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石家莊絲弦是石家莊地區獨有的戲曲劇種,它的歷史悠久,隨著時代的變遷,發展也幾經起落,本文對石家莊絲弦音樂相關的文獻進行梳理、分析、總結,根據石家莊絲弦音樂不同的研究視角分為五類,呈現石家莊絲弦作為地方戲曲在理論研究方面的現狀。
【關鍵詞】 石家莊絲弦;戲曲;保護;傳承
【中圖分類號】J825?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1)14-0089-02
為了更全面地了解石家莊絲弦音樂,筆者搜集了32篇相關的文章,其中包括3篇碩士論文、2篇報紙文章、27篇期刊文章。在搜集過程中,發現關于石家莊絲弦音樂的研究大部分集中于《大舞臺》期刊,從學術研究的大背景看,在2006年石家莊絲弦確立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后,才引起了部分研究者的注意,本文以“分類研究”為出發點,運用多學科的思維方式進行探討。
一、關于石家莊絲弦藝人的文獻資料研究
張鳳云的《“小劇種”里的“大演員”——記石家莊市絲弦劇演員邊樹森》中記述了絲弦傳承人邊樹森的事跡,邊樹森先生對于絲弦潛心鉆研,刻苦敬業,改革唱腔,積極下鄉演出,并培養了一大批絲弦接班人,他為絲弦藝術達到一個新的高度做出了重要貢獻。岫嶺的《“OK,中國李爾王!——記石家莊市絲弦劇團著名演員張鶴林》中記述出身與梨園世家的絲弦藝人張鶴林,他在唱腔方面除了繼承傳統絲弦粗獷、凄婉的表現手法外,還大膽借鑒了京劇、梆子、老調、東路絲弦、西河大鼓等唱腔,把李爾王這一角色演得活靈活現。周喜俊的《絲弦發展有后人》中記述絲弦藝人張寶英學戲歷程,敢于吃苦,為藝術獻身的精神。劉硯芳的《石家莊絲弦劇團的奠基人劉魁顯》中記述了“正定紅”劉魁顯的藝術人生,他是石家莊絲弦的奠基人,“七七事變”以后,組成了“玉順絲弦班”,“趙州紅”何鳳祥、“獲鹿紅”王振全、“平山紅”封廣亭都在其中。“玉順班”后改名為“隆順合絲弦劇社”,即石家莊市絲弦劇團前身。
二、絲弦評議類文獻資料研究
李文潔的《不畏君王怒 只愿百姓安——評絲弦戲〈大唐魏徵〉》中從取材、戲曲表演技巧、絲弦劇種特色三方面對《大唐魏徵》進行了高度評價,強調了該劇的創編與表演能讓觀眾享受到絲弦戲的獨有韻味。郭鵬的《談我演〈名相李德裕〉》主要是對自己表演的這出戲做了講解,林士朝老師對劇目的作曲,唱腔的創作手法,在實踐中獲得好評。貢淑芬的《老樹新枝綻奇葩——我看絲弦戲〈武成王〉》評價的是2005年觀看的《武成王》,介紹了武成王的故事情節,岳有才導演執導,獲得了老百姓的喜愛。演員們不顧條件艱難,在王建宗團長的帶領下成功完成了這部戲。李永格、丁雯的《張寶英在〈紅豆曲〉中的表演——絲弦劇〈紅豆曲〉觀后》中張寶英的演唱加上林士朝老師的作曲,賦予了這部戲生命,張寶英的表演使大家拍案叫絕。
三、關于絲弦藝術形態的文獻資料研究
張紅娟、王麗娜的《西王莊絲弦唱腔音樂探究》中主要是針對石家莊市平山縣西王莊絲弦唱腔的研究,從板式特點,演唱風格,地域特色三方面對西王莊絲弦進行了簡單的介紹。張馥娟、史艷的《別具特色的絲弦表演藝術》中簡單介紹絲弦的音樂、聲腔、曲牌、伴奏樂器、念白、角色、劇目以及當代的一些優秀的絲弦演員。王會英的《絲弦劇的唱與念》中主要從戲曲演員的表演角度來談絲弦。林楊、于非兒、林士朝的《從石家莊絲弦的藝術變革看地方戲曲創新的重要性》中列出了四次對絲弦影響較大的藝術變革,說明了絲弦藝術既要保持地方戲曲獨有的風格特色,又要吸收其他藝術的長處,在創新中求發展。王會英的《淺析石家莊絲弦的藝術特色》中強調了石家莊絲弦尾腔翻高的唱法, 帶有方言俚語的念白,是石家莊絲弦所獨有的。鄧夕《非物質文化遺產“石家莊絲弦”的表演藝術特征探究》這是一篇碩士論文,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中心,從絲弦發展的歷史來入手,繼而論述了絲弦的一些表演特征:板式唱腔,伴奏樂器,樂隊編制以及舞美,最后論述絲弦的生存現狀,以及未來的發展。李曉潔《石家莊絲弦“旦角”演唱研究》是一篇碩士論文,主要論述石家莊絲弦“旦角”的演唱,“旦角”的發展,石家莊絲弦“旦角”的演唱對民族聲樂演唱的影響。李媛《石家莊絲弦音樂研究》中主要論述絲弦戲的音樂形態以及文化學視野下的石家莊絲弦。
