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欣
教育是站在當下的時空,用過去的經驗,在培養未來的人!
什么是智慧?
《新華字典》中這樣寫道:對事物能迅速、靈活、正確地理解和解決的能力。
在教育學的視角來看,智慧是個體生命活力的象征,是個體在知識、經驗等習得的基礎上,在感性、知性、理性、實踐等多層面上生發,在教育過程和人生歷練中形成的應對社會、自然和人生中問題的一種能力系統。它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聰明,也不是心理學概念中的智商,它是生命個體安身立命、直面生活的一種品質、狀態和境界。
也就是說,智慧需要在獲取知識、經驗的過程中經由教育的細心呵護而不斷得到啟發、豐富和發展。
一、認識
(一)什么是教育智慧?
教育智慧是良好教育的一種內在品質,是解決教育問題的一種綜合性的能力,表現為教育的一種自由、和諧、開放和創造的狀態,表現為真正意義上尊重生命、關注個體、尊重教育規律、追求教育本來價值的教育境界,并由此形成的應對能力。
作為教育的一種內在品質,教育智慧滲透、內化在教育目的、教育價值、教育過程、教育環境、教育管理等所有教育活動中,體現了應對和解決教育中問題與情景的綜合能力。
(二)教師專業的要求。
教師是教育的直接實踐者。教師都在按照“我們”是誰而施教(父母常常是按照“我們”不應該是誰而管教孩子的)!所以,教師要從自身出發----以自己為起點,為教師專業成長定位。
1、教師的內心景觀是有三個維度的:
理智的:教師對教與學的方式考慮(技術工作者)
情感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感覺的方式(專業工作者)
精神的:師生心靈的要求與生活連接起來的多種回答方式(精神陶冶者)
2、教師的專業有三種智慧,體現了三個層次的學習狀態
(1)認知智慧,專業的技術性。
(2)道德智慧,專業的道德性。源于尊重、感恩、信任;源于對生命的關愛;源于積極的心態;源于自身的改變。
(3)實踐智慧,專業的實踐性。
(三)當前教育的異化:知識遮蔽智慧、體力替代專業
審視當前的教育,教育的異化現象比比皆是:知識和經驗本來是形成智慧的手段,卻被異化為教育的目的;教育應該是充滿智慧的專業活動,但現實中的教育更多被當成“體力活”,拼時間、拼體力,而不是研究教育的專業性、提升教育的智慧含量。知識本身遮蔽智慧,讓老師和學生迷失在知識本身,忘記了知識的價值在于運用。
二、主張
讓教育充滿智慧、讓教育回歸智慧。
(一)以專業與智慧破解當前教育困局
教育是一門專業,需要專業智慧。傳統的教育只關注知識的傳遞,學生是盛裝知識的容器。所以,教師不需要太多的教育學知識和策略,教育也不成其為專業。如今,知識更新的速度越來越快,知識倍增的周期越來越短。顯然,以傳授知識為主的傳統教育不能適應當代教育的發展,取而代之的如何培養學生的學習態度、教會學生如何學習,以及如何做人。教育真正走向了專業,教師真正成為一名教育專業工作者。
作為一名中學的合格教師,除了學科專業知識和能力外,更多的是必須具有教育專業知識和能力。要將學科知識和教育學理論知識并重考慮,要研究學生。突出教書育人的實踐能力,是對教育是一門專業作了很好的詮釋!
要走出“知識遮蔽智慧、體力替代專業”的教育困局,更需要重視發揮教育智慧和教育專業的作用。尊重教育規律,嚴格教學規范,不隨意侵占學生的自主學習時間和休息時間。運用教育專業,探索高效課堂,嚴禁“題海”戰術應對考試。提升教師素養,豐富教育智慧,用智慧破解教育教學過程中的難題。當然,要徹底改變現狀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我們朝著既定目標持續努力才行。
(二)造就智慧型教師,提供高質量的教育
人們常說:校長是學校教育的靈魂。而讓這“靈魂”落地得靠老師,教師是學校辦學思想的主要實踐者。有三類教師,第一類稱為“游離者”,無論誰做校長、無論在那所學校,他們都按照自己的經驗從事教育工作。第二類稱為“服從者”,服從校長(學校)的要求,完成既定任務。第三類稱為“追隨者”,能根據校長(學校)的要求,主動地、富有創造性地開展工作。我認為:這第三類的教師,往往是富有教育智慧的教師。
但目前的教師隊伍“生存型”教師的比例很大,有部分已是明顯的對職業的厭惡和疏遠,有較嚴重的倦怠。還體現在教師普遍缺乏有效地教育教學策略。教育學和心理學的理論停留在書本上,在繁重的教學壓力下,科學、耐心、長效的教育策略被簡單、傳統、速效的辦法所取代。書本代替了實踐,教師講述代替了學生創新。
基于以上思考,我認為智慧型教師團隊建設的標準應該為:勤、學、問、志、信、愛。勤:勤于實踐;學:善于學習;問:善于思考;志:志向高遠;信:堅定信仰;愛:陽光、博愛。以教師對“勤、學、問、志、信、愛”的追求,托起全體學生“擁有激情和夢想”的精彩。
(三)個體智慧與群體智慧
教師的智慧來自哪里?教師的智慧不是與生俱來的。瀏覽國內外富有智慧的教師,我們發現,就教師個體來說,教師的智慧來自好學敬業、天賦底蘊、勇氣膽識、實踐創新……各人的背景不同,基礎不一,智慧的形成往往帶有個性化的色彩。就教師的群體來看,如果具備一定的環境和條件,就會形成教師的群體智慧。我認為,在學校中既要鼓勵教師展示個性化的智慧,又要重視教師團隊中的群體智慧培育和成長。
