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宏

摘? 要:“思政+工藝”“傳承+活化”大學生專創融合教育實踐平臺的建設著力于踐行文化自信、傳承和創新傳統文化,推動嶺南文化的創新性發展和創造性轉化。專創融合教育實踐平臺圍繞“模塊化、閉環式”的建設思路,引入以“思想引領”“創新創業實踐”“專創教學科研”與“學生指導與服務”四大模塊為建設對象,形成環環相扣、互相支持、互相滲透的閉環式教育平臺。專創融合教育實踐平臺旨在支持學生主動承擔傳統文化傳播責任,引導青年學子勇擔社會重任、做傳統文化的傳播者和踐行者,用設計智慧、藝術方案活化傳統文化,以提升專創融合教育實踐成效。
關鍵詞:藝術院校;專創融合;教育實踐
文化是一個民族發展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重要基石。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作為新時代文化自信的根源,是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不斷創新與發展的重要動力,習近平同志在教育文化衛生體育領域專家代表座談會上的講話中強調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離不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1]藝術作為文化的重要表達載體,是推動中華優秀文化傳承與創新重要形式,藝術類院校作為培育藝術工作者的重要場所,其自身應主動承擔起傳承、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使命。“思政+工藝”“傳承+活化”的專創融合教育實踐平臺以“傳承活化嶺南工藝、關注當代生活需求、開拓中外工藝文化交流、培養格調高雅、技能專精的創新應用型人才”為培養理念,著力于踐行文化自信、傳承和創新傳統文化,推動嶺南文化的創新性發展和創造性轉化。
一、專創融合教育實踐平臺的育人功能
專創融合教育實踐平臺以創新創業指導為核心,以思想引領、創新創業實踐、專創教學科研、學生指導與服務為四大建設模塊,旨在支持學生主動承擔傳統文化傳播責任,引導青年學子勇擔社會重任、做傳統文化的傳播者和踐行者,用設計智慧、藝術方案活化傳統文化,實現專創融合教育的實踐育人。
專創融合教育實踐平臺的設計蘊含著實踐育人的教育理念。平臺圍繞“模塊化、閉環式”教育實踐的建設思路,引入思想引領、創新創業實踐、專創教學科研、學生指導與服務四大模塊,形成環環相扣,互相支持互相滲透的閉環式教育平臺,凸顯“思政+工藝”“傳承+活化”的實踐育人目標。
思想引領,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融入專創融合教育實踐平臺。思想引領是藝術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亦是其出發點。藝術院校要結合學校實際,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同志給中央美術學院老教授回信精神,高度重視思想和價值觀的培育,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立德樹人,堅定文化自信、增強文化自覺,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專創融合教育實踐平臺的各方面、各環節,實現思想引領工作活動形式多樣,學生教育全覆蓋。項目通過實地調研、創業實踐、競賽孵化、課外活動等多種途徑,三年來組織超過100多場專題活動,對學生開展思想引領,將思政教育融入專業教育,做好對師生的價值引領。同時,可以通過常態性舉辦師生午餐會,邀請對口聯系校領導、行政部門負責人進課堂、參與活動,深入地了解學生的創業動態、解答其存在的困惑,有效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將思想引領工作融入到專創融合的活動之中,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效果。
