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日敏
摘要:“課程思政”是教育改革中對高校醫學生理學提出的新要求,教師在開展醫學生理學教學時,要充分融合課程思政元素,將其滲透到教學中的方方面面,從而提升學生的價值觀和專業素養能力。
關鍵詞:高職;生理學;課程思政
學校開展各種教學活動的根本目的是培養德行修養良好的人才。高校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教育方針指導下,要積極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學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元素,實現專業要有信仰和情懷,塑造德行和專業素養并重的新時代人才。
1在醫學生理學中融入課程思政元素的重要意義
思想政治課主要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大學的使命是教書育人,教師不僅要傳授學生課本上和專業上的知識,更多是要教會學生怎么做人,實現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2]。把思想政治課程融入醫學生理學就是圍繞著“立德樹人”這一教育目標開展的。教師在實際的教學中,把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和專業課程結合起來,不斷挖掘醫學生理學課程中蘊含的德育元素,對學生開展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教育,真正實現全過程、立體化的育人目標,做到把知識作為載體,和思想政治課程同行,最終實現協同效應,完成立德樹人的目標。
2生理學課程思政的現實意義
2.1增強教師德育意識,發揮生理學育人功能
沒有德育意識的教師,授業工作做得再好,也只能稱得上是一個教書匠、手藝人。作為高職生理學教師,應以德為先,轉變以往重智輕德的教學觀念,深掘生理學課程思政的案例載體,創新教學方式,循序漸進地提高對思政元素的靈敏度和育人能力,上出“思政味”的生理課,挑起高職院校的“思政擔”。用科學的理論知識與精湛的技能武裝學生,用正確的輿論引導學生,用身邊的典型事跡說服學生,實現授業、解惑與傳道的齊頭并進,幫助學生“專業成才、精神成人”,充分發揮生理學課程的育人功能。
2.2培養學生愛國情懷與工匠精神,提高就業質量
生理學是學生進入大學第一學期就接觸的一門功能性學科,生理學課程思政能從源頭上將德育重視起來,將正確的理念與良好的職業道德根植于學生的心中,潛移默化中培養其嚴謹求實的學習態度與愛崗敬業的工匠精神。可邀請醫療行業楷模走進課堂暢談人生經歷,使學生了解真實的醫患關系與醫療發展趨勢,引發學生情感與價值方面的共鳴,增強職業認同感與自豪感,樹立服務基層百姓的意識,奉獻社會,最終提高就業質量。
2.3課程思政常態化,推進高職醫學教育的轉型和良性發展
任課教師思政意識的增強與育人能力的提高,能為高職生理學課程思政奠定堅實基礎,有利于推進高職醫學教育的轉型和良性發展,培養出綜合素質高的醫務工作者,進而改善醫患關系,優化醫療行業作風,推動醫療衛生事業發展。
3生理學課程思政教學方案
3.1修訂課程標準,凝練教學目標
在尊重生理學課程建設規律的前提下,借助國內高校課程思政的成功案例與我校生理學教師的授課經驗,修訂原有生理學課程標準,將德育元素融入素質目標,并細化到具體章節。比如,在“血型與輸血原則”章節,借助血型、輸血知識引出獻血案例,再拓展到“血液銀行”,除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外,培養學生科學嚴謹的工作態度與無私奉獻的敬業精神等。
3.2深挖生理學課程思政資源,精心設計課堂教學
要想使生理學課程思政達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效果,就必須立足生理學課程的優勢,提煉其中隱含的價值范式,構建全方位、立體化、多層次的生理學課程思政教學框架。將生理學學科發展史、學科名人艱辛的奮斗歷程及相關熱點和新聞事件等作為契合點,細化每個章節的教學設計。改變傳統授課模式,借助微課、微視頻與動畫等教學資源,將價值引領與知識講解精準融合,體現在日常教學中。比如肺內壓知識點教學,課前利用多媒體播放2018年錦州醫科大學丁慧跪地救人的視頻引出新課,引導學生針對案例展開辯論,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其不僅掌握肺內壓周期性變化的規律與人工呼吸的原理,還能培養救死扶傷、醫者大愛等職業素養,從而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同時,可將社會上一些“扶不起”現象作為反面教材再次引導學生展開討論,啟發學生站在不同角度看待同類案例[7],提升明辨是非的能力,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
3.3構建網絡教學平臺,豐富教學資源
在“互聯網+”時代,信息技術已被廣泛應用于教育教學各個領域,且移動終端在高職院校教學的覆蓋率日益提高。將信息技術與生理學課程思政深度融合,基于超星學習通平臺、微信公眾號等,引導學生線上線下相結合自主開展生理學課程思政學習,降低教學成本的同時實現教學資源的多元化、教學效果的最大化。
3.4提高教師德育能力,保證生理學課程思政成效
任課教師作為知識的傳授者與學生價值觀的塑造者,其德育意識和能力將直接決定生理學課程思政的成效。遵循“教育者先受教育的原則”,我們從以下3方面來提升任課教師的德育意識和能力,為開展生理學課程思政做好基本保障。
(1)鼓勵任課教師積極參加課程思政專題培訓和講座,對開展課程思政卓有成效的高校進行深入考察,改變思政教育與生理學教學“兩張皮”的現狀,明確生理學課程思政的方向。(2)搭建生理學教師與思政教師互動平臺,如創建微信群等,針對生理學課程思政教學案例、教學方法在群內實時探討,創新教學方法,強化任課教師“理論知識是基礎,課程思政為靈魂”的教學理念,提升德育水平。
(3)學生的獲得感是檢驗生理學課程思政成效的主要標準[8]。因此,任課教師應通過各種途徑深入了解學生,掌握他們的思想動態,基于學生的畢業要求與就業行情等,有針對性地挖掘課程思政素材,選擇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開展教學工作,使其學有所獲,提升生理學課程思政成效。
參考文獻:
[1]白靜.醫學類高職院校《生理學》課程如何進行“課程思政”建設[J].河北職業教育,2019,3(6):34-36.
[2]陳紅梅,藺美玲,張偉,方泉,張楠,李紅芳,張小郁,汪江碧,豆興成,金珊.醫學生理學“課程思政”教學體系改革探析[J].醫學教育研究與實踐,2019,27(6):1051-1054.
[3]鄭曉輝,黃黎月.實踐教學在生理學教學中的應用[J].基礎醫學教育.2019(6).
石家莊工程職業學院研究 05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