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佳


【摘要】本文以八年級上冊第十三章實驗與探究《三角形中邊與角之間的不等關系》為例,論述微課技術在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應用策略,提出課前制作微課讓學生自行觀看,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課中利用微課構造新的圖形指導學生解決問題,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課后利用微課布置練習題,引導學生自主檢測,拓寬學生的思維等教學建議。
【關鍵詞】初中數學 微課技術 《三角形中邊與角的不等關系》 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09-0054-03
自2018年參加廣西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初中數學幾何教學中微課資源的建設與應用研究》以來,筆者深入研究了微課的制作、使用以及在課堂教學中發揮的作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三角形中邊與角之間的不等關系》一課內容及結論簡單,但是題型變化多樣,需要拓展的內容較多,緊密聯系生活實際(最短路徑問題的應用),其探究過程是將未知的邊角間的不等關系轉化為學生熟悉的邊角相等關系來解決問題,可以提升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筆者將這節課分別錄制成幾個微課視頻,課后輔助學生理解及拓展知識,收獲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人教版第十三章《軸對稱》84頁“實驗與探究”,是學習了《軸對稱》一章后,在學習全等三角形的基礎上進一步利用軸對稱性質,探究三角形中邊角不等關系。
主要考查知識點:軸對稱變換,三角形角平分線的定義,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質,三角形內、外角的關系及三角形三邊的關系。
二、學情分析
學生已掌握了全等三角形和軸對稱等知識,能夠利用這些知識證明邊和角相等關系,而要證明不等關系,對學生的認知而言是一個較大的跨越,學生很難找到解決的方法。為了讓學生在認知上得到突破,筆者引導學生動手折疊圖形,利用軸對稱的性質,從形象具體的實驗活動來感受圖形、認識圖形,再將其抽象成數學問題,把不等關系轉化為相等關系。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將三角形邊角之間不等關系轉化為相等關系。
難點:輔助線作法。
四、教學過程
(一)制作微課,講解三角形中邊與角之間的不等關系
①大邊對大角。②大角對大邊。
微課內容如下:
1.如圖1,在△ABC中,如果AB[>]AC,試猜想∠B與∠C的大小關系,并說明理由。
分析:明確題目的已知條件和結論。
①在同一個三角形中;②AB[>]AC;③求所對應的角的大小關系。
學生對不等問題的解決會感到很困難,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筆者設計了以下練習進行鋪墊。
①如圖2,已知線段AB、CD,如何比較他們的大小?
②如圖3,已知∠A和∠B,如何比較它們的大???
設計意圖:學生通過仔細觀察能夠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如度量、截取等,將它們進行適當的移動比較大?。ǚ椒ㄊ窃陂L邊上截短邊,在大角內截小角)。這兩個鋪墊練習為學生解決本題提供了一個思考的方向。
筆者將這兩道課后練習制作成微課,由學生自主檢測,如有其他更好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可以在課堂上與大家交流,進一步拓寬學生的思維。
五、教學反思
此題主要解決幾何問題中三角形邊和角之間的不等關系,不等關系的探究對學生來說是一個難點。本題講解時通過學生動手折疊的方法體會軸對稱變換,將“不等”關系轉化為“相等”關系。這樣處理,將實驗幾何與論證幾何有機地整合在一起,使圖形的認識與證明有機整合,也滿足了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求,真正為學生提供了個性化的學習空間,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進一步提高了學生的數學綜合能力。在課后練習中適當地增加邊與角的關系,讓學生感受到,利用軸對稱變換,構造全等三角形是解決不等關系的一種有效的方法,在學生掌握了必備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基礎上提出更高的要求,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激發了學生探究學習的興趣。
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可以讓枯燥乏味的幾何問題“動起來”,將幾何圖形的變化和對比制作成動畫,再結合課程內容最終錄制成微課,讓圖形能夠更形象地展示在學生面前,通過教師的講解,使得知識更容易被理解,加深學生對圖形的認知。本節課通過學生自主預習,帶著疑問觀看微課,再到課堂上總結數學思想方法,提升了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了課堂效率,也使得一些接受能力相對較弱的學生可以反復觀看,進而深入理解,照顧到了每一個層次的學生。課后還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能力選擇合適的練習,由簡入難,做完練習及時聽講解,讓學生在家也能和老師有思維的碰撞。結合學生的課后練習反饋情況,以及對微課調查問卷的反饋情況,筆者認為,在今后的教學中還可以挖掘一些輔助微課制作的軟件,加入動畫、視頻等于微課中,提升微課的趣味性,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以達到更好的輔助課堂教學的目的。
(責編 林 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