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慧 唐玲 羅娟
摘要:兒童活動區的植物種植設計,更符合教育對象的五感特點,并有助于提高幼兒教育效能。因此,教育工作者應嚴格秉承安全、健康的設計原則,對各種教學資源進行科學整合與合理配置。且教師需對基于五感的兒童活動區植物種植設計目標精準定位,以此有方向性、計劃性的優化與改善兒童活動環境。即立足本土文化,深挖本土資源;科學組織探秘活動,促進兒童五感能力協調發展。
關鍵詞:五感;兒童活動區;植物種植設計
中圖分類號:TU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1)-06-241
引言:
幼兒認知與感知能力仍有待提升,但他們已經具備一定的領域性行為。教師需注重創建安全、多樣化的教學空間,保障其空間的專屬性,令且全身心的參與到各項教學活動當中。教師需明確兒童活動區域的安全性、健康性,是植物種植設計的重要前提條件。幼兒園管理者應對操作材料進行科學的選擇,并在形式的設計、應用尺度上進行精準把握。以此,在充分保證幼兒身心健康的基礎上,靈活、多樣的開展教學活動。以此,全面提高兒童五感能力,并對感知到的信息進行科學的加工、存儲與處理。
一、基于五感的兒童活動區植物種植設計的主要原則
(一)兒童活動區的安全性
基于五感的兒童活動區植物種植設計,管理人員在強調創新與優化教學空間的同時,應保證兒童活動區域的安全性。教師需選擇無不良刺激性的健康綠色植物,并對植物進行適當的修建,且在四周設置安全屏障,避免幼兒活動時被劃傷,或是聞到刺激性的味道而出現不適。
(二)植物種植設計的保健性
自然要素對舒緩兒童不良情緒,具有十分重要的改善作用。且自然要素有著直觀的物態性、多維的通感性,對幼兒個體的心理與大腦皮層都具有較強的調節作用。因此,幼兒教師在植物種植設計的過程中,應充分突顯其保健功能,使幼兒的精神得以有效的安撫。
二、基于五感的兒童活動區植物種植設計的目標確立
(一)促使兒童五感活動感官體驗的加工提升
針對基于五感的兒童活動區植物種植設計的目標確立,教育工作者應將教育眼光放長遠。不拘泥在課堂上知識與技能等講解與傳授,應注重兒童五感活動感官體驗的加工提升。并以此為目標,為學生提供更多親近自然的機會。而教師利用植物種植設計美化兒童活動環境的過程中,應致力于融入具有民族文化內涵的元素,并將其與現實教學場景進行融合與滲透。基于兒童行五官活動對周圍信息的提煉與加工,促使他們獨立思考能力、探究能力等獲得不斷提升。
(二)為兒童創建優質且健康的活動環境
植物種植設計中,教師需全面研究利用五感來綜合的感知環境,并使兒童受到環境信息的積極影響與熏陶,成長為具有積極生活態度、科學學習行為的人。因此,教師必須注重為兒童創建優質、健康的活動環境,充分調動他們的五感,令其逐漸形成多元、立體的審美感受。教師應建立與時俱進的教學理念,自覺的增強自身的專業素養與教學能力。有計劃性、科學性的優化教學環境,并逐漸形成完善的幼兒園管理機制。
三、基于五感的兒童活動區植物種植設計的主要方法
(一)立足本土文化,深挖本土資源
教師需根據兒童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的特征,科學的利用植物設計優化兒童活動環境。教師應善于從本文化中提取優質的教學資源,并與本土優質資源進行科學的整合,為多樣化的開展五感活動提供資源支持。教師需注重教會學生自主進行多感官學習的方法,并主動的觀察每天活動與生活的空間。以此,基于優質環境的影響,促使促使愿意親近自然,并初步形成探究能力與思考能力。依托健康、優美的植物設計,使兒童獲得良好的五感刺激,促使其感官自主探索的空間不斷擴大,以此有效促進活動五大領域融合的模式。同時,教師應將本地健康的綠色植物科學的移植到兒童活動區域內,以客體事物為載體,將封閉空間合理的向自然空間、社會空間中延伸。由此,使兒童在欣賞綠色植物的過程中,能對外界他們熟悉的環境產生聯系,促使其創設自己獨特的感官小世界。教師需篩選、整理、羅列出地域資源、人力資源和場地資源,并提煉最符合兒童認知的素材應用到實踐教學活動中。利用多種感官,探索、體驗新的知識與技能,并在與教師、學習伙伴交互的過程中,全面提高兒童的表現能力與人際交往能力。
(二)科學組織探秘活動,促進兒童五感能力協調發展。
教師以兒童五感為核心,利用植物種植設計優化教學環境的過程中,應科學組織探秘活動。將教學與兒童活動區域進行完美對接,充分發揮兒童五感功能,令他們體驗課本之外的知識與文化。教師需善于在自然環境中開展實踐教學活動,以此促進兒童五感能力的協調發展。具體來說,管理人員需對幼兒園操作材料進行豐富,并可行的融入植物種植設計,改善兒童活動區域固定、單一的問題與缺陷。教師應將民族特有的民族元素,科學的應用到不同性質、不用類型的操作材料中。打破操作活動區域限制,基于安全、多樣化的操作環境,令幼兒自主的選擇感興趣的探秘活動。同時,幼兒教師應利用植物種植設計,科學的擴大兒童探索活動的范圍與空間,令他們充分運用各種感官感知大自然與活動空間。這樣,不僅在潛移默化當中豐富幼兒的知識層次與生活體驗,還可全面提高他們的五感能力,并獲得全面、協調的發展。當然,教師基于兒童五感特征,優化教學環境、創新教學模式的過程中,應科學突顯教育對象的主體地位。引導兒童深入的參與探究活動中,并促使其充分調動五官,深層次的感知外界環境,并對其內心產生積極的影響。通過親身體驗、感知,令他們真正了解學校知識與文化的意義與價值。
結語:
總之,新時代背景下,幼兒教師必須及時更新教育觀念,并對兒童五感建立正確的認識。致力于教育對象健康、全面的發展,科學制定教學計劃。充分發揮植物種植設計的作用與優勢,全面優化與完善育人空間。為幼兒提供多樣、安全、豐富多彩的活動區域,使他們自主的感知與體會外界不用的環境。基于優質的教學環境,使幼兒五感齊發、互相協作,促使他們成為具有審美能力、感知能力、探索能力的人。且依托健康、優美的教學環境,助力幼兒身心健康成長,并建立積極的生活態度。
參考文獻
[1]周婷. 農業觀光園兒童活動區景觀設計研究[J].湖南農業大學,2017.
[2]王薦,秦華.基于五感的兒童活動空間植物配置研究[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7,42(04):76-80.
[3]王薦. 基于五感的兒童公園植物景觀設計探討[J].西南大學,2017.
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學會2020年度教育科研課題《民族地區五感活動建構實踐研究--以康定市第一幼兒園為例》”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
第一作者:肖慧(1993年04月30日),女,藏族 ,四川康定市人,四川農業大學本科,四川省康定市第一幼兒園二級教師。
第二作者:唐玲(1981年01月17日),女,漢族,四川康定市人,四川大學本科,四川省康定市第一幼兒園二級教師。
第三作者:羅娟 (1983年12月08日),女,漢族,四川康定市人,四川農業大學本科,四川省康定市第一幼兒園二級教師。
康定市第一幼兒園 四川 甘孜 62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