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珍
摘? 要:本文通過分析大學生幸福指數和心理免疫養成之間的相關性來尋求改善大學生心理狀況的新方案,為我國高校課程思政建設提供一定的新思路。大學生心理免疫的養成教育是破解高校大學生幸福指數不高的重要舉措,是未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努力的方向,對提升大學生的整體素質,充分實現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養質量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實踐價值。
關鍵詞:大學生;幸福指數;心理免疫
中圖分類號:G455?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1)13-0104-03
根據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精神,高校須發揮好每門課程的育人作用,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因此關注大學生的思想和心理動態,對大學生心理進行積極的、方向性的本質引導,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的重要途徑之一。
長期以來,人們習慣從生物學角度出發,把健康定義為沒有生理疾病,單純關注身體健康,熱衷于身體免疫力的提高。根據1989年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的定義:“健康包括軀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良好和道德健康”,心理免疫日益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為人們提高健康水平指出了新的努力方向。
幸福感是人們對自己生活質量的整體性和肯定性的評價,是個體在生活滿意度基礎上產生的一種積極心理體驗,幸福指數則是衡量幸福感具體程度,即衡量人們對自身生存和發展狀況的體驗及感受的主觀指標數值。大學生處于人生發展的重要階段,大學生的幸福指數偏低容易導致他們出現厭學、人際關系緊張等負面問題。本文旨在研究和分析幸福指數與心理免疫養成之間內在的依存關系,探索通過心理免疫的養成教育來提升大學生幸福指數的策略,達到增強大學生應對心理困擾的能力和提升整體素質的目的。
一、幸福指數和積極心理免疫機制生成的相關性
精神分析學家弗洛伊德認為,自我防御機制是指個體用于保護自己避開日常生活中體驗到的種種沖突的心理策略。當人的心理活動因為某種原因不在正常狀態時,個體的自我防御機制將會開始發揮作用。雖然自我防御有利于個體在遇到挫折或者困難時維持情緒穩定、維系心理平衡,對打擊、創傷和壓力等威脅或沖突起緩沖以及轉移的作用,但對造成挫折與困難的問題本身卻無法得到實質性解決。
相對于弗洛伊德從消極的角度對心理防御機制進行分析,現代心理學更注重心理防御的積極面,注重引導人們往有建設性的生活和學習方向努力,增加人們的幸福感,而不是僅僅用于幫助有心理問題的患者。既然自我防御機制并不能真正解決現實問題,因此最好的解決途徑就是對大學生從正面進行健康正確的引導,生成積極的心理免疫機制,通過增強心理免疫力來引導大學生形成更積極的行為,擁有健康的生活方式、更良好的情緒管理與調節能力。積極的心理免疫機制具有協調和維持心理穩定、平衡的功能,心理免疫力越強越能對問題采取積極回應(而非采用消極逃避的方式),更能駕馭各種需求之間的矛盾,因此心理免疫高的個體更容易在各種沖突之間達到平衡,從而產生強大的幸福感受力。
心理免疫是人類心理固有的積極自我保護系統,每個個體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應對方式都不同,同一個個體的心理免疫力也是不斷變化的,既會隨著個體對自己的突破不斷增強,同時也會受內外因的影響而不斷減弱。大學生心理免疫力的強弱主要從以下兩點來衡量:一是有良好的適應能力,面對挫折能很快地調整自己,不斷提高心理耐受力 [1];二是樂觀的生活和學習態度,與他人能友好相處,對學習懷有濃厚的興趣,經常保持陽光開朗的心態。大學生心理沖突存在時間和反應的程度會因個體心理免疫力的高低而有長有短,有強有弱。有些心理免疫力較低的大學生,如果得不到外界的支持和關注,很容易產生心理失衡,造成幸福指數不高。
二、運用心理免疫的養成教育提升大學生幸福指數的現實意義
(一)增強心理免疫力是提升大學生幸福指數的核心渠道
心理免疫力具有兩大功能,一是預防性,減緩心理危機。二是促進性,促進身心健康。大學生心理免疫力越高,越有利于智力、情感、意志、個性等方面正常健康的發展,從而提高對學習和生活環境的適應性,使他們的心理傾向及行為與社會對大學生的要求之間協調一致,增進他們的愉悅感,提升幸福指數。
高等院校針對大學生心理問題,大都以修復或解決已存在問題的途徑來進行,但從長遠來看,關注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重點應從以往解決問題轉向積極有效地預防心理障礙或心理問題的產生上。因為積極養成心理免疫是破解高校大學生幸福指數不高的重要舉措,對提高高校人才培養質量,提升大學生的整體素質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實踐價值,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免疫的養成教育勢在必行。
(二)心理免疫的養成教育是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的重要途徑之一