群體智慧是一種相互作用而共享的智慧。俗話說,三個臭皮匠能抵諸葛亮,可見群體智慧的力量是強大的。一個合作型的智慧型教師團隊的效率遠遠大于各個教師的簡單相加,在良好的團隊中,蘊藏在每個成員身上的精妙創意會得到較充分的發揮和利用,團隊的智慧有助于個體更加努力地去理解問題。教師群體智慧的積聚將加快學校智慧型教師培養的步伐,只有一批又一批智慧教師的涌現,才能有效而全面地推進素質教育的實踐。
三、實踐
基于以上思考,我在教育教學實踐和觀察中體會到智慧教育體現在“三抓”:抓課程體系——激發學生興趣;抓課堂教學——利于學生自主選擇;抓綜合素養——提高學生創新能力。
1.為了涵養學生正確的“三觀”和閱讀的習慣,我校開展了“《讀者》品讀”課程。因為《讀者》正像她的刊標小蜜蜂一樣,不斷的將最精彩內容奉獻給讀者,能夠弘揚人類優秀文化,啟迪學生的思想、開闊學生的眼界。由文學素養深厚的高級教師擔任課程教學工作。這門課程走進課堂以后,迅速贏得了學生的喜愛。
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學生由淺層次的樂于閱讀文章,過渡到深層次的樂于賞析美文,進而追求更高層次的樂于分享閱讀感受。這種變化在各個層次的學生身上都有體現,“《讀者》品讀”課不但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而且對學生“踏實做人、認真做事”方面都起到了引領作用。例如我在聽《無聲的尊重》這堂課時,7年1班學生特意編排了一個課本劇,對文章內容進行了情景再現。學生在參與和觀看表演的過程中,內心受到了觸動,對如何設身處地地幫助他人有了更深層的體會。教師又引領學生閱讀、分析、討論每一個乘客的言行及心理,學生暢所欲言,對這篇文章有了多角度的解讀:有的孩子們從候車室的井然有序,提醒我們要遵守公共秩序;有的孩子給殘疾人讓座的角度說,呼吁社會關愛他人;有的孩子從對父母的態度的角度說,倡導我們要懷有感恩之心;還有的孩子是從人與人關系的角度說,祝愿我們這個社會充滿溫暖……
2、建構信息化課堂,支撐學生自主學習,潤養學生的智慧。
在課堂教學改革方面,我認為應該對滿足不同層次學生學習需求進行研究,但在實踐探索過程中發現:整齊劃一的導學案不能給學生提供可以選擇的學習資源;齊頭并進的統一授課無法讓教師關注到每一位學生。隨著國家大力推動信息化在教育教學中的廣泛應用,我們采取了“導學---助學”教學法的實踐經驗。
(1)、精創微課導學--導學
現在,我校教師都能利用app和各類軟件錄制高質量的微課,供學生參考學習。
各類微課除有通過集體備課統一設計的之外,每位教師還根據自己所教學生的實際情況,尤其是針對班級優生和潛能發展生的學情,設計自己獨立的微課。之后將這些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微課提前發布到微信群或校園公眾號,有利于不同層次的學生根據自己的能力和學習的程度自由選擇學習內容與進程,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和主動性。學生在學習中還可以通過回帖反饋提出困惑、疑難和建議,老師可以及時掌握學情。
案例:化學在講區分硬水和軟水的時候,常常用到肥皂水,但學生對肥皂水根本沒有概念,就更難理解實驗原理。生物學科中,講到細胞的生活需要糖類、脂肪、蛋白質等營養物質,學生基本上“只認其字,不明其意”。經過兩個學科的老師的共同研討,錄制了學情微課,如《肥皂水的奧妙》、《舌尖上的營養》等來幫助學生了解更多的生活常識,提高了興趣,拓寬了學生知識面,增強了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能力。教學信息化給學科融合帶來了更多的可能性。
(2)、活化分組助學----助學
教師根據學生的不同需要,每班劃分學習小組。教學中,教師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室,針對每個層次學生不同的錯誤,有針對性地下發講解與訓練習題,解決個性問題;對于全體學生存在的共性問題,利用交互多媒體展示,直接講解,同時對問題進行變式訓練和拓展,培養學生知識遷移能力。
案例:物理和化學,實驗是關鍵、是精髓。八年級是物理、化學的零起點。學生不懂實驗,也不會做實驗。實驗微課起到了很好的作用。還有很多演示和實驗,在課堂中也只能進行一次或兩次,學生體驗不深,而且一段時間后,學生也會產生遺忘,有了實驗微課,學生就可以什么時候想看就什么時候看,實現了課堂的再現,達到溫故知新的目的。嘗試將二維碼技術與微課相結合即通過掃描二維碼瀏覽微課。學生和家長反饋非常好!
總之,不變的追求是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主體地位的尊重!當一名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那么智慧就是自然地生長。
教育是一種影響,一種積極的影響,一種對人類認識和改造客觀世界及自身的積極的影響。教育的最終目的是達到教是為了不教!即教會其自我反思、自我管理的生存和發展的能力。
智慧是人類教育的最高目標和永恒追求,智慧型教師是教育的主要承載者和體現者,我們要始終牢記教育的本質屬性,不忘初心!
(作者單位:哈爾濱市第四十一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