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強
摘要:康有為作為晚清碑學之集大成者,著書《廣藝舟雙楫》,雖《廣藝舟雙楫》是承續包世臣的《藝舟雙楫》,但他在阮元、包世臣之論上繼而壯大碑學聲勢,主張變革求新,明確提出“尊碑抑貼”、“崇魏卑唐”的書學主張,并且大力推祟漢魏六朝的碑學,對研究漢魏六朝碑派書法藝術的繁榮有著深遠的影響??涤袨楸旧硪苍谄鋾鴮W思想的不斷變革下影響著他的書學實踐。
關鍵詞:康有為;《廣藝舟雙楫》
一、康有為的書學思想
(一)康有為碑帖學理論的出現
據記載,歐陽修的《集古錄》是中國書法史上現存最早的金石碑刻學著作,其中碑刻跋尾占了大部分,可是并沒有對以往的金石碑版進行全面總結分析,真正對碑學作全面系統闡述是在清朝。而康有為的《廣藝舟雙楫》的問世,使其開始有了比較完備的一個派別:“古學者,晉帖唐碑也,所得以帖為多,凡劉石庵、姚姬傳等皆是也。今學者,北碑漢篆也,所得以碑為主,凡鄧石如、張廉卿等是也?!惫沤駮x帖唐碑到后面的北碑漢篆,也反映了帖學到碑學的一種轉變。從其也不難看出看出康有為倡導的“尊碑抑帖”的書學思想。
(二)“尊碑抑帖”與“尊魏卑唐”
“尊碑抑帖”與“尊魏卑唐”是康有為《廣藝舟雙楫》中的重要觀點,也是其重要書學思想內容??涤袨樵凇稄V藝舟雙楫》之中,詳細的對北朝漢魏的具有代表性翻然名碑都有作介紹以及評價,并且把魏碑藝術風貌神韻之美概括為:魄力雄強、氣象渾穆、筆法跳躍、點畫俊厚、意態奇逸、精神飛動、興趣酣足、骨法洞達、結構天成和血肉豐美。《廣藝舟雙楫》只能說是康有為在理論上形成的碑學思想,而這一時期的碑學思想還存在許多不成熟的觀點,這在他后40年的人生歷程中所不斷實踐的。
二、書學思想的轉變對其書法實踐創新的影響
(一)早年書學萌芽實踐以帖學為主
康有為對于書法,既有實踐,又有理論??涤袨樵跁ㄉ鲜窍扔欣碚摚笥袑嵺`,并在實踐過程中不斷發展變化。起初康有為在書法創作初始階段是處于帖學時期,為了參加科舉考試,而沿帖學展開的,《殿試狀》是康有為38歲時所書,在其早期書學萌芽之時可見其在《樂毅論》等法帖上下的功夫不淺。其曾在書中提到:“后見陳闌甫京卿,謂《醴泉》難學,歐書惟有小歐《道因碑》可步趨耳。習之,果茂密,乃知陳京卿得力在此也。因并取《圭峰》《處恭公》《玄秘塔》、《顏家廟》臨之,乃少解結構,蓋雖小道,非得其法,無由入也。間及行草,取孫過庭《書譜》及閣帖模之,姜堯章最稱張芝、索靖、皇象章草,以時人罕及,因力學之。
由此可見康有為早期書學與帖學淵源頗深,自幼的學帖經歷給其書法打下了牢靠的基礎。雖康有為盡管在《廣藝舟雙楫》之中大力倡導碑學思想,但是在早期的書學實踐中,書法與其理論并非同步,早期依舊是從帖學入手“流觀諸帖”,同時說明了轉益多師,不斷推陳出新的重要性。
(二)中期書學思想的轉變
康有為22時結識張鼎華,他聽取了張鼎華“帖皆翻本,不如學碑”這一觀點之后便留意起了碑刻。
“少讀《說文》,嘗作篆、隸,苦蓋山及陽冰之無味,問九江先生,稱近人鄧完白作篆第一,因搜求之粵城,苦難得。壬午入京師,乃大購焉,因并得漢、魏、六朝、唐、宋碑版數百本,從容玩索,下筆頗遠于俗,于是翻然知帖學之非矣。惟吾性好窮理,不能為無用之學,最懶作字,取大意而已。”
則從側面體現出康有為從帖學開始轉為碑學的一個重要契機便是其對篆隸開始有較深探究,于是“翻然知帖學之非”?!凹熬镁泳?,多游廠肆,日購碑版,于是盡見秦、漢以來及南北朝諸碑,泛濫唐、宋,乃知隸、楷變化之由,世代遷流之異?!?/p>
