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互聯網+”時代,傳統媒體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傳統媒體只有與新興媒體深度融合,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本文介紹“OSID開放科學”計劃在《蘇州市職業大學學報》的應用,并對“OSID開放科學”計劃的應用成效進行論述,以期加快《蘇州市職業大學學報》媒體融合,提升期刊品牌價值。
關鍵詞:媒體融合;學術期刊;OSID;應用
中圖分類號:G237.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1)05-0190-02
一、引言
《中國媒體融合發展報告(2019)》認為,“我國媒體由形式、內容融合升級到機制為主的3.0時代”[1]。學術刊物,尤其是高校學報類學術期刊同樣面臨著移動互聯網時代的變革帶來的巨大挑戰。高校學報類學術期刊的媒體融合通常可以從微信公眾號的運營、網站菜單內容的維護、紙刊的發行三方面進行研究與探索。本研究以《蘇州市職業大學學報》為例,探索并介紹“OSID開放科學計劃”在《蘇州市職業大學學報》中的應用。
二、“OSID開放科學”計劃簡介
“OSID開放科學”計劃由國家新聞出版署出版融合發展(武漢)重點實驗室發起,是一項開放科學公益性的計劃,旨在將紙質刊物包裝成智慧型的現代刊物,并提供點對點實時、在線的知識服務。該計劃主要是針對期刊,通常在文章的摘要與關鍵詞右下角適當放置二維標志碼,并為該二維標志碼配置相應的資源與數據,使其成為智慧型的刊物[2]。
三、OSID在《蘇州市職業大學學報》中的應用
《蘇州市職業大學學報》編輯部經過前期努力爭取、申報,于2019年6月15日入選第三批A類資助期刊名單,正式加入“OSID開放科學”計劃。現就其具體應用過程作介紹。
(一)應用流程
在紙刊中放置OSID碼的前提是創建OSID碼,OSID碼的創建可由作者或編輯部完成。作者稿件經過審稿并錄用后,編輯部通知作者按照公告創建自己論文的專屬OSID碼,并審核OSID碼服務內容。如果發現OSID碼服務內容不規范,編輯部會第一時間通知作者修改相關內容;如果發現作者未在OSID碼中添加服務內容,編輯部會幫助作者完成OSID碼生成,并輔助完成論文標題、作者信息,而論文相關創作背景、科研成果則需作者再次完善。OSID碼應用流程如圖1所示。
(二)語音介紹論文

OSID碼生成后,作者對OSID碼的內容進行添加與更新,作者根據論文內容與成果錄制一段語音(最多錄制5段,每段最長10分鐘),介紹論文的寫作背景、思路及主要科研成果,讀者根據作者的介紹能快速知曉論文的主要內容及研究成果等。讀者翻開論文,掃描OSID碼,收聽作者對文章介紹的語音,此種模式能夠盡快抓住某一領域內的讀者,增加讀者對論文閱讀的依賴性。作者語音介紹論文如圖2所示。
(三)上傳論文資料
為方便讀者較全面地了解文章寫作背景和主要研究過程,在完成OSID碼中語音介紹論文后,作者可以上傳與論文內容和科研成果相關的數據,如圖片、表格等。一方面,讀者通過對論文相關成果數據的閱讀,可以對論文有更加深刻的認識;另一方面,可以有效防止作者出現論文數據作假的現象,避免出現學術誠信問題,有助于營造誠信、公開、負責的學術氛圍。論文相關資料如圖3所示。
(四)在線交流互動
OSID即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是作者和讀者溝通交流的橋梁。作者在OSID碼中添加服務內容及論文資料,讀者掃描OSID碼了解論文創作背景、實驗數據及結果。讀者與作者通過文字、語音形成在線問與答的互動交流模式,隨著時間的推移,在特定領域,讀者和作者之間會形成屬于自己的學術朋友圈,讀者和作者可以利用碎片化時間(坐地鐵、等公交、走路、飯后、睡覺前等)進行深層次學術交流,進一步拉近讀者與作者間的距離。
四、“OSID開放科學”計劃應用成果
