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文琪 李曉汝
摘要:本文從醫學的角度介紹了中醫的一種外治法—推拿治療,推拿學是中醫極具特色的臨床學科,有其獨特的特點與規律。通過總結推拿治療的起源、發展及其適用性和適應性,為推拿治療的普及和推廣提供一定的理論基礎。
關鍵詞:推拿治療;中醫學
中圖分類號:TU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1)-06-317
在歷史長河中,中醫學發展經久不衰,歷史以及實踐證明了它是科學的,在中醫學的發展中,無數名中醫家、學者承前啟后,為中醫事業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推拿是中醫學臨床學科中的一門外治法,中醫用手在人體上按經絡、穴位,用推、拿、提、捏、揉等手法進行治療。推拿,為一種非藥物的自然療法、物理療法。通常是指醫者運用自己的雙手作用于病患的體表、受傷的部位、不適的所在、特定的腧穴、疼痛的地方,具體運用推、拿、按、摩、揉、捏、點、拍等形式多樣的手法和力道,以期達到疏通經絡、推行氣血、扶傷止痛、祛邪扶正、調和陰陽、延長壽命的療效,是祖國傳統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推拿,古稱“按摩”、“按路”等,是我國傳統醫學中最古老而獨特的治療方法。早期的按摩療法僅用于少數疾病的治療,手法種類也較少,常用的是按和摩兩種手法,故稱按摩。后來隨著治療范圍的擴大,手法也從簡到繁,于是按摩這一名稱逐漸被推拿這個更為明確的概念所取代。
一、推拿治療的發展簡史
推拿是人類最早運用的一種治療方法,起源很早,原始社會人類還不會運用藥物,在日常勞動中,經常發生損傷和病痛,就會自然的用手撫摸按揉傷痛局部及其周圍部位。發現疼痛減輕,這時人們就自然地認識到撫摸按揉的作用,有思維的原始人就從體會中積累了經驗,由自發的本能發展到自覺的醫療行為,再經過不斷的總結、提高,逐漸形成了推拿治療體系。
當代,生物醫學模式正在發展到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由于疾病譜的變化,人們治療疾病的方法正在從偏重于手術和合成藥物,向重視自然療法和非藥物治療轉變:在科學發展的新時代,學科之間相互滲透。在這樣的背景和條件下,傳統而古老的中國推拿學得到了充分的發展,推拿事業將進入一個嶄新的時期。
二、推拿療法的適應癥
推拿療法的適應癥比較廣泛,可用于骨傷、內、外、兒各科,尤其對以下幾個方面的病癥療效顯著。
1.各種軟組織病變、關節錯縫、腰痛、胸脅迸傷、椎間盤突出癥、頸椎病、落枕、漏肩風、類風濕性關節炎、顳頜關節功能紊亂癥和骨折后遺癥等。
2.內科中的中風后遺癥、頭痛、失眠、胃脘痛、胃下垂、便秘、腹瀉、呃逆、肺氣腫、癃閉、膽囊炎、哮喘、高血壓、心絞痛與糖尿病等。
3.外科中的乳癰初期、褥瘡、和手術后腸粘連等。
4.婦科中的痛經、閉經、月經不調、慢性盆腔炎與產后恥骨聯合分離癥等。
三、推拿治療的原則
1.辨病辨證,謹守病機.
辨病論治、辨病輪機、對癥治療是醫學體系中的三種手段,在推拿治療中,這三種手段均有使用,臨床上,由于推拿治療所涉及的病癥種類繁雜,該病癥是否為推拿所適宜或限制,各種疾病在發展過程中病理變化的不同,推拿治療是否進行變換、調整等因素,使推拿治療的臨床中,辨病論治,辨證論治更受重視。
2.治病求本,緩急兼顧。
“治病必求其本”是中醫推拿辨證施治的基本原則之一。疾病的發生,發展與變化總是通過若干癥狀表現出來,但這些癥狀只是疾病的現象,并不都能反映疾病的本質,有的甚至是假象。所謂求本就是治病過程中要辨別掌握疾病的本質和主要矛盾,以便于針對其最根本的病因并及時治療。臨床上只有充分的了解病癥的各個方面,包括癥狀表現。發展轉歸等全部情況,通過綜合分析才能透過現象看到本質,從而確定何者為標和者為本。確定相應的治療方法。
3.扶正祛邪,防治并重。
疾病的發生,發展轉歸的全過程,是正氣和邪氣相互斗爭,盛衰消長的結果。“正氣存內,邪不可干”,強調的是機體如果有充分的抗病能力,致病因素就不起作用,“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則說明疾病之所以發生和發展,是機體的抗病能力處于相對劣勢。邪氣乘虛而入,根據人體后天之本的觀點,臟腑的功能與人體正氣有非常直接的關系,推拿的治療作用表明,推拿施術是手法信息,通過經絡介導,振奮鼓舞了臟腑經絡之氣。是生物能量或功力的傳輸、轉換,提高了機體的整體功能水平,是手法技能的巧妙運用,對組織結構的調理。
4.以動為主,調整陰陽
推拿治療是以動為主的運動療法。不論是推拿施術的作用,或是推拿手法施于機體的形式,還是指導患者所進行的功法訓練,都是在運動。推拿“以動為主”的治療原則,是指在實施推拿手法操作時,或指導患者進行功法鍛煉時,應根據不同的疾病、不同的證候、不同的病理狀況,確定推拿施治功力的強弱、節奏的快慢、動作的緩急和活動幅度的大小;是指受術者在接受推拿之后,機體臟腑、經絡、氣血功能的運行得到強化,機體達到了一種動態的平衡。因此,推拿施術“以動為主”的原則,是以受術者的適應性為標準。
5.整體觀念,三因制宜
中醫的整體觀念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人體的結構相互聯系,不可分割;人體的各種功能是相互協調、相互為用的;在病理狀況下,各部分也相互影響。另一方面,人與環境之間也是相互影響、不可分割的整體。這種思想方法貫穿于中醫的生理、病理、診法、辨證、治療和養生等各個方面,推拿治療中也同樣重視這種思想方法。
推拿治療中強調整體觀念的原則,體現在分析局部病癥時,既注意局部對機體整體的影響,又重視機體整體對局部的作用;還看重病癥進程中的不同變化,以及各種因素的干擾,而臨證變通。如對中風后遺癥患者的治療,既要重視偏癱患側的治療,也考慮機體健側平衡的施治;既對患肢關節實施重點手法,也注意改善頭頸部血液循環的施治;還強調細致把握中風早、中、后期不同病程的推拿治療要領,隨病情的進行,主癥與兼癥的增減、消失和轉化等,綜合分析,進行推拿手法的加減。
參考文獻
[1]羅才貫.推拿治療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
[2]俞大方.推拿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
[3]嚴雋陶.推拿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3.
通訊作者(指導老師):李曉汝 山東協和學院
山東協和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