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冰
摘要:春秋戰國時期,是由奴隸制向封建制社會轉變的關鍵時期,這一歷史階段的社會經濟和政治制度都發生了深刻變革,涌現出了一批思想家、政治家,其中主要以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四大學派為主,形成了內容豐富的廉政思想,對當今反腐倡廉具有一定的啟示意義。
關鍵詞:春秋戰國;廉政思想;反腐倡廉
一、春秋戰國時期廉政思想內容
春秋戰國時期,經濟和政治發生了深刻的變革,涌現出了以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為代表的思想家、政治家,其中儒家的廉政思想、法家的廉政措施,對當今廉政建設以及實現“三不一體”推進,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1. 儒家:以孔子、孟子、荀子為代表的儒家學派的廉政思想主要從道德修養、從政之道兩大方面闡述了廉政思想。重義輕利的道德修養:儒家學派強調應以義為行為規范,任何時候任何事情都要遵循這個行為規范。在義與利面前,要見利思義、取義而舍利。要處理好公與私、集體與個人的關系,在公與私、集體與個人中要秉公,以集體利益為重。要求執政者要以身作則,摒棄貪欲和私欲,才能維護國家的穩定,獲得百姓的擁護。節儉廉潔的道德修養:儒家學派認為要根據實際生活水平量入為出,倡導艱苦樸素的生活作風,要節儉,不要奢靡。從政者要降低欲望,不鋪張浪費,愛惜人民,這樣才能保證從政的廉潔性。禮治公開的從政之道:儒家學派認為認為禮治是治國之本,要堅持公開、誠實的原則,制度和規范要明確,公開用制度和規范約束人們的行為,實現保護遵守制度的人,懲罰違反制度的人。民貴君輕的從政之道:儒家學派提出得民心者得天下,民心就是政治,所以執政者要時刻關注民生,憂民之憂。這同時也反映了富民的思想,讓百姓富裕,安居樂業,國家就會穩定。舉賢使能的從政之道:儒家學派認為要選拔德才兼優的人從政,治理國家,這樣國家就會穩定、強盛。群而不黨的從政之道:儒家學派認為君子講求和而不同,也就是說從政者要以道義相交,要團結,不能以私利相處。從政者團結一致,政權才會穩固,國家才能治理好。
2. 法家:法家的廉政思想以李悝、商鞅、韓非子、管仲為代表,主要從以法治國和加強監督方面闡述了法家的廉政思想。立公廢私,把公放在首位,認為先公后私這是法律的要求也是道德的要求。民本思想:以民為本的治國思想,順應民心,通過發展生產,是國富兵強。同時管仲還提出了,“禮、義、廉、恥”,將廉列為治國之綱。法家學派強調以法治國,治理國家要依靠法律,國家的法律制度公開,官吏依法辦事,民眾遵守法令,用法律約束人們的行為。法治體現在按功受官:按照功勞的大小授予官爵,可以避免阿諛奉承、靠私人關系、貪污腐敗的人當官。法治體現在刑無等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太子與百姓一樣,觸犯了法律都要受到相應的懲罰。上至卿相大夫,下至庶民百姓,都受到法律的約束,觸犯法律都應受到法律的懲罰,功不抵過,知法犯法加重懲罰。法治體現在選納賢才;建立選賢納士的制度,全面了解應選者的才識、興趣、愛好,德行等,重視人才,重用人才,才能使國家興盛、長治久安。法家學派強調對官員加強監督管理,主張對官員加強監督管理,防止腐敗發生。舉報制度和檢舉揭發制度,對于官吏奉公守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二、春秋戰國時期廉政思想啟示
春秋時期的廉政思想處于萌芽階段,廉政思想還不系統,廉政措施也不多,存在一定的歷史局限性。這一時期的廉政思想強調人的品德修養,強調官員的執政之道,強調在思想上加強教育引導。同時,這一時期對于廉政措施做了初步探索,提出社會穩定、以法治國、加強監督都是保障官員廉潔奉公的重要外部保障,政治清明,官員廉潔奉公也會對社會穩定、以法治國起到積極的作用。從春秋時期的廉政思想和廉政措施可見,反腐倡廉是一個永恒的課題,每一個歷史時期都是非常必要的。
1. 教育的重要性。春秋時期“重義輕利、廉潔奉公、民本思想”的廉政思想說明反腐倡廉工作中教育的重要性。廉政教育能夠在一定程度預防腐敗,通過多種形式開展反腐倡廉教育,能夠引導公職人員遵守法律,不斷提高使公職人員黨性修養、道德修養,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政績觀、權力觀,將廉潔從政、執政為民的思想不斷的根植于心,樹立為人民服務的理念,指導行動。在履職盡責中做到公正、廉潔,保證公權力在正確的軌道上運用。
2. 選人用人的重要性。春秋時期的“舉賢使能、賢人治政”廉政思想說明反腐倡廉工作中選人用人的重要性。在執政的過程中把好用人關,重視人才的任用和選拔,特別要重視對于德和廉的考察,選拔“德、能、勤、紀、廉”兼具的優秀人才。重視關鍵少數領導干部的選拔,領導干部起到帶頭和示范的作用,所以更要重視關鍵少數的領導干部的廉潔自律、奉公守法、公平公正。
3. 監督的重要性。春秋時期的“舉報制度”廉政思想說明反腐倡廉工作中對于官員的監督管理的重要性。對于執政者正確履行職責、廉潔奉公,既需要從思想上去教育、引導,也需要外部的監督來保障。要想保證權力不被濫用,就要有相應的監督管理,畢竟信任不能代替監督,監督是保證公權力正確運行的有效手段。來自黨內的監督、來自人民的監督、來自媒體的監督、來自行業的監督,這些從方方面面的監督保證了執政者廉潔從政、履職盡責。
4. 法治的重要性。春秋時期的“法治、刑無等級、按功受官”廉政思想說明反腐倡廉工作中對于官員法治的重要性。通過明確的法律、法規、制度來約束執政者的行為,讓不正確履職盡責要受到相應的處理,如果貪污受賄將受到法律的懲罰,通過法治手段保證公權力正確使用,不被濫用。
三、春秋戰國時期廉政思想現實意義
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的廉政思想互為借鑒,當時已經初步形成了集教育引導、選賢才任用、以法治國等廉政思想體系,為今后的廉政思想建設和發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礎。通過梳理春秋戰國時期的廉政思想、廉政措施,結合當今反腐倡廉的新形式、新做法,可以發現對于廉政的解讀從人才的選拔、教育、管理,到廉政制度的建立、獎懲、考核,再到外部的監督和法治保障,春秋戰國時期的廉政思想已經初步形成了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思想和實踐體系,對當今構建“三不一體”的體制機制具有一定的借鑒和啟示意義。
參考文獻:
[1]唐賢秋.先秦諸子的廉政思想及其現代價值初探[J].唐都學刊,2003(2)
[2]賴衛紅.孔子和老子廉政思想之比較[J].衡水學院學報,2009(6)
[3]張傳輝、趙美云.論孔子的廉政思想[J].東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