學術期刊作為學術傳播以及交流的重要成果展示平臺,為廣大學術工作人員提供了相互切磋的機會。在媒體融合視角下,要重視學術傳播方法的創新與實踐,不斷提高自身服務能力,將挑戰轉為機遇,努力使期刊與新媒體的發展更加緊密。
(一)打造獨特學術圈,提升期刊傳播力
學術圈就是一個高級別的社區,社區里有讀者、作者、編輯以及其他學者,他們之間能進行交流互動,討論論文研究成果,發表各自觀點。《蘇州市職業大學學報》于2015年申請開通了微信公眾號,開始嘗試通過微信公眾平臺適時發布“熱點文章”“專題策劃”等熱點專題消息,向廣大學者傳播學術知識,取得了良好的傳播效果。然而,微信公眾平臺傳播學術知識有一定的局限性,如無法即時互動、學術增值有限等,而OSID獨特的學術圈服務方式,吸引了廣大讀者和作者的眼球。論文出版后,作者掃描自己文章的OSID碼進入個人學術圈,與讀者、編輯等進行實時互動與交流[3]。編輯部通過打造獨特的學術圈,積淀豐富的學術資源與價值,宣傳期刊,提升期刊的傳播力。
(二)轉變交流互動方式,提升期刊影響力
《蘇州市職業大學學報》主要刊登自然科學及職業教育、教學等方面的學術研究論文,以服務學校科研、地方經濟發展為主。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期刊內容理論性、專業性較強,不是本專業的讀者對其關注度低、參與度低,期刊的吸引力低,導致期刊的影響力不高[4]。相較于通過紙刊發行將論文呈現給讀者,OSID有效規避了紙刊傳播在時間上的滯后以及空間上的限制,可以通過音頻、圖片等形式將論文的觀點和重點內容傳播給廣大讀者。相較于微信公眾平臺,OSID可以讓讀者與作者直接進行實時交流互動,交流方式更加直接、多樣。這既增加了論文知識傳播的廣度和深度,又實現了學術價值的無限拓展[5]。
(三)創新論文呈現形式,提升期刊競爭力
OSID帶來了多角度的、全方位的論文出版形式,利用新技術,突破傳統出版中論文格式以及內容的限制,創新了論文結果呈現的形式。如《蘇州市職業大學學報》2020年第1期的《基于共現聚類分析的中國“一帶一路”熱點研究》一文,作者上傳了一段時長1分53秒的語音來介紹文章的寫作背景、過程以及得出的結論,讀者可以更加直觀地了解文中相關圖片和數據的由來,有利于讀者準確地了解作者創作背景,增加論文內容的傳播深度與學術價值[6]。
五、結語
隨著媒體融合的不斷深入,學術期刊應充分利用OSID平臺,對學術內容進行整合,以一種新的形式進行學術交流。未來可以從兩方面拓展學術期刊的服務功能。一是加強交流互動,邀請行業內的專家加入熱點領域的學術朋友圈,為讀者、作者答疑解惑。二是開展媒體融合聯動,將OSID與微信公眾平臺結合,OSID豐富論文的呈現形式和傳播手段,為學術期刊積聚更多的學術價值;微信公眾平臺根據論文內容,推出特色專題、熱點文章,資訊等,吸引更多讀者,優化傳播效果。兩者相互促進,加快學術期刊融合發展。
參考文獻:
[1] 北京市新聞工作者協會.中國媒體融合發展報告(2019)[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9:12-33.
[2] 胡莉.全媒體背景下開放科學計劃在科技期刊中的應用——以湖北科技學院學報為例[J].湖北科技學院學報,2018,38(6):123-126.
[3] 李婷,施其明,劉琦.“OSID開放科學計劃”助力學術期刊融合創新發展[J].出版與印刷,2018(3):11-17.
[4] 李沛,張子緯,陳曉峰,等.學術論文科研誠信問題分析與解決路徑探索[J].中國傳媒科技,2019(1):10-12.
[5] 石易文.融媒體環境下高校學報的改革轉型之路——以《上海交通大學學報》為例[J].新聞研究導刊,2021,12(1):28-30.
[6] 鮑勇,孫紅忠,金瓊瓊.媒體融合背景下OSID在農業科技期刊中的應用——以《安徽農業科學》為例[J].中國傳媒科技,2020(6):111-115.
作者簡介:孫文(1986—),男,江蘇泰州人,碩士,編輯,工程師,研究方向:編輯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