想,以全球性的思考為中國和平崛起提供理論支撐。
參考文獻:
[1]彭飛 等.中西方海洋地緣政治思想演化解構——基于人海關系分析框架[J].地理研究,2021,40(02):556-570.
[2]廖莉茹.鄭和與哥倫布航海差異的文化歸因探究[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7,33(11):68-69.
[3]陳娜,陳明富.習近平關于海洋命運共同體重要論述的科學內涵與時代意義[J].鄧小平研究,2019(05):62-72.
作者簡介:徐悅(1997—),女,漢族,上海人,碩士研究生,單位:吉林外國語大學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研究方向:漢語國際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