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彥蘇 王思雨 王新航
摘要:目前,由于我國在基礎教育階段對書本知識的重視,忽略了對高中生進行生涯探索的教育,導致我國高中生普遍存在對自身認識不足以及對自我職業生涯規劃的欠缺。本文將以高中生在高中階段作為研究目標,并從高中三年的生涯規劃改變的過程進行研究,以提出背景、發表重要觀點和創新之處,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實施步驟等方面進行探究,幫助高中生更好的去把握自己。
關鍵詞:高中生三年的生涯規劃變化;職業生涯規劃;措施
引言:伴隨我國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選拔人才的方式已經從建國初期側重文科或理科快速培養人才的模式過渡到培養文理全面人才的模式。隨著社會分工的細化,對人才的需求類型開始轉型。社會需要哪方面的人才,而人才又適合哪個方面的職業,這些困惑直接提升了高中生對自己職業規劃的需求,要求學校重視對在校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培養。
一、研究背景和意義
研究調查發現,近63%的高中生在填志愿時并沒有考慮未來自己的職業規劃,這反映出了高中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中存在的問題與不足,我國的基礎教育沒有重視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甚至處于忽視的狀態,高中生對自己的專業和將來的就業形勢不清楚,缺乏科學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所帶來的危害是巨大的。[1]
高中教育不僅為個體進入社會工作提供了基礎的條件,更為進入高等教育深造提供了良好的途徑,但是由于傳統的教育觀念和對升學率的追求,高中教育在很多領域仍然只重視教育和注重書本知識,從而忽視了全面教育對學生人格,思維和創新能力的教育,讓學生在高中接受良好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幫助學生真正的認識到自身的潛能以及生活目標才是老師應該重視的[1]。
二、職業規劃的核心概念
1.什么是職業
職業通常是指從業者在學生生涯解釋后,進入社會時取得的可以獲得報酬的長期或者短期的穩定工作。對于職業這一詞的定義,國內外學者的理論界定并沒有本質上的區別。
2.什么是職業生涯
職業生涯是以心理開發、生理開發、智力開發、技能開發、倫理開發等人的潛能開發作為基礎,以工作內容為確定和變化,工作業績的評價,工資待遇,職稱職務的變動為標準,以滿足需求為目標的工作經歷和內心體驗的一個經歷。它是指一個人一生中所有與職業相聯系的行為和活動,以及相關的態度、價值觀和愿望等連續性經歷的一個過程。
3.什么是職業生涯規劃
職業生涯規劃也通常稱為“職業規劃”或者“生涯規劃”。職業生涯規劃就是我們對自己的職業的一種計劃或者是設計。最早提出職業規劃這個概念的是美國的一位學者,基于國內外教育理念方式的不同,我們可以根據中國國情為職業生涯規劃總結出定義,通過總結分析自身的客觀條件,比如自身的興趣愛好,特長與專業能力等,結合社會就業與發展的客觀條件對自身的未來職業目標及就業預期進行設定與規劃以求未來能夠達成最佳職業目標的人生計劃活動。
4.什么是職業生涯規劃教育
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是為了培養和輔助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而進行的教育活動。高中階段的教育活動處于一個起步階段,而事實上高中階段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更為重要,針對高中生面臨的特殊人生階段,學校有針對性的培養學生自我了解,分析社會需求并形成職業目標,對自己的未來進行規劃的能力是尤為重要的,同時也是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本質性內容[2]。
三、普通高中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現狀及課程內容的研究
數據表明,目前高中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現狀不能令人滿意,學生的自我定位不準確,選擇專業時盲目性較大,選擇就業時功利化傾向突出,通過分析發現造成這些問題的主要原因主要是:沒能真正意識到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必要性;缺乏法律保障和資金支持;缺少教師和有效實用的教材。
