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華楠 張璐
摘要:近些年來,氣候變化一直是人們熱點關注和討論的問題,傳統化石能源的開采與濫用加劇了全球氣候的惡劣,能源轉型勢在必行。結合當今時代的大背景,能源轉型的重點在于調整能源內部結構、以非化石能源一步步取代化石能源,實現溫室氣體零排放,控制地球溫度上升,避免全球氣候災難發生的同時促進全球范圍內社會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當前,有很多國家都制定了實現碳中和的目標,中國也不例外,于2020年宣布到2060年要實現碳中和的目標,這一目標的宣誓表明了中國參與全球氣候治理的決心,但與此同時,碳排放的大量降低對于我國的經濟發展、人民生活、社會穩定也可能帶來不小的沖擊。能源轉型中很關鍵一部分便是能源企業的轉型。面對當今能源轉型的大趨勢,能源企業如何把握社會與時代的浪潮,探索出屬于自己的轉型之路以在能源轉型的時代大浪中站穩腳跟,是一個亟待探討的問題。本文將探討能源轉型帶來的變化,淺析其對我國石油企業造成的沖擊,并分析石油公司對此作出的反應及應對措施,最后對中國石油企業未來的轉型之路提出合理化建議。
關鍵詞:能源轉型;驅動因素
1.能源發展趨勢漸變——能源轉型的必要性
古往今來,人類已經使用化石能源幾百年,獲得發展的同時向環境釋放了大量的污染和有毒物質,形成一種不可持續的發展模式,并嚴重依賴于這種高污染、高排放、高能耗來促進社會進步的不良態勢。如果這種低效高耗的發展模式不被淘汰,人類未來的生活幸福將難以得到保障。與此同時,傳統礦物能源的市場供求失衡和高效、潔凈、廉價的能源供應短缺等問題也大大加劇了人們對能源供應安全的擔憂。為了應對傳統能源的安全危機以及實現全球氣候變化治理,歐盟與日本等主要發達國家和地區已經率先調整能源政策,實施能源多元化供應戰略,鼓勵能源轉型,降低對傳統化石燃料的依賴。
從最近幾年的發展來看,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我國能源的高速提升。但是,我們仍然能夠看到一些問題:雖然能效提升顯著,但差距仍大;能源結構得到優化,但不具備革命性。產業偏重、能效偏低、結構高碳的粗放增長方式,成為了我國近些年環境越發低質的主要原因。2020年9月,習近平主席提出中國“力爭到2030年之前實現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在2060年實現碳中和”的目標,為此,中央和各地方政府頒布實施了一系列節能減排降耗的政策法規,對可再生能源發展實施補貼和給予政策優惠,建立碳排放權、排污權交易制度,從行政控制到市場手段建立全方位的應對氣候變化機制,鼓勵能源行業向低碳化、清潔化轉型,這一系列舉措,體現了中國推進全球應對氣候變化進程的決心。由此可見,在世界能源轉型的背景以及我國碳達峰、碳中和的目標激勵下,改變能源結構,提升非化石能源的占比,是保障能源需求、實現二氧化碳排放達峰以及經濟高質量增長的關鍵舉措,加快促進我國能源轉型已是大勢所趨。
另外,從企業層面來看,由于我國富煤、少油、貧氣,基于經濟效益考量,大多數企業傾向于使用成本相對較低的化石能源,逐漸形成了以煤炭為主的能源消費模式,企業能源構成的“高碳化”,不僅嚴重制約著我國能源轉型步伐,也成為了限制我國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推動企業能源轉型,同時降低能源使用成本,促進企業環境效益和財務效益的協同改進,是實現我國能源轉型以及經濟持續發展的關鍵。
2.能源轉型帶來的變化
2.1發展方向改變
能源系統的低碳化、清潔化發展是當前最為明確的方向。眾所周知,化石能源的無遏制消耗會使得導致全球變暖的溫室氣體大量產生,這是使得地球氣候變得異常的罪魁禍首。《巴黎協定》明確了將氣溫上升控制在2℃以內的目標, 這一目標明確限制了化石能源的排放。但我們都知道,只是限制量的產生而非發生質的變化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隱患。因此,向更加環境友好、更低排放的能源類型轉換才是能源發展的正確路徑。受此影響,我國的傳統的能源企業必須調整業務結構、優化組織構架、延伸產業鏈、向能源多元化轉型做出努力。
2.2能源市場漸變
根據《BP世界能源展望2018》,預計到2040年,全球能源需求年均增速為1.3%,比過去20年超過2%的速度有所下降,全球GDP增長超過一倍,能源消費僅增加35%。天然氣和電力能滿足全部工業到2040年的能源需求增量,支撐2/3的工業能源;交通用能僅提高25%,遠低于過去25年間80%的增長,這表明,當今的能源市場正在逐漸發生變化。與此同時,部分政府已經做出了反應,明文規定限制內燃機車的使用。從這一趨勢來看,若是各大政府都做出類似舉措, 那么截至2030年, 大約20%的乘用車行駛里程所需要的能量都會由電力提供。可以看出,社會所需的能源逐漸減少,能源需求的差異化的存在也愈發顯著, 電氣化程度的提高, 以及新技術對能源的改變,種種跡象意味著,改變未來能源格局的能源市場供需兩方關系正在悄然發生變化。