可見其通過實踐而認識到了張鼎華的 “不如碑學” 意義之所在。從而實踐與其理論均進入到了碑學研究。康有為之前便有了唐楷、章草和篆書的基礎,又有豐厚碑版藏本。至1888年12月首次上書請求變法受阻以后“日以讀碑為事。盡觀京師藏家之金石凡千種。”開始著手起草《廣藝舟雙楫》。碑帖之變是清代書法自身發展的一個必然的選擇,也是時代發展的必然選擇,這在康有為的書學思想中是極為清楚的。從1889《廣藝舟雙楫》成書到后來的1898年戊戌變法前處于“帖為主、碑為輔”在這一階段雖仍力倡碑學,且由于大部分時間精力投身到政治運動之中,書法創作較少。至1898戊戌變法失敗之后,流亡海外的康有為開始建立起了他的尊碑理論以及展望未來的碑帖融合學說,這段時期他的書法處于碑帖結合的個人書風形成期。
(三)晚年書學思想成熟——“康體”趨向成熟
身處異國他鄉的康有為在1907年于埃及作《大吉嶺臥病絕糧詩帖》,筆意參合章草、小篆,有貌圓神方之韻,這種具碑學風格的作品出現,已經沒有了帖學的意味。這一時期也是他個人書法風貌開始逐步鮮明的重要時期。1913年到1926年康有為回國之后晚年書法日趨完善,個人風格更加鮮明,“康體”書法逐步成熟??偟膩碚f康有為1889年《廣藝舟雙楫》成書后到1927年他逝世于青島這40年間,是康有為書法實踐和書法風格不斷變化的重要時期。由此可見,“康體”的成熟以及特點的明確化不僅受其書學思想的影響,還與康有為本人身處時代背景當時的國內政治局勢、思辨能力、以及學書經歷密切相關的。
三、康有為書法風格的特點
康有為寫的“康體”體闊勢寬,平正端莊,中宮收緊,下部疏散,結體舒張。從北碑中求意趣,在個人創作上,進行了大膽地實踐。其書法從碑刻中汲取營養,能明顯看到《石門銘》和《經石峪》的影子,吸收了結字造型和用筆方法,用漢魏用筆,行書連帶筆意包含于結體,汲取百家而自成一格??偟膩碚f有“重、拙、大”之三大特點,追求著這種“茂密雄強”的書法氣象。
且康有為留下的作品創作形式多以楹聯、橫額、中堂、榜書這種較大尺幅的為主,也有手稿信札等等??涤袨閷β撘姎鈩蓍_張、渾穆大氣,長撇大捺,氣勢開展,逆筆藏鋒運筆時迅起急收,可見腕力的功夫造詣高,轉折之處因提筆暗過,顯得十分圓渾蒼厚。
四、結語
在近代書法史上,康有為書法和他的著名書論《廣藝舟雙楫》是不可或缺的部分??涤袨榈臅鴮W思想集中體現在《廣藝舟雙楫》中,提出“尊碑”之說,大力推祟 漢魏六朝碑學,對碑派書法的興盛有著極其深遠的影響。隨著整治革新以及生活環境的變化,其書學思想也不斷變化成熟影響著其書法實踐,從而使逐步成為一個書法理論與書法實踐都進入碑學研究者的角色,也使得中國書法理論史的碑學理論得到系統化。其書學思想指導自己的書法實踐,這種追尋古今、熔百家的理念,既尊崇古人的藝術風貌又推崇勇于突破,推陳出新,也十分適用于現今。
參考文獻
[1]馬欽忠:《書法與文化形態》,上海書畫出版社1998年8月版,第36頁。
[2]康有為:《康有為集》(孫玉祥、李宗瑋解析),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4年8月版。
[3]崔爾平:《廣藝舟雙楫注》,上海書畫出版社1981年12月版。
[4]康有為:《康有為集》(孫玉祥、李宗瑋解析),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4年8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