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緒亭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師的語言修養,在極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的腦力勞動的效率。”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入和教學標準的提高,課堂教學語言越來越被廣大教師所重視,數學教師也逐漸意識到教學語言是教學成敗的決定因素。課堂教學是知識的傳遞過程,更是師生間傳遞信息和情感交流的過程,那么,在小學數學課堂中,該如何有效發揮教師語言的指導性,使得學生更好地參與到學習中呢?
一、增加提問有效性,開啟思維碰撞。
課堂上,教師教學中經常使用的方式是提問,提問是實現師生互動的重要手段,是師生交往、互動和對話的重要外顯形式。在師生問答的過程中,如何更好地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地位、高效地完成課堂教學任務、促進學生對知識的建構和學習的興趣呢?筆者以為,關鍵在于課堂中教師的有效性提問。教師需要對提問的類型、 提問發生的情境、提問的語言、提問對后來的學習或其他相關課堂活動進行反思,以提高提問的有效性。如在教學“3的倍數特征”這部分內容時,因為受到之前所學“2的倍數特征”及“5的倍數特征”遷移,學生很容易直接去觀察倍數的個位特征,從而思考無果令課堂陷入僵局。教師調整思路后,邊提問邊用手勢引導:“觀察12、15、18這三個倍數的個位與十位之和,你有什么發現?”這時學生便會茅塞頓開,將其倍數的各個數位相加后觀察得出3的倍數特征。
由于小學生的成長環境不同,其性格和生活習慣也存在著很大的不同之處。在教學中結合這些實際因素用不同的問題來對學生進行提問,站在學生的角度來設置題目與問題,時刻關注學生,關注其課堂表現,再根據學生的課堂反應對提問環節進行合理調整,逐步引導學生思考,抽絲剝繭,化難為易。例如在教學“三角形的面積”時,教師將準備好的兩塊三角形置于黑板上,然后提問:“能推導出三角形的面積公式嗎?”學生手足無措,根本不知如何回答。教師立即調整提問方式:“想一想兩個問題:①原來三角形的面積和現在拼成的平行四邊形面積有什么關系?②能根據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推導出三角形的面積公式嗎?” 這時,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找到思考的方向,將三角形的底和高與平行四邊形比較,發現等底等高的三角形和平行四邊形面積是2倍的關系,從而得出三角形的面積公式。
在問題的生成中,師生之間互動交流,生生之間盡情討論,思維的火花在此碰撞,學生樂此不疲,這能使他們體驗到成功的快感,這種喜悅會讓學生對數學課產生期待,敢于面對更多挑戰 。
二、提升歸納精確性,穩打知識建構。
在小學數學推理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歸納推理,貫穿于整個小學 階段并有著廣泛應用,是數學發現的一種重要方法。歸納是一種重要的數學思想,也是重要的數學解題思路,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數學能力,還可以提升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由于數學知識具有抽象性的特點,數學教學往往顯得比較枯燥。因此,采用各適當的方法和手段,變抽象為具體、變枯燥為有趣就成為提高數學教學有效性的一項根本任務。精確的歸納是數學教學的重要手段,教師的語言修養,在極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的思維活動的效率。如在教學一年級認識“>”、“<”和“=”時,常常有學生把“>”和“<”混淆,導致作業中錯誤百出,而在提問類似“3和5比較誰大誰”又能清楚說出,針對這一現象,筆者在教學時將教學語言做了歸納和調整。“狐貍有5只,小熊有3只,哪隊小動物多?”板書寫下“5 3”。學生回答:“5比3大,狐貍比小熊多。”教師順勢在5和3之間寫下“>”,并講述:“5比3大,我們可以用數學符號‘>’連接這兩個數,大數在前,大嘴巴朝前,大于號。”并指著板書讓學生重復一遍“大嘴巴朝前大于號”再教學“5>3”的讀法。相比較之前的教學語言“大于號的大嘴巴朝左,尖尖嘴朝右”和“小于號的尖尖嘴朝左,大嘴巴朝右”,這樣單一的表述方法反而讓學生對兩個符號的印象更加深刻,理解起來也輕松不少,從作業反饋來看情況也改善許多。
三、錘煉語言嚴謹值,提升課堂效率。
小學生在課堂上精力集中時間短、感性認識多于理性認識、空間想象力差,更小年紀的學生甚至會出現思維和語言脫節的現象。針對這些特點,除了以上所述提問語言和概括歸納能力外,筆者認為小學數學教師的教學語言還要做到語言形象、節奏適合、理性思維、準確簡約等幾個要求。
數學課有自己的特點,需要有邏輯清晰的條理和準確的表達。所謂的準確,就是在敘述數學相關知識相關問題時不能含混不清,不能模棱兩可,說出的話要富有邏輯。教師語言要恰如其分,準確還要求用語的完整性,盡可能地避免科學性的錯誤。從低年級學生入學時就要培養其表述的完整性。如教師示范:“地上沒有蘿卜了,我們用‘0’來表示。”學生就會學其表述“兔子采了3個蘑菇,可以用‘3’來表示。”教師示范提問:“10和9比較,中間填什么符號?”學生會學其表述來回答:“10和9比較,中間填‘>’,10大于9。”完整和清晰的語言表述非一日之功,但也長在日積月累之效。
教師要善于發現并糾正學生在應用數學術語時的缺漏,使他們養成嚴謹的思維習慣。教師語言還要點到位。精彩的課堂總是伴隨著不斷的追問,不斷的追問是問題不斷深入探討的動力,也是鍛煉學生思維的最好方式。教師要善于多問幾個為什么,以此來幫助學生完善思維過程。比如,在教學三角形三邊關系時,學生為了解釋走中間的路最近時說:“兩點之間直線最短。”很多同學表示贊同,教師提問:“直線?”這時學生反思:“直線長度不可度量,兩點之間線段最短。”適時的點評和追問無疑是一堂課最給力的情節。
除了準確之外,教師語言還要簡約。有許多教師語言啰嗦,不僅缺乏邏輯,而且有許多口頭禪,反復出現。口頭禪越是多的老師,往往越是辭不達意。這也反應了教師內在素質急需加強的現狀。因此,教師不僅要刻意去除自己無意義的言語,還要學會避免說不相關的空話和套話。如果提問過于寬泛,教師引導的過開,往往使學生抓不到問題的重點,反而誤導了學生。要想讓語言簡潔,還要避免語言的重復和啰嗦,重點要靠放慢語速、重讀和合適的停頓來表達,而并非快語速的多次重復。能一句話講清的,對于小學生,最多再講一句,再多了就沒有意義了。
由此可見,數學是一門邏輯性極強的學科,數學教師必須注意錘煉自己的語言,有效而準確的提問,可以讓學生更好地思考,更完整地表達,嚴謹精確的歸納,可以提升學生的知識建構,也有助于學生自我對知識的完善,日積月累,課堂才能真正做到高效。
(作者單位:南京市同仁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