張紅娟、王麗娜的《西王莊絲弦唱腔音樂探究》中提道:“石家莊絲弦在長期的發展中逐步形成了相對獨立的東、南、西、北、中五路絲弦。其中,平山絲弦是石家莊中路絲弦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又以西王莊絲弦為代表。”“較之石家莊西路和東路絲弦戲,西王莊絲弦常常根據劇情的需要進行即興的板式變化,或用多種板式交替出現來烘托氣氛。”等關于認為石家莊絲弦分為五路這樣的陳述,但在筆者通過更多的資料,比如地方志等書籍記載以及對絲弦老師的采訪中,可以確定該文說法有誤,絲弦是河北省的地方大戲,在河北省,絲弦分為五路,而石家莊地區的絲弦應是屬于中路絲弦,而非文中所說的石家莊絲弦分為五路。
四、關于絲弦保護與傳承的文獻資料研究
任思的《地方戲曲生存發展之文化生態論析——以河北地方戲石家莊絲弦為例》,李燕燕的《石家莊絲弦:在時代的新呼喚中孕育美麗綻放》,趙佳瑋、趙佳玢的《小議石家莊絲弦生存現狀與保護發展》,賈穎、武春珂的《鄉村振興戰略視域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以石家莊絲弦為例》,張馥娟、黃雅的《石家莊絲弦的魅力》,王會英的《古老的“冀中藝術之花”如何重新綻放——淺析石家莊絲弦的未來發展》,景云的《絲弦的傳承與保護》,石家莊絲弦隨著觀眾的流失,毋庸置疑面臨著生存問題,這幾篇文章皆是圍繞對絲弦戲的保護與傳承以及如何傳承來論述。
李燕燕的《石家莊絲弦:在時代的新呼喚中孕育美麗綻放》其中筆者比較認同的一點是:“絲弦史是一部草根藝人的奮斗史,是農民所掌握的一種民間戲曲藝術, 具有很強的民間性。”對絲弦的保護與傳承離不開政府的支持,尤其是在2006年“石家莊絲弦”入選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后,石家莊絲弦的保護和傳承工作開始進入有目的、有規劃的統一程序中。
五、關于絲弦發展歷程的文獻資料研究
王會英的《石家莊絲弦的“滄桑五百年”——淺談石家莊絲弦的歷史發展》,孫寶忠的《談石家莊市“戲絲弦”》,楊青的《試論絲弦戲的歷史淵源》,林士朝的《五路絲弦淵源初探》,張辰來的《周總理和石家莊絲弦戲》,任思的《論石家莊絲弦戲的興衰演進》在對石家莊絲弦的研究比較匱乏的情況下,這些文獻對絲弦的發展歷史,從源起到發展做了縱向的介紹,為深入研究絲弦打下了基礎。穆蘭、郝東菲的《絲弦:“咧”出燕趙泥土的熾烈》,羅松的《酷暑排黑臉,情深唱絲弦——訪石家莊市絲弦劇團》,王琪的《讓石家莊絲弦在新時代綻放璀璨光彩》這些文獻記述了石家莊絲弦傳統劇目以及現代的創作、演出,使石家莊絲弦在新時代綻放光彩。
經過以上的梳理,發現石家莊絲弦音樂研究三篇碩士文章,一篇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中心點展開論述,一篇是“旦角”演唱以及與民族聲樂的關系,一篇是以傳統音樂學的角度論述絲弦。相關的期刊類文獻,大多都是淺層次的概述石家莊絲弦的發展歷程,或是對絲弦進行保護傳承,在保護方面,文中提到的保護也已經在政府的扶持下進行了實施。音樂形態方面也千篇一律地對唱腔、樂器進行簡介,文中不乏提到林士朝老師的作曲,但是又并未從音樂本身去分析戲曲,也就是改革創新的劇目并未有從戲譜方面對作品進行分析,分析更多的是戲曲的劇情以及演員的刻苦訓練,對角色塑造的成功。甚至還有些期刊對于石家莊絲弦的論述中,產生了認知方面的錯誤。石家莊絲弦作為石家莊獨有的地方戲曲文化,雖然并不能獲得“昆曲”這樣的知名度,但是在石家莊地區,要做到廣為人知,以當下的情況還需繼續努力探究。
參考文獻:
[1]張紅娟,王麗娜.西王莊絲弦唱腔音樂探究[J].中國戲劇,2020,(01):76-77.
[2]王琪.讓石家莊絲弦在新時代綻放璀璨光彩[N].中國藝術報,2019-11-13(004).
[3]賈穎,武春珂.鄉村振興戰略視域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以石家莊絲弦為例[J].文化學刊,2019,(10):58-60.
[4]李文潔.不畏君王怒只愿百姓安——評絲弦戲《大唐魏徵》[J].大舞臺,2019,(05):49-51.
[5]穆蘭,郝東菲.絲弦:“咧”出燕趙泥土的熾烈[J].共產黨員(河北),2019,(14):55-56.
[6]林楊,于非兒,林世朝.從石家莊絲弦的藝術變革看地方戲曲創新的重要性[J].大舞臺,2018,(01):48-52.
作者簡介:
王予瑋,河北石家莊人,哈爾濱音樂學院2019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音樂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