林霞對美國,英國,日本等國家高中的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特點進行了總結,認為我國高中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應該積極學習國外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先進經驗,結合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設計課程以及課程的總目標和階段性目標,并開展相關的課程。要以舒伯的生涯發展理論,認知信息加工理論為基礎,可采用問卷調查法,訪談調查法,個案研究法和文獻分析法,分析高中生涯發展教育課程的現狀和問題,提出我國高中需要完善生涯發展課程體系,采用多元化評估方式,家校和社會要形成教育合力,共同支持生涯發展教育,還要積極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探索多樣化的生涯發展教育途徑。
四、高中生在高中三年階段的發展過程及變化
高一上半學期最主要的目標是:積極適應各科;老師的教學方法,迅速吸收新的知識,同時穩住腳跟,一步一個腳印地進步。
高一下半學期是一個適應后的尋求以及養成期。由于對自己的學習態度,方法,能力有了一個比較客觀的認識,對各學科特點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就會有這樣的目標:重點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形成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做到循序漸進,有規律的學習,全面發展,形成自己的學科優勢。
高二上半學期是一個定位起飛期,對高中生活早已適應,學習的方法和習慣已經成熟,所以開始有所突破就作為了這個時期的學習目標。
高二下半學期是一個穩定發展期,這個時候有了高二上半學期的突破,就要全面的??陀^的看待自我和他人,穩定自我的水平,基本確定自己在年級的學習地位。
高三上半學期是一個扎實復習的過程,經過高二的認知以后,自己的學習地位也能夠穩定,要完全定下心扎實的復習,注意自己的心態,隨時調整,擺正自己的態度,時刻保持自信,不受客觀環境的影響,履行自己的計劃。
高三下半學期是一個加速沖刺時期,可以適當的做一些拔高,要能全面解決自己所可能或正在面臨的問題,查缺補漏,不留下后患,及時調整自己的心態,注意情緒上的變化,對自我進行鼓勵和認定。
五、高中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存在的問題
1.學生對自我認識能力不夠
在很多高中學校中,很多學生把大部分的精力都放在課程學習上,職業規劃的意識淡薄,對自我的認知不到位,對自己的性格特點、興趣愛好、個人能力了解不夠,對自己的優勢和劣勢把握不準,不了解自己將來適合哪一種職業,沒有形成正確的自我認知意識。
2.學生對職業生涯規劃的知識缺乏,也不主動
大部分的高中生對職業生涯規劃知識掌握不夠,在職業生涯規劃方面缺乏相關的理論學習,沒有主動積極的去收集升學和職業方面的信息,沒有完整系統的做過職業生涯規劃,甚至有的學生認為職業生涯規劃是進入大學或者是踏出社會時的事情,認為沒有必要在高中就對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缺乏主動性和積極性,學校的老師們也認為在高中沒有必要進行相關的對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
3.對職業生涯規劃的認識不明確
由于在生活中的經驗不足,加上沒有得到系統的規范的指導,很多高中生對職業生涯規劃的認識不夠清晰準確,雖然學生有自己喜歡的專業和職業,但是對職業發展前景不了解,對未來的就業形式和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狀況不清楚,缺乏一個準確的分析和判斷,在填寫高考志愿時存在盲目性和模糊性,大多數都傾向于所謂的熱門專業或者是高福利高待遇的行業。
課程的設置和實施問題
一般來說,課程由四個部分組成,課程目標和大綱,課程內容,課程組織實施和課程反饋評價。真正要實施職業生涯規劃的過程,這四個缺一不可,很多高中的職業生涯規劃都沒有教材,有教材的又存在著教材的不合適或者是學校的不重視,職業生涯規劃的指導老師缺乏,在就業指導和職業生涯規劃方面的講座分散,缺乏系統性和專業性,課程體制的不完善,沒有一個完整的課程實施鏈條。
4.學生沒有給自己一個合理的定位
很多學生對自己的要求過于絕對,對自己有過高或者是過低的定位,比如,有的學生認為自己的管理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不錯,覺得自己應該是班長或者學習委員,一旦沒有競選成功,就會有很強烈的挫敗感,歸根結底其實還是對自己的了解程度不夠,對自己的定位不清晰。
5.沒有掌握自我認知的方法
自我認知是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的,自我認知不是一個單純的自我認知,而是通過一個人的行為,興趣愛好,世界觀,價值觀等來進行判定的,只有在實踐中慢慢的前進深入,才能了解對自我的認知,老師也沒有對學生掌握自我認知的方法上進行一個全面的指導[3]。
六、提升高中生職業生涯規劃以及自我認知能力的策略
1.引導學生了解自己,培養學生自我認識意識
首先要培養學生自我認知的意識,引導他們對自己進行全面的了解。
