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歡 潘莎莎


【摘要】本文以僑韻悠長的容縣采茶戲為例,論述在中小學音樂課堂中傳承地方戲曲文化的教學實踐,提出滲透地方戲曲方言文化、運用地方戲曲伴奏樂器、創新地方戲曲演繹形式等方法,提高地方戲曲教學的欣賞性、趣味性和實效性。
【關鍵詞】地方戲曲文化 傳承 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09-0143-03
《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強調,應該將我國各民族優秀的傳統音樂列為音樂教學的重要內容,讓學生熟悉并熱愛祖國的音樂文化,增強民族意識,培養愛國情操。“地方戲曲”作為傳統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是指凝聚著某一地域的民風習俗,為某一地域的大眾所喜聞樂見的演劇形式。在中小學音樂課堂中,適當引入地方戲曲文化,既能豐富教學內容,讓學生切實感受本土文化的優秀,也能有效傳承、發揚文化,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心。下面,我們以廣西容縣采茶戲(容縣位于廣西玉林市境內,容縣的采茶戲經過漫長的發展之后,已經形成了令人眼前一亮的“容縣特色”)教學為例,一起領略地方戲曲文化在音樂課堂中綻放的光彩。
一、滲透地方戲曲方言文化,提高音樂教學的欣賞性
(一)以生動性方言彰顯地方戲曲的韻味
地方戲曲以方言方音為載體演繹動人故事,是中國戲曲綿延了千百年的藝術傳統。如容縣采茶戲是用地地道道的容縣白話方言來演唱的,極具當地的語言特色。容縣白話屬于粵方言勾漏片白話,通行于容縣范圍內的各個鄉鎮。容縣采茶戲的唱詞多是七言韻句、五言韻句,比興豐富,多使用民間雙關語、歇后語等,語句形象生動、情摯意貼,易于群眾記憶、吟唱,如“八字煲湯你命水好”“日頭出在對面嶺,吉星高照你門庭”等。而容縣采茶戲使用白話方言甚至本地土白話演唱,又充滿濃郁的鄉土氣息,深受群眾歡迎。
(二)以大眾性方言拉近學生與戲曲的距離
將地方戲曲文化——容縣采茶戲引進課堂,最讓學生感到親切與驚喜的是這些曲目是用自己熟悉的方言來演唱。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除了使用普通話,還穿插學生會聽會講的本地白話,語言的親切感一下子拉近了學生和采茶戲的距離,也充分激發了學生學習采茶戲的熱情。如教師使用容縣白話示范念采茶戲的唱詞,“鑼鼓打得響紛紛,驚動好多眾鄉鄰,步出茶臺吟吟笑,待我慢慢把話陳”,學生個個豎起耳朵仔細地聽,眼里流露出強烈的好奇心。這段唱詞中,很多字詞是學生日常交流中常用的,如“鑼鼓”“打得”“響”“好多”“吟吟笑”等,當課中聽教師用容縣白話念出來,既親切熟悉,又富有趣味,迅速掀起了班里一陣學習容縣采茶戲的小高潮。這說明學生對傳統曲藝音樂學習產生了興趣,并樂于實踐。
(三)以趣味性方言呈現戲曲教學的精彩
一般而言,國家提倡公共場合使用普通話,所以在課堂中教師的教學、師生的交流均是使用普通話,學生較少有機會說自己當地的語言。將地方戲曲文化融入音樂課堂教學,給學生創造了一個說本地方言以及使用本地方言進行學習的機會,使課堂呈現生活化、趣味化的一面,吸引學生進行語言交流和學習互動。如在2019年第五屆廣西中小學音樂教師優質課比賽《僑鄉戲韻——容縣采茶戲》一課中,教師采用方言示范讀“鑼鼓打得響紛紛,驚動好多眾鄉鄰,步出茶臺吟吟笑,待我慢慢把話陳”這一段唱詞后,學生不由自主地嘗試自己讀,課堂頓時出現了各式各樣的語音、語調,有的學生把“響紛紛”里面的“紛紛”二字讀音念得非常有畫面感,有的學生用白話把“驚動好多眾相鄰”這句唱詞里被“驚動”的感覺念了出來,還有學生讀時把“吟吟笑”的感覺演繹出來了。有了學生的積極實踐,課堂精彩紛呈。
