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莉娜
摘要:醫療保障制度改革直接關系到人民群眾的看病就醫,也決定了醫療資源配置的合理性。在任何一個國家,醫療資源都是相對緊缺的社會資源,按照健康經濟學的觀點對社會醫療保障制度加以革新和優化,這將產生非常積極的社會影響,本文主要從健康經濟學的視角來研究國內醫療保障制度的改革方向。
關鍵詞:健康經濟學;醫療保障制度;改革
國內巨大的人口基數對醫療資源造成了較大的壓力,在這種情況下必須借助制度性的保障來提高醫療資源分配的公平性與合理性,解決好人民群眾看病就醫方面的切實需求。健康經濟學專門研究醫療資源配置方面的制度和體系建設,國內的醫療保障制度改革可將其作為重要的理論依據。
一、健康經濟學概述
健康經濟學的起源于國外學者對其本國醫療保障體系的研究,然后在其基礎上形成了完善的健康經濟學理論體系。其研究的重點是影響健康的主要因素、社會對民眾保健服務需求方面的供給能力、全社會醫療保障資源分配的合理性和效率等,因而在展開分析之前必須先了解醫療保障體系的相關概念。
(一)醫療保障體系的含義
社會醫療保障體系實際上可分為兩個主要的部分,其一是用于治療疾病、提高人體保健水平的醫療保健服務及市場。其二是人們借助購買保險來提高自身應對醫療資金風險的醫療保險服務市場。據此判斷健康經濟學研究的根本問題也分為兩個方面,分別是醫療保健市場中的委托代理問題和醫療保險市場中的公平—效率問題。
(二)影響醫療保障制度的兩大根源性問題
在健康經濟學理論中需求彈性和引致需求是作用于醫療保障制度的兩大根源性問題。第一,需求彈性。關于這一點,學術界存在一定的爭論,主要的焦點在于需求曲線的性狀,目前主流說法有兩種,其一認為該曲線垂直于橫軸,需求彈性為0,另一種認為該曲線向右下方傾斜,需求彈性為負數。按照第一種觀點,消費者在獲取醫療服務時,其個人花費的金額不會發生改變,哪怕獲得了全額的保險理賠。在第二種觀點之下,消費者獲得的醫療保險將會影響到其個人的醫療消費量,換言之,醫療保險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醫療服務的價格,病人在這種情況下花費的醫療金額更少。大多數經濟學家認為需求彈性為負更加符合實際情況。第二,引致需求。身患疾病的消費者在醫療保健市場上尋求治愈疾病的服務,但是其個人并不清楚應該通過哪些渠道、聯系哪些人員、獲得怎樣的服務。因此,病人在這種情況下必須借助某些專業人士的引導來獲得適宜自身需求的醫療服務,這些引導病人的服務也就產生了一定的市場需求,經濟學家將這一部分需求稱為引致需求。
二、醫療保障制度改革的現實動力
早期人們呼吁應該建立人人平等的醫療服務體系,也就是每個人從市場上獲得同等水平的醫療服務資源,為了滿足這種需求,政府部門建立了具有社會福利性質的公共醫療服務體系,但是由于消費者在這種情況下不存在競爭關系,醫療資源的利用效率常常被無端浪費,服務效率整體比較低下。有些人提出建立基于市場機制的醫療保障服務體系,但是這樣又會引發另一個問題,經濟能力相差懸殊的人獲取的醫療服務質量也會存在巨大的差距。必須針對這些困擾醫療服務的問題采取有效的改革措施,提高醫療資源配置的公平性與合理性,更好地為人民群眾服務。
三、醫療保障制度改革方向
國內的醫療保障體系經歷了多個階段,獲得社會醫療保險資格的居民可享受公費醫療方面的服務,在過去,大量的農村人口以及城市中沒有獲得醫保資格的市民只能采取自費的方式尋求昂貴的醫療服務。國家于2003年開始試點農村新型合作醫療保險(新農合),并逐步推廣至全國的農村地區,極大的解決了農業人口看病難的問題?,F階段,國內的醫療保障制度還有改進的空間,具體如下。
第一,提高病人的選擇權。醫院和醫生的專業性決定了其能否獲得病人的信賴,病人可根據自己掌握的信息選擇更加優質的醫療服務。這種由消費者主導的篩選行為,將會提高醫務工作者的服務意識和專業能力,進而促進醫療服務質量的提升。
第二,醫生市場構建類似于經理人市場的制度。國內傳統的終身雇傭制在一定程度上導致醫生出現怠惰的心態,在當前的社會背景下,應該全面廢除這種終身制,不能經受市場考驗的醫生將被淘汰,而那些真正具備良好醫術和醫德的醫生應該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5]。醫院在這種制度下可像市場經濟中的企業聘用職業經理人一樣,聘請更加優秀的醫生。
第三,醫務工作者實行持證上崗。這種制度的實施實際上是事后評價和追責制度在醫療保障體系中的應用,通常情況下,當病人初次選擇一位醫生時,并不清楚對方的專業水平,個別醫生在醫術和醫德上存在一定的缺陷,可通過檢查醫生行醫資質和歷史記錄,將不合格的醫生從市場中淘汰,必要時撤銷其行醫資格證。
第四,加強醫療工作透明度,提高社會監督。醫院的藥品銷售和醫療服務具有一定的行業壁壘,普通的病人并不清楚其中的收費標準以及服務項目等是否合理,在未來的改革中還應該加強醫療服務的透明度,加強監督,為保障消費者權益建立更好的制度,提高醫療保障服務的規范性。
四、結束語
國內的醫療保障制度改革重點在于盡可能提高醫療資源的利用效率,在公共醫療領域借鑒企業經理人制度,讓醫生實行持證上崗,病人、醫院和醫生之間提供互相選擇的機制,在體現公平性的基礎上提高市場的自主性。
參考文獻:
[1]朱銘來,丁繼紅.我國醫療保障制度再構建的經濟學分析[J].南開經濟研究,2006:60-72.
[2]呂旭英.從經濟學角度探索醫療保險制度改革[J].經濟師,2014: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