在對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中,應指導學生從職業發展的角度去研究分析自我,結合自身特點和興趣愛好,明確自己將來要做什么職業,能做什么職業。對自身專業特長、學習能力、性格特點有一個清晰而準確的認識,客觀認識自身所具備的條件,明白自己有哪些優勢和劣勢,還要讓學生全面、準確了解自己,引導學生提前做好職業規劃以及抉擇準備,明確自己的學習目標,激發學生學習的潛能,促使學生在高中階段的學習由被動學習,轉變為實現自己職業生涯目標而主動學習。
2.善于總結和自我反省,不斷地完善自我。人是在不斷的批評和自我批評中成長的,隔一斷時間就要進行自我反省,總結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為下一個目標的完成作鋪墊。認識自我不是最終的目的,認識自我是為了改造自我,超越自我,使自我達到一個更高的水平。
3.重視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
學校要注重學校心理健康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順利開展,能幫助學生愉快,充實的度過高中生活,讓學生能有一個健康穩定的情緒,懂得自我調試,有知心的朋友,也有真正真心幫助自己的老師,這樣的環境才能為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保駕護航。
4.建立專門的職業生涯規劃咨詢處
課程的建設能起到普及理論基礎知識的作用,能促使學生建立職業生涯規劃的意識,而每個學生的個性和興趣愛好都是截然不同的,所需要的職業生涯規劃的指導也是不同的,在整個過程中,學生也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所以開展職業生涯規劃的課程是一方面的工作,而另一方面,學校應該建立一個專門的職業生涯規劃咨詢機構,與學習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相互結合,方便學生的個性化咨詢指導,對學生進行個性化的輔導。
5.加強職業生涯規劃教育
加強在職業生涯教育上的力量投入,在學校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同時,積極開展職業體驗、職業模擬活動,增強高中學生對職業的體驗。幫助學生對未來職業形成系統完整的認識,提升他們的自我思維能力。依托文化課程的教學, 把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滲透其中,增強高中學生對有關專業知識的了解。 結合職業生涯規劃教學內容深入挖掘各科目教材,讓學生在文化課程學習中能夠分析自己、剖析自我,對照文化課程中有關專業知識,認真考慮自己將來要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幫助學生在文化課程學習中了解相關職業信息,能夠從自己職業需求出發認識自我,正確思考高考專業和大學的選擇,獲得思維能力的提升。
6.家校合作的共同引導
要想提升高中生的自我認知能力,學校要與學生家庭積極開展合作,
充分利用學生家長對學生進行職業生涯知識教育和指導。通過家校合作教育, 幫助高中學生結合自己的心理素質、知識能力、愛好特長,對自己準確定位,正確規劃未來職業,讓學生能夠正確認識自我、強大自己的內心,提升自我認知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抉擇能力以及心理的承受能力,能夠在自己職業生涯規劃中做出正確的選擇[4]。
7.加強專業技能訓練和社會實踐
學生在學校中學到的知識總歸是有限的,單位能提供的實習崗位不能滿足學生的實習需要,這就需要我們開拓視野,積極引導學生多參加社會實踐,充分地利用資源,開拓長期的社會實踐基地,給學生的實踐提供機會和平臺,讓他們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專業,將專業知識應用到實踐中去。另一方面需要整合社會資源,企業提供一些實習崗位,增強學生的專業技能。
結束語:總之,提升高中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自我認知能力,需要學校加強對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重視,積極進行家校合作,共同努力促進學生全面了解自我,提高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意識和能力。
參考文獻:
[1]陳維瑩. 普通高中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問題及對策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20.
[2]盧婧碩.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涯規劃教育體系構建[D].河北大學,2020.
[3]衛峰. 新高考改革背景下普通高中職業生涯教育現狀與對策研究[D].淮北師范大學,2020.
[4]唐爽. 普通高中體育生職業生涯規劃現狀調查及對策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20.
吉林省松原市吉林油田高級中學?13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