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一帶一路”政策的實施,中泰兩國的經濟、文化交流日益頻繁,對精通兩國語言文化的高素質人才的需求也逐漸增加。為提高口譯人才素質滿足社會需求,各高校開設了泰語口譯課程,該課程有利于提高學生語言水平、口譯理論、口譯技巧。由于泰語口譯語料的特殊性導致目前并無系統的口語教學語料庫,為滿足人才培養需求,泰語口譯教學語料庫建設勢在必行。本文通過梳理泰語口譯教學內容的特點,分析泰語口譯教學語料使用現狀,提出泰語口譯教學語料庫的建設必要性。
關鍵字:泰語口譯;教學語料庫;必要性
“一帶一路”政策的實施和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過程中需要大量精通中泰語言文化的高素質人才,全國各所高校加強了語言與技能復合人才培養,口譯課程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必修課,建立系統的口譯語料庫是提高口譯課程質量的重要途徑。
一、泰語口譯教學內容的特點
口譯教學是以提高口譯能力和培養譯員為目的的教學活動,該門課程的教學具有很強的語言實踐性,整個教學過程需要大量的語料作為訓練材料,訓練過程中特別強調口譯技巧的運用,因此泰語口譯教學語料內容需要有以下特點:
1、豐富性。泰語口譯教學所選用的語料往往要包含:政治、經濟、外交、國際關系、金融、保險、體育、衛生、文化教育、環保、農業、文化、旅游等主題。每個主題下面還分為不同場合,如旅游主題需要有迎來、送往、行程安排、景點介紹、文化常識介紹、休閑娛樂等不同場合。進行專業的口譯訓練需要建立一個收納眾多主題不同場合的語料庫。
2、即時性。為滿足學生口譯能力提升需求,教師所選用的口譯教學語料需要與時俱進,不斷把新政策、新社會現象融入口譯訓練語料中,以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讓課程更具有挑戰性。如:最近的新型冠狀肺炎出現后相關的醫學專業詞匯、病理特征、防護措施等不再是從事醫學專業翻譯的特列,而是普通學生都應該掌握的基礎常識。因此用于泰語口譯訓練的語料內容在兼顧多樣性的同時還要與時俱進不斷更新。
3、技能性。泰語口譯教學并非常規的語言教學,不僅需要提高聽、說、讀、寫的語言技能,更要在有限的時間內,將包含無限內容的翻譯方法教給學生。因為不能窮盡所有教學材料,所以必須講理論,教提高口譯技能的方法,以至于在選用語料時就得有針對性,如:訓練無筆記交傳時所選材料一般不宜超過兩分鐘,語速需要保持在每分鐘120\220字,語速過快不利于信息的分析,語速過慢則會使字詞脫離上下文語境,讓人把注意力集中在字詞孤立的意思上。
二、泰語口譯教學語料使用現狀
泰語作為非通用語種當中學習人數較多的語種,全國開設泰語專業的學校數不勝數,單云南省就有30余所高校開設泰語課程。各個學校都把培養復合型人才作為培養目標,但迄今為止還沒有一本正式出版的泰語口譯教材,也沒有一個可共享的泰語口譯語料數據庫,在中國非通用語教學研究會泰語分會第七次學術研討會上,筆者向各參會專家學者請教了如何解決泰語口譯語料不足問題,得到以下幾種解決途徑:
1、借用英語口譯理論教材。早在2000年口譯課就成為高校英語專業學生的必修課程并納入了教學大綱,英語口譯類教材繁多,因此在教授泰語口譯理論時可以參考借用部分相通的理論,如:《口譯教程》。
2、借用泰語翻譯技巧類的教材。這類教材的優點是針對漢泰互譯有大量例文,如:《泰漢翻譯理論與實踐》、《實用泰漢翻譯教程》、《泰語翻譯教程》,但多為筆譯,也只能作為參考,并不能用來做口譯訓練的直接材料。
3、使用任課教師經驗所得材料。口譯教學課程的老師均為具有豐富翻譯經驗的老教師,這類材料一般來源于老師們的真實翻譯稿具有即席性、互交性、現場性的特點,不失為是用于訓練的好材料,但這類材料也具有時限性、場合局限性,不能完全滿足學生的需求。如:開幕式講話稿的翻譯是這類材料的主要組成部分,但學生所要學習的主題并非只有開幕式一種場合的翻譯。
4、網絡上下載的實事新聞素材。國內能下載的新聞素材多為中文的,這類素材具有較強的時效性,具有保“鮮”作用,可以用于中譯泰的訓練。然而這樣的材料種類繁多且難易程度不均,要想做成有效的訓練材料需要對材料進行剪接加工,學生也要做大量的譯前準備,否則不能達到技能訓練的目的,只能是知識的積累。
三、泰語口譯教學語料庫的建設必要性
1、符合專業人才培養需求。泰語口譯課程設置在第七學期即學生經過兩年的基礎知識學習并到泰國學習和實習了一整年后,每周3學時,共計18周54學時,要想在短時間內通過口譯基礎理論和技巧的教授,使學生掌握口譯技巧,能夠準確地進行泰漢互譯,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進一步提高學生交替傳譯的能力,為將來同聲傳譯訓練奠定基礎,需要課上和課后大量的練習,系統的語料庫建設是進行高強度口譯訓練的前提保障。
2、有效整合資源,彌補各類材料的局限性。有聲泰語口譯語料庫的建設,可以有效地整合口譯稿、口譯訓練指南、口譯技能訓練、新聞實事、演講錄屏材料等,打破傳統的紙質資料或語音資料局限,通過音像數據資料更形象具體地還原口譯現場,讓學生訓練時可以身臨其境地觀察講話者的表情、語速、語態通過認知和情感補充對講話意思的理解。
3、滿足學生不同模塊翻譯的需求。口譯課程時間有限不可能窮盡政治、經濟、法律、教育、科技、醫學等各個模塊的各個情景,但泰語口譯教學語料庫可以分門別類地收納不同翻譯模塊的語料,再通過數字化整合對語料進行主題、語體、難度、語速等分類,讓學生能快捷高效地尋找到需要的語料。
綜上所述,為響應“一帶一路”倡議,發揮云南區位優勢,培養高素質的中泰翻譯人才,建設泰語口譯語料庫工作刻不容緩,且任重道遠需要泰語工作者的鼎立配合。
參考文獻
[1]劉和平.口譯技巧—思維科學與口譯推理教學法[M]. 北京: 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11.
[2]張威.口譯語料庫的建設與運用-理論、方法與實踐〔M〕. 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13.
[3]王華樹,張靜.信息化時代口譯譯員的技術能力研究[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15(10):25-32.
云南師范大學 云南華文學院
作者簡介:周建玉,云南師范大學,講師,泰國語言文化,碩士研究生,亞非語言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