二、運用地方戲曲伴奏樂器,體現音樂教學的趣味性
(一)配合唱腔,突出風格
容縣采茶戲的傳統唱腔以“四平腔”為主,旋律隨意舒緩,節奏感強,加上唱詞押的多是平聲韻,唱起來聲音響亮、自由舒展。容縣采茶戲中與唱腔緊密聯系的是鑼鼓點,所以鑼鼓點是戲曲的重要組成部分。與以往音樂課學習的歌曲的音樂伴奏不同,容縣采茶戲的伴奏樂器主要由打擊樂組成,擊樂有鑼、鼓、鈸、梆子等,器樂有二胡、笛子、大小嗩吶等。鑼鼓點有鬧場鑼鼓,它激越而歡快;有過門鑼鼓,它節奏活潑、鏗鏘有力;有開場鑼鼓,它熱烈而舒緩。演唱時唱腔配鑼鼓,形成了容縣采茶戲特有的藝術風格,能迅速激活課堂熱烈、有趣的氛圍,吸引學生主動進入采茶戲的學習。如在課堂教學導入環節,教師抓住容縣采茶戲的伴奏特點,以現場打擊樂伴奏,配合采茶戲唱腔來演繹進行導入,學生的目光立刻被教師獨特的表演形式吸引,并且躍躍欲試,這樣的學習狀態為接下來的學習做了很好的鋪墊。
(二)多樂器組合,感受伴奏
為了讓學生感受采茶戲的現場打擊樂伴奏,教師可以將采茶戲伴奏樂器里面常用的鑼、鼓、鈸三樣打擊樂器帶進課堂,并設置一個“猜樂器”的游戲環節,讓學生聽辨打擊這三種樂器發出的聲音,進而掌握鑼的聲音清脆、洪亮、強烈,鼓的聲音沉穩、歡快、跳躍,鈸的聲音清亮、悅耳等音色特點。接著教師示范一人同時用三種打擊樂器進行采茶戲伴奏,奏出一段段原汁原味的容縣采茶戲旋律,這種不同以往的表演形式生動、有趣,迅速激起了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接著在三種樂器的伴奏下,教師帶領學生學唱采茶戲唱詞,在鑼鼓聲和歌聲交織的音樂中,學生逐漸掌握采茶戲的演唱特色,體會學習采茶戲的樂趣。
(三)合作奏唱,相得益彰
聽了教師在課堂上示范采茶戲現場打擊樂伴奏后,學生也想親身體會一下打擊樂器的感覺。此時,教師出示容縣采茶戲的開場唱段打擊樂譜(如下圖),然后帶領學生觀察各個打擊樂器的演奏特點以及三種打擊樂合奏的規律,待學生掌握了鑼、鼓、鈸的合奏規律后,教師便組織他們分小組進行練習,并指導每個小組成員明確分工——有人負責敲擊鼓,有人負責敲鑼,有人負責擊鈸,有人負責唱詞。練習開始后,課堂頓時變成一片鑼鼓喧天的景象。俗話說“戲場鑼鼓,筋節所關”,容縣采茶戲伴奏的特點是演員演唱臺詞不需要音樂伴奏,演唱完一組臺詞才要用打擊樂伴奏一次。這樣不僅可以活躍戲場氛圍,還能增加采茶戲表演的感染力。抓住采茶戲演唱與伴奏間的這一特點后,每個小組便默契地開始了采茶戲演唱練習:這邊負責打擊樂的同學鼓聲剛停,那邊負責唱戲的同學即刻拉開嗓子唱起來。整個流程配合得當、相得益彰,音樂課堂搖身一變成為了精彩的采茶戲小劇場。
三、創新地方戲曲演繹形式,增強音樂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一)創新表演形式
我們在欣賞采茶戲過程中發現,采茶戲的伴奏音樂與表演程序是緊密結合在一起的,采茶戲演員不論在岀場、收場、轉場或者演唱間隙,伴奏者都需要敲鑼打鼓,配合演員的動作進程。換句話說,伴奏貫穿整場采茶戲,讓觀眾既能清晰地欣賞戲曲的精彩唱段,感受劇情的發展,還能烘托氛圍,增強戲曲的感染力,將觀眾帶入戲曲的故事情境之中。傳統的采茶戲伴奏陣容大、設備多,為了提高容縣采茶戲在音樂課堂教學的實操性,教師在教具上大膽創新,制作容縣采茶戲微型伴奏樂器臺,將容縣采茶戲伴奏樂器里面常用的鑼、鼓、鈸這三樣打擊樂器進行整合設計,把鈸固定在一塊長方形木板上,旁邊放置鼓,再把鑼吊掛在立起來的木條上,這樣演奏者在用左手演奏鈸的同時,右手兼顧敲擊鼓和鑼,左右手相互配合,鑼聲鼓聲鈸聲交相呼應,獨特的采茶戲伴奏方式馬上讓學生眼前一亮。教具上的創新實現了一人同時用三種打擊樂器進行采茶戲伴奏,如此一來,教師和學生便可以在新穎的伴奏形式下表演,使容縣采茶戲成了音樂課堂上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二)自主設計表演