由于心理免疫和生理免疫同樣都存在著個體差異性,個體的經歷、經驗、受教育程度、感受性、心理承受能力的差異會造成免疫力的差異,即使同樣的遭遇,心理免疫力不同的個體表現出來的負面情緒的范圍和深度也會不同,產生的幸福感也不同 [2]。但由于個體無法改變外界環境的影響,加上未來的不可預計性,所以個體提高心理免疫力的關鍵是改變自身,通過一系列自我調適、自我重建的途徑來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
大學生心理免疫的養成教育是用科學的方法對大學生身心施加有意義的積極影響,促進他們的認知、能力等朝著符合社會規范的健康方向發展的過程 [3]。實施大學生心理免疫養成教育是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的重要途徑之一,能為大學生指明學習和生活的方向,預防大學生的心理問題,幫助他們認識自己、適應環境。
三、運用心理免疫的養成教育提升大學生幸福指數的策略
(一)優化校園環境,充分發揮育人作用
1. 施加積極影響,促進身心共同發展。首先,加強校園文化活動建設,營造積極向上的校園氛圍,舉辦專門的心理健康主題活動,宣傳普及心理健康的相關知識,如心理講座、征文比賽、板報、知識競賽等。其次,心理健康與身體健康息息相關,因此學校須遵循身體與心理發展相結合的原則,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同步發展。
2. 建立心理檔案,重視校園心理危機預警。首先,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普查,建立個人心理健康檔案,以便更有效和針對性地進行心理免疫力養成教育。其次,針對有心理問題或障礙的學生,建立系統的心理危機干預檔案并對其重點關注。最后,為能讓大學生更便捷地尋求到專業的幫助與支持,高校通過開設心理健康公眾號等途徑,降低大學生心理危機事件發生的風險。
3. 充實教師隊伍,全方位滲透心理健康教育。首先,高校要制定心理健康教育計劃,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健康心理,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向大學生傳授心理健康知識,各學科教師也應在學科課堂教學中進行心理免疫的養成教育;其次,針對目前很多高校存在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詢人員不足的現狀,對現有的班主任和輔導員進行心理健康教育、輔導、咨詢方面的在職培訓,以充實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師隊伍。
(二)正確認識和接納自己,提升心理自愈能力
1. 正確認識和接納自我。幸福感源自個體的主觀認知,大學生自我意識的偏差容易導致行為的偏差,從而產生負面情緒,因此大學生幸福指數的提高首先要有正確的自我認知。自我否定、自我排斥的個體很容易放棄,導致很難產生成就感,進而難于產生幸福感;其次,大學生要學會接納自己,只有接納自己的個體才能合理定位幸福點,對自我進行客觀的反思和審視。
2. 積極提升心理自愈能力。個體的生理和心理都具有一定的自愈能力,大學生要學會充分利用個體心理自愈能力來提高心理承受性。對于程度較輕的心理問題,大學生可通過學習一定的心理知識,了解自身的認知和行為模式以及不良情緒背后的原因,經過一定的自我調節并尋求改變,提升自我接納的程度,從而達到自我修復的效果 [4]。
(三)多渠道合力,學校、家庭和社會力量協調一致
1. 積極的家庭關懷。大學生出現心理問題與學校、家庭環境、和社會環境等都有著密切的關系。大學生心理免疫的養成教育不應僅僅局限于學校,家庭也需要承擔教育責任,大學生幸福指數不高有很大部分原因是由家庭導致 [5]。
2. 良好的社會支持。社會支持能在大學生因心理問題的出現導致幸福指數下降的過程中起到一定緩沖作用,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大學生心理障礙的不良影響。因此須加強輿論引導和科普宣傳,更多地設置心理危機干預室、心理咨詢公益機構等,為包括大學生在內的遭受挫折的更多社會成員提供尋求幫助的途徑。
四、結論
綜上所述,大學生幸福指數與心理免疫養成呈相互依存關系,重視大學生心理免疫的養成教育對提升大學生幸福指數、解決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實際存在的問題、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王平,楊耀東. 心理免疫系統與心理健康[J]. 徐州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02):133-137.
[2] 張馳,曹慧,黃紫薇,等. 大學生心理靈活性與負性情緒和幸福感的關系[J]. 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19(11):868 - 874.
[3] 高振平,王敏,沈中禹. 傳媒語境下青少年心理免疫力養成研究[J]. 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2(01):93-95.
[4] 史光遠,崔麗霞,雷靂,等. 大學生的壓力、情緒與心理彈性[J]. 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13(09):703-708.
[5] 李艷,何畏,張賢,等. 大學生心理資本與父母教養方式應對方式幸福感指數的相關性[J]. 中國學校衛生,2014(01):128 -131.
(責任編輯:胡甜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