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明朝滅亡以后,朝鮮王朝被迫成為清朝的藩屬國;但是朝鮮王朝一直有著“尊周思明”的思想,究其原因是因為朝鮮長期以來深受中華傳統文化影響,形成了以中原為主的華夷觀與正統觀念。
關鍵詞:尊周思明;感恩思報;正統;華夷觀
由于清軍入關,明朝滅亡,中華“變態”,中華成為夷狄之國,而“朝鮮”懷“報恩”之心,因此在清朝建立之后,雖然朝鮮是清帝國的藩屬國,在政治上畢恭畢敬,實行“事大”政策,但是在文化上仍然自認為是“小中華”,不認可清朝的地位,而是堅持“尊周思明”的思想。
一、理論基礎
“尊周思明”思想歸根在于正統性的問題,而由于程朱理學廣泛傳入朝鮮,使得朝鮮對待正統以中國的正統論為標準。13世紀,朱熹的學說逐漸傳入朝鮮半島,朱熹對于正統論的認識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現實中的尊中華,攘夷狄,對抗金朝,二是學習《春秋》、立綱常的史學正統。事實上,這便是朱熹在強調君臣本分,對于少數民族政權則是不認為是正統政權,而是篡奪了漢家政權,這種思想實際上影響了朝鮮的君臣與儒林對于“中原正統”的看法,只能是由漢族所構建起來的大一統政權,才能代表正統。
除此之外,便是“華夷秩序”對朝鮮有著重要的影響,這其實也是源于中國傳統的“華夷觀”,早在春秋時期便提出了“非我族類,其心必異”認為夷夏有別,對于外來之民族,必然不用于本民族。“裔不謀夏,夷不亂華”,此為孔子所提,認為華夏以外之人,不得圖謀中原,夷狄之人不允許擾亂華夏,這其實展現了“夷夏大防”之意,以及對于夷狄的鄙夷之意。除此之外,孟子也曾提出“吾聞用夏變夷者,未聞變于夷者也”,這其實也是在于表明對于少數民族政權的輕視,對于“華夏”自身地位的推崇。“華夷之辨”的思想不僅深深的植入了中國的思想,對于中國傳統文化學習頗深的朝鮮而言,相較于中國,也是有過之而無不及,認為華夷之辨是至理一般。朝鮮自身雖然是“夷狄”的一部分,但是在明清交際之時,他認為自己已經從“小中華”變成了“中華”,便可以代表真正的華夏,而并非是由滿清所繼承了華夏正統。朝鮮王朝認為自古以來,只有朝鮮才實現了真正的由夷入夏,滿清入主中原以后,中華風范已然喪失,此時的朝鮮才是真正的“中華”。
二、感恩思報
朝鮮認為明朝對其有三大恩情,第一,便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冊封國號“朝鮮”的大造之恩,確立了朝鮮的正統地位,建立起藩屬關系;第二便是壬辰倭亂時,萬歷出兵擊敗倭寇,認為是“再造之恩”,第三,便是救援被皇太極圍困于南漢山城的仁祖。
朝鮮王朝建立之初,并非是正統繼承而來,而是篡位而來,因此迫切的想要得到來自明朝的冊封,以求來獲得正統地位,能夠快速的鞏固自己的政權“果能順天道,合人心,不啟邊釁,使命往來,實爾國之福,我又何誅。冬,成桂聞皇太子薨,遣使表慰,并請更國號。帝命仍古號曰朝鮮。”這其實對于李成桂的支持較大,并且還賜給了古代的名號朝鮮,這其實有助于朝鮮王朝正統性的確立。 ? ? ? ? ? ? ? ? ? ? ? 豐臣秀吉基本一統日本后,出兵朝鮮,朝鮮一時無力抵擋,只得向明朝求援,“二十五年春正月丙辰,朝鮮使來請援。二月丙寅,復議征倭。丙子,前都督同知麻貴為備倭總兵官,統南北諸軍。”明朝方面不僅出兵一次,并且兩次出兵援助朝鮮。盡管,壬辰倭亂之戰的失敗有人歸結于豐臣秀吉的去世,但是明朝出兵援助朝鮮,也發揮了不可忽視的作用。即便在明朝已經快要滅亡之際,在看到清軍入侵朝鮮以后,依舊派兵前往朝鮮。“朝鮮告急,命總兵陳洪范調各鎮舟師赴援。三月,洪范奏官兵出海。”雖然,最后也未能起到作用,仁祖迫于皇太極軍事力量的壓制,最后不得不從南漢山島走出來向皇太極請降。
因此,這就從此斷絕了與明朝的宗藩關系,接受了清朝的冊封;不可再向過去一般可以前往明朝進行朝貢,因為在不久之后,明朝也即將滅亡,只能從心里思明之恩德。
三、慕華與事大的心態
朝鮮自古以來就與中國有著較為緊密的聯系,在與中國的交往中,其思想文化、政治制度都深受中國的影響,形成了慕華為特色的小中華思想,正如朱云影先生所稱:韓人一向仰中華文化為本位,自認為是中國文化的分支,這是韓國傳統文化的一大特色。
朝鮮王朝的慕華觀的出現,與明朝的建立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明朝推翻元朝,建立起中華正朔以后,朱元璋建國以后,在外交方面區別于前朝的蒙元,對外四處討伐,而是實行德化政策,不征之策作為對外交往的主要原則,這與之前的元朝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并且在李成桂繼位以后,曾經前往明朝請封,這事實上對李成桂的影響較大,對于朝鮮王朝正統的確立實際上有著重要的作用,在前文已有涉及。
朝鮮對于明朝的基本心態是慕華,而到具體表現卻為事大主義;這也其實源于傳統中國的事大觀,早在孟子之中便是有所記載:齊宣王問曰:“交鄰國有道乎?”孟子曰:“有。惟仁者為能以大事小……以大事小者,樂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因此早在中國的春秋時代便形成了“事大字小”的儒家禮儀規范,大國對小國以仁,但是小國卻需要向大國表現自己的忠誠,因此在儒家文化傳入朝鮮之后,這也在思想上影響了朝鮮,因此在朝鮮王朝時期在行動上表現了自己的事大主義與其心態。
結語
尊周思想產生于我國的春秋時期,實質是在于維護正統。朝鮮深受中國傳統思想的影響,加之此時宋明理學傳入朝鮮,因此尊周思想得以貫穿朝鮮王朝時期;不僅如此,還有思想基礎為傳統的華夷觀,認為明朝滅亡以后,自身當為繼承中華,而清朝為夷狄之后,不能代替中華正統,因此朝鮮王朝在心上更多的是鄙夷之心,更為重要產生尊周思明思想的原因便是朝鮮的感恩之心,認為明朝對朝鮮有三大恩,明太祖的賜國號;明神宗的出兵朝鮮;救援被皇太極圍于南漢山城,這便提醒后世國王不可忽視明朝之恩情,這便成為了思明思想的來源。
參考文獻:
[1]方勇校.孟子[M].北京:中華書局,2010
[2]郭丹、程小青、李彬源校.左傳[M].北京:中華書局,2012
[3]朝鮮王朝實錄[Z].首爾:國史編纂委員會, 1981
[4](清)張廷玉等.明史[M].北京:中華書局,2013
[5](韓)樸趾源.《熱河日記》[M].漢城:慶熙出版社,1969
[6]孫衛國.大明旗號與小中華意識[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
[7]朱云影.《中國文化對日韓越文化的影響》[M].廣西: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年
作者簡介:王利軍(1997年——),男,民族:漢,籍貫:山西長治,學歷:碩士研究生在讀,單位:延邊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研究方向:中朝關系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