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書玲
子曰:“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這是《論語·里仁》中的一句話,其中“父母在,不遠游”意思是“父母在世,不出遠門”;但是“游必有方”不好理解,問題出在“方”的解釋上。學者們對“方”的理解、訓釋存在著不同的看法。本文通過對前人的訓釋的梳理,提出自己的看法,以及談談訓詁的方法。
對于“游必有方”中“方”最早的古書注解是鄭玄所注地《十三經注疏·論語注疏》:鄭(玄)曰:“方,猶常也。”[1]這里“方”就是“常”的意思。但是兩個字都不好確定意義。“方”在現代的義項很多,《漢語大字典》中陰平讀音的意義就有三十六種。“‘方’的本義不確定,導致其引申的源流梳理不出。”[2]除此之外,“鄭玄是經學大師,但他解經有個特點,就是精簡。這個特點使他的注解有些模糊,后世要通過鄭玄注去解釋‘游必有方’的‘方’,還得先解釋這個‘常’。”[3]“常”字在《漢語大字典》的義項也有二十一種。
“游必有方”的“方”的幾種解釋:
1.一定的地方、方向。朱熹《論語集注》:“游必有方,如已告云之東,即不敢更適西。欲親必知己之所在而無憂,召己則必至而無失也。”[4]楊伯峻《論語譯注》:“父母在世,不出門,如果要出遠門,必須有一定的去處。”[5]
2.方法。南懷瑾《論語別裁》:“我認為游必有方的‘方是指方法的方,父母老了沒人照應,子女遠游時總須有個安頓的方法,這是孝子之道。‘方’者應是方法,不是方向。”[6]
3.規矩。王德剛認為“應該把它放到孔子一貫堅持、倡導的旅游休閑觀‘語境’中去考察‘游必有方’,‘方’指的應是‘規則’,即‘游’應該有‘規則’。而‘方’——— ‘規則’是什么,孔子說:是‘藝’。”[7]
4.區域、范圍。蔡杰認為“‘游必有方’的‘方’是區域范圍的意思。‘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是說若出游,就要在一定的范圍內。”[8]通過梳理同源關系與“方”義符字,可以看出“方”的本義與對稱、并排義相關,并由此引申出一系列的引申義。梳理出“方”的兩種引申義:一是由“方”的本義并列義引申出的義項,一是由“方”的假借義區域義引申出的義項。“游必有方”的“方”則屬于后者。
5.道理、原因。張詒三通過梳理先秦時期其他典籍中“有方”的用例,聯系“有方”在其他文句中的意義,認為“‘游必有方’正是說‘如果要遠游,必須有遠游的道理和原因’。”[9]
6.違逆、辜負。賈雯鶴聯系孔子安土重遷思想、上下文義,認為“‘游必有方’承上句‘父母在,不遠游’而言,絲毫未見轉折之意”;并通過“方”在其他古書的意義,推斷“‘游必有方’當解為‘遠游必定要違逆、辜負父母之意。’”[10]
“游必有方”要解釋“方”字,不可割裂與上文的聯系,單獨解釋。“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這一章,孔子主要是想強調一個“孝”字。但是此處的方詮釋為方法、方向不全面,且有所偏離。父母在,孝子到底能不能遠游?關鍵看是不是符合孝的準則。這也是夫子“一以貫之”思想的具體體現。遠游符合孝義,那就可遠游;不符合孝義那就不可遠游。所以“游”或“不游”,惟義所在。我認為此處的“方”應訓為“義”,“義”就是“義理、道理”。而且“方”訓“義”在古書中也有不少例子。《廣雅·釋詁二》:“方,義也。”“義”與“方”在古書中也很常見。石碏諫曰:“臣聞愛子,教之以義方,弗納于邪。”且看“必”字,在“游必有方”這句中是副詞,作狀語成分。《漢語大字典》中“必”作副詞是“一定、必然”意思,表判斷關系。“游必有方”,“遠游一定要有道理”。可從側面印證這個說法。
我們解釋漢文典籍詞句用到一些方法,這些方法就是訓詁方法。傳統的訓詁學把訓詁的方法分為:聲訓、形訓、義訓。這樣劃分的理據是,漢字是形音義一體的表意文字。義寓乎形,故可因形索義;義寓乎聲,故可因聲求義,它們分別借助形體和聲音求得詞義,因而是訓詁的方法。形訓:探求本義。聲訓:探求源義。義訓:探求引申義。形訓的實質是因形索義,但要保證不望形生義。漢字最初形與義聯系密切,使用中慢慢變得關系不那么緊密。隸變是個轉捩點,漢字漸漸符號化、抽象化。而且早期漢字與我們時隔久遠,字形不好確認,這就為訓詁增加難度。聲訓聲訓的實質是根據語音去探索語源,但要保證不望音生義,穿鑿附會。還需要掌握切實的音韻知識。上文蔡杰訓釋“方”的本義,用的是梳理與“方”同源字和以“方”為形符的形聲字找到依據的。義訓,以詞義的引申關系為線索訓釋詞義。詞義的發展演變史有規律不可尋的,但詞義之間的關系,受到人為主觀的影響,不可妄說。
形訓、聲訓、義訓只是從字的本義出發。蔡英杰認為“語言義的基本訓詁方法有形訓、聲訓、義訓,言語義的基本訓詁方法有辨別文字、組合推義、聚合推義、語境推義。”辨別文字是查看文本中詞語使用的文字是不是本字或正字,并根據語音關系找出本字或根據形體關系找出正字。組合推義指通過文本中詞與詞的組合關系來推斷詞語的意義。聚合推義指通過文中詞與詞的聚合關系來推斷詞語的意義。語境推義,指通過詞語所處的句子環境、篇章環境、社會環境推求詞語的意義。[11]
訓詁學具有很強的應用性,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為了解釋某個字或詞,往往需要多種訓詁方法靈活使用。訓詁對于我們讀懂古代漢語文獻,繼承中華民族優良傳統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清)阮元:《十三經注疏》,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2471頁。
[2][3][8]蔡杰:《“游必有方”本義考及其孝道觀》,《湖北工程學院學報》2018年第1期 。
[4](北宋)朱熹:《論語集注》,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版,第73頁。
[5]楊伯峻:《論語譯注》,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40頁。
[6]南懷瑾:《論語別裁》,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0年版。
[7]王德剛:《“游必有方”——論孔子的旅游休閑觀》,《旅游科學》2008年第6期。
[9]張詒三:《“游必有方”和“糞土之墻”正解》,《中國文化研究》2007年第2期。
[10]賈雯鶴:《<論語>“游必有方”解》,《江海學刊》2002年第2期。
[11]蔡英杰:《訓詁的方法與程序》,《中國語言學報》2014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