生活實踐是發揮音樂課堂教學藝術力量的重要途徑。因此在中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關注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活動。例如,容縣的一位音樂教師在采茶戲教學的課堂上,先讓學生欣賞容縣采茶戲《五子圖》表演片段,然后物色三名學生分別扮演第二場戲上山砍柴的許鳳山以及在許鳳山跌落山后將其救起的鐘孝、鐘誠兩兄弟。表演的場景、動作以及簡單的獨白由教師設計好,但是一些表演的細節內容則由學生自主設計。如有學生提出砍柴的動作幅度要大,以致不小心滑下了山;有學生設計許鳳山爬山的動作顫顫巍巍,等等。經過全體學生的出謀劃策,“學生版”的《五子圖》采茶戲正式誕生:扮演許鳳山的生1先是即興用一件外套披在身上當做遮擋風雪的雨蓑,然后雙腳顫巍,模仿老人行動不便的姿態冒著風雪上山砍柴,接著在虛擬的樹木前面用力揮動手臂以示砍柴的動作,接著腳下一滑一個趔趄后摔倒在地,表演出跌落山的驚險感,同時發出摔倒后慘痛的呼救聲。此時同樣在山上砍柴的鐘孝(生2)、鐘誠(生3)兩名演員做出仔細聆聽的動作,仿佛聽到隱約的呼救聲,鐘孝說:“你聽,什么聲音?”鐘誠說:“好似有人呼叫。”于是兩人做四處張望狀,然后循著聲音來到許鳳山身邊,攙扶他起來休息,至此完成一個表演片段。三名學生運用惟妙惟肖的肢體語言進行表演,向觀眾敘說了一個生動的采茶故事。雖然與原版相比,學生的演技與唱功都顯得生澀,但是在很多地方都表現出精心設計的痕跡,正是融入這些設計,使得戲曲加入新的元素、新的活力,讓學生在演繹或者欣賞的過程中,對容縣采茶戲產生新的感受、新的認知。
(三)即興創編唱詞
容縣采茶戲的劇本故事,大多來源于生活中不同的民間故事。新編的采茶戲故事,蘊含著倡導社會新風、破除迷信、傳播人性真善美的內涵,在教學中具有深刻的教育意義。例如容縣采茶戲中,《五子圖》教育人們要尊老愛幼、不重男輕女、營造和諧的家庭氛圍;《狀元與乞丐》則教育人們要破除迷信,明白成功需要發奮努力才能換來。無論是哪一個故事,唱詞唱段都是表達故事內核的重要元素,因此學習采茶戲,即興創編唱詞唱段是不可或缺的一項內容。
“容縣采茶戲”劇本具有“唱、白、介”三要素,傳統的采茶戲唱詞多、念白少,每個演員都有唱詞,唱了再道白,唱詞分上下句,大都是七言,雙句末一字押韻,一段唱詞押一個韻,唱詞生動形象、朗朗上口。教師可以先讓學生熟悉唱詞的造句規律,再引導學生從內容上進行唱詞的創編。例如,教師想通過創編唱詞讓學生感受采茶戲的魅力,進而引導學生重視家鄉戲曲文化的學習,即興創編了以下唱詞(見下圖)。
教師示范之后,鼓勵學生加入采茶戲歌詞的即興創編中,或者以任務的形式,驅動學生進行唱詞創編的學習,一方面促進學生創新能力的提升,一方面讓學生在自主創編中加深對采茶戲的印象,強化學習效果。
地方戲曲文化源遠流長,它積淀著當地人民群眾最深層的精神追求,讓地方戲曲走進課堂,更大的意義在于展示地方戲曲的獨特魅力,引導學生認同地方戲曲文化價值,對地方文化生命力充滿堅定的信念,進而自主自覺地學習地方文化、傳承發揚地方文化。
注:本文系2019年度廣西基礎教育教學改革質量提升項目“民族戲曲文化教學資源在中小學的開發與應用研究”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羅歡(1978— ),女,漢族,廣西博白人,碩士研究生學歷,高級教師,主要從事中小學音樂教育研究及民族藝術文化研究;潘莎莎(1988— ),女,廣西容縣人,大學本科學歷,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為小學音樂教學。
(責編 黃健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