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春蕾
很多人都認為數學是一門學起來很枯燥的學科,一堆的數字、符號、公式和圖形,看不懂,弄不明白。殊不知,就在這些看似枯燥的數字、符號、公式和圖形中也蘊含著意想不到的美。教師充分挖掘數學知識中美的因素,不僅能夠讓學生對數學學習產生興趣,還能讓學生受到美的熏陶。
一、數字的美——簡單的形象化,簡單的美
對于剛入學的一年級學生而言,數字是沒有意義的,這就需要教師幫助學生賦予數字更加形象化的外觀,賦予形象化的事物,讓學生第一眼就用美好的事物記住數字。例如根據數字的形狀,賦予數字具體的形象:小棒1,鴨子2、耳朵3、叉子4……這樣不僅能幫助學生更快地掌握數字,同時也把枯燥的數字學習變得有趣了。
隨著年級的升高,一些特殊的數字也接踵而來,也給我們帶來美的感覺。例如黃金分割比0.618的學習。學生通過觀察普通人和舞蹈演員的腿和身材的比例;觀察課本寬和長的比例;觀察法國埃菲爾鐵塔、上海東方明珠塔,會發現它們在某種程度上都存在著0.618的分界點。就連我們在拍照時只要把要拍攝的主題(人物、景致)放在畫面的0.618處,拍出的照片總能給人最美、最舒服的感覺。還有學生聯想到大人之所以穿上高跟鞋,很大程度上是在增加腿的長度,使之達到與身長的比值為0.618。學生在學習這部分知識時,不僅能感受到數字帶來的神奇之處,同時也能激發起學生利用數學知識改變生活的欲望。
二、符號的美——讓學生對數學關系一目了然
在數學課上,一些符號(+、-、╳、÷、<、>、%、=)給人的感覺就是抽象,沒有生命的。教學中教師不要簡單地介紹這些符號的意義和作用,而是要給學生講解這些符號背后的知識,讓學生認識到這些數學符號有自己要表達的內容:數學符號簡潔、清晰,有利于書寫、辨認、運算,并且表達意思準確,能避免文字敘述所產生的歧義。不僅如此,數學符號抽象程度高,有利于概括數學內容,展示一般規律。
例如一年級學生在剛開始認識加法時,教師可以結合情景介紹加號:1個蘋果,1個蘋果,合起來就是2個蘋果,把2個蘋果連起來就是“+”;再比如教學除法時,先讓學生把8個蘋果,平均分給2個小朋友,分完后,教師結合情景,介紹除號(÷):中間的一橫,表示平均分,上下各一個小點,表示同樣多,這就是平均分了。這樣一來,學生既理解了平均分的含義,又真正理解了除號的含義。
三、公式的美——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化繁為簡的魅力
從一年級開始,學生就要接觸到各種公式,這些公式對于學生來說,是抽象的,難以理解的。教師在教學時,不僅僅要教學生公式的推算過程,更要抓住這一時機,把數學獨有的簡潔美展示給學生:公式的美就在于一大段話的內容,可以用一個簡單的公式表示出來,充分體現出了數學學科的簡潔美。
例如在教學加法交換率這一知識點時,教師給學生出示了幾組算式:
10+34——34+10
234+98——98+234
73+98——98+73
學生通過計算得到:交換兩個加數的位置,和不變。教師適時出示公式:a+b=b+a。學生一下就明白公式的含義了,同時也就感受到數學公式獨特的簡潔美。
四、圖形的美——讓學生在點線面、空間幾何中感受到數學與美的碰撞
在小學低年級講解完平面幾何圖形后,教師組織學生開展實踐活動,讓學生利用自己認識的圖形拼組新圖形。例如用七巧板圖形拼組新的圖案,還可以讓學生在學校、家庭和社會上找一找學過的圖形。學生就會發現,幾何圖形在生活中處處可見:例如江南水鄉的各種漏窗——多由幾何圖形組成,透過漏窗,人與景色似隔非隔,似隱還現,增添無盡的生氣和流動變幻感。
在學習對稱圖形時,教師讓學生欣賞故宮、天安門、天壇等建筑的照片,讓學生感受到我們的建筑采用對稱圖形的特點,更顯得莊重、大氣,這樣學生不僅能感受到對稱圖形的特點,也感受到中國建筑的對稱美。同時還讓學生給街邊的護欄、傳統服裝設計對稱圖案,讓學生用學到的知識創造美。這不僅是我們在利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同樣也是在用數學知識裝扮我們的生活,可以說數學離不開生活,生活也離不開數學。
19世紀大數學家高斯說過“數學是科學中的皇后”。它具有簡潔美(抽象美、符號美、統一美等);和諧美(對稱美、形式美);奇異美(有限美、神秘美等)。它美在一個困難問題的簡單解答,一個復雜問題的簡單答案;美在種種圖案、建筑物、衣服式樣、家具及裝飾等事務的對稱性上;美在人們對和諧、有規律的事物的喜愛以及從事物中發現普遍性與統一性的秩序和規律中。
作為一名小學數學教師,教學中要注重對學生審美情趣的培養。要學會結合教學內容,把數學學科特有的形式以美的形式展示給學生,無疑會使學生頭腦反映靈敏,身心得到發展,促進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
(作者單位:北京市昌平區十三陵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