2.3能源格局重構
技術的不斷進步對未來能源格局產生巨大影響, 尤其是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降低可再生能源的生產成本, 二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三是創造新的能源生產消費模式。能源成本的不斷降低以及能效的不斷提高可以進一步促進新模式、新業態的發展, 不斷演化擴展應用, 在基礎技術層面逐步瓦解當前的化石能源格局。
3.石油企業的應對措施
3.1調整轉型發展的方向
世界能源將進入煤炭、油氣向新能源第三次轉換新階段,這一轉換的過程將會形成石油、天然氣、煤炭、新能源“四分天下”的新格局,而我國的油氣資源由于開采時間長,勘探效果不佳,資源劣質化嚴重,勘探開發難度逐年增大。石油公司面臨國際油價下跌,整體發展質量、效益指標明顯下降的挑戰,應堅定國家能源安全戰略,確保穩油增氣與低碳化發展,通過產業結構化調整,向下游延伸產業鏈,探索新能源業務,由傳統能源生產轉向資源綜合利用,實現石油公司的轉型與升級發展。
3.2積極探索轉型模式
我國的石油公司轉型模式主要概括為:業務結構調整,優化組織架構,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延伸產業鏈,實現能源多元化轉型。在這里,我們可以大致上歸納為3種模式:(1)多元化發展。中國石油所屬部分油田公司、陜西延長石油有限責任公司等面臨“一油獨大”的經營風險,通過優化組織架構、人力資源調整、穩妥有序深化改革、資金配置保障、大力推進科技創新、加強企業文化建設等,探索能源化工、天然氣、鈾礦、地熱等增量及現代服務產業,開發新的業務增長極,實現資源、市場多元化發展戰略。(2)產業鏈延伸。中國石油、中國石化所屬油田公司通過轉觀念、轉方式,強化新型的生產運行管控、科研生產協作、經營管理決策與數據資源利用機制,打造智能化的主營業務協同、生產運行優化、經營管理決策、數據資源應用,發展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地理信息等產業集群。(3)搬遷發展。中國石油玉門油田公司面臨資源枯竭,通過油田基地整體搬遷,依托煉化業務轉型升級與礦權流轉,由傳統能源生產消費向資源綜合開發利用轉型發展。這些都是我國的石油企業在能源轉型的沖擊下作出的有益探索與轉型嘗試。
4.對于中國石油企業推進轉型發展的建議
4.1轉變經營理念
眾所周知,思想的轉變是成功的開始。無論干什么事,只有當思維開始變化,注重理念創新,行動才能有意義。對于石油企業的發展,經營理念的轉變也顯得尤為重要。在當今能源轉型的大背景下,僅僅寄希望于油價上漲來獲得經營收益的時代已不復存在,這種思維是被動的,理念是守舊而固化的,帶來的結果只能是有朝一日被更具競爭力的企業所替代,被歷史的洪流拋棄,被競爭的市場所遺忘。因此,為了加速發展,我國的石油企業也應該跟上時代步伐,積極更新企業發展理念,不再固守曾經“靠油價吃飯”的思維定勢,努力參與到全球治理當中去,將主動權攢在自己手中,協助維護石油的基本供求關系,加速企業轉型。
4.2降低生產成本
當前,以美國為主導的國際油氣市場格局正在逐步形成。由于美國對油價的操縱,我國石油企業的發展空間顯得十分狹小。既然失去了對油價的主動權,那么我國的石油企業便應該從企業自身出發,從內部的成本管理下手,主動的調整自己的成本分布和成本模式,在保障質量和效率的前提下盡量通過加大投入、科技創新等手段降低企業的成本額,來提升企業的經營效益、擴大企業的發展空間。
4.3優化產業結構
優化產業結構和產業布局是每個企業在謀求可持續發展之時的必經之路和必要舉措,石油企業也不例外。在當下能源轉型的趨勢下,傳統的能源供應已經不再具有競爭力,如果仍然一味的將生產重點放在傳統能源上而不顧當前市場的供需關系,那么只會加重產能過剩的問題。因此,石油企業應當積極主動的調整自己的產業結構,優化產業布局,剝離不良資產、盤活存量資產、引導增量資產,找到新的發展方向,形成自身的市場競爭力,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
基金項目:本文系湖北經濟學院大學生科研項目,課題名稱:“企業能源轉型的驅動因素分析”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