發揮專創融合的創新創業特色,用創新創業生動實踐匯聚傳統文化復興之力。創新創業項目積極引導青年學子勇擔文化傳播重任,深入基層開展創新創業調研和實踐活動。以“非遺使者計劃”為主題,基于廣東地區非遺文化傳承式微的現狀,鼓勵廣大青年學子運用工藝美術專業知識承擔起非遺工藝和非遺文化傳承創新的責任,用創新創業實踐助推農村非遺文化傳承和經濟發展,讓廣大青年學子在親身實踐中了解國情、了解文化、通過專創融合的創新創業實踐搭建藝術+思政的思政教育大平臺。針對現實環境的痛點,項目提出用創新創業實踐的方式,做專業和創業融合的踐行者,用非遺工藝介入藝術教育的方式,做非遺文化的傳承使者,利用現代教育信息化技術手段,構筑以混合式教育模式為基礎的“雙城”“雙師”升級版的非遺課程教育輸出模式。項目通過非遺工藝介入大眾普及性教育課程的設計,一方面線上邀請鄉村非遺工藝傳承人課程示范,另一方面線下組織工藝美術專業師生創業團隊進行線下面授指導實操,形成完整的課程設計鏈條。同時,項目通過組織非遺鄉村游學營的補充方式,進行雙師課程研發和推廣。項目主要針對廣州、深圳等一線城市中小學及美術培訓機構的非遺課程開發需求,項目所獲盈利反哺鄉村非遺產業振興,直接帶動當地手工藝人就業并獲得經濟利益,以促進貧困地區的經濟文化發展。基于該項目的學生創業團隊入駐學校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現已孵化出琺瑯彩、廣彩、剪紙等5個嶺南文化傳統工藝門類的大眾普及課程產品,舉辦了20多期傳統文化公益教育課堂,惠及群眾1000多人次,項目成果取得良好成效。
引導青年學子踐行文化自信、勇擔文化傳播重任,深入開展文化傳播公益活動。平臺以專業特色擔當傳承活化嶺南傳統文化的責任,鼓勵學生踐行文化自信,深入開展文化傳播公益活動。每年舉辦非遺進校園、進社區主題團日活動等,深入社區進行傳統文化的公益傳播活動,受到社區的高度肯定,并形成了長期定點建設項目。“傳統工藝與學院工藝跨界研討會”的順利舉辦,為學生創業團隊與廣州市民協、廣州市工藝美術協會、廣東省嶺南民間工藝研究院深入互動提供良好條件。學生與嘉賓現場互動,促進了學院工藝與傳統工藝的融合,為校企合作、聯合培養人才創造了條件,獲南方日報等多家媒體的報道和高度評價;此外,學院借助該平臺積極組織全院學生開展“我為抗疫加油——非遺文化調研比賽”活動,對家鄉的傳統文化進行更加深入的調研,結合專業的體驗,以公益項目策劃為主題,進行一系列傳統文化網絡調研實踐活動,以各種鮮活的傳播方式來推廣家鄉的傳統文化,形成一系列優秀的家鄉非遺文化調研的視頻和平面類原創公益作品成果,展現了藝術學子在疫情當中關注社會、關注人民,在實踐中擔當文化傳承使命,增長才干本領的精神風貌,為傳統文化的能量如何快捷有效地進行公益傳播作出了有益探索。
發揮專業特色,關注社會民生,積極以專創融合的教育實踐平臺成果服務嶺南文化的創新性發展和創造性轉化。平臺注重發揮專業特色,服務社會文化發展需要,以專創融合的教育實踐平臺成果服務嶺南文化的創新性發展和創造性轉化,在教學、科研、國際交流、學生工作、黨團建設等各環節的工作中滲入專創融合元素,凝聚工藝美術學院的成果和精神。以本科畢設作品《永慶坊AR公共藝術實驗》為代表的專創融合成果作品為活化嶺南傳統工藝、傳播廣州城市新文化名片作出了有益嘗試。OPPO手機后臺點擊數據顯示,該作品單日點擊量達到80萬以上,點贊次數超40萬,廣東衛視、廣東新聞、廣東新聞廣播電臺、學習強國、南方日報、廣州日報、羊城晚報、新快報等權威媒體20余次報道工藝美術專創融合理念對文化傳承和創新發展的推動。同時,工藝美術學院繼續拓展專創融合教育實踐平臺的成果轉化功能,將畢業展優秀作品以衍生品的方式如視頻動畫、微信表情包、日用品設計中進行開發,成果轉化運用于廣州市委宣傳部主辦的廣州文商旅融合示范區“嶺南之窗”項目開幕式動畫創作設計、廣州塔“非遺主題站”地鐵燈箱展示、廣州塔“潮墟”非遺創意營市民公益互動活動、“守正出新——廣東省工藝美術精品展暨廣州美術學院工藝美術學院畢業作品精選展”等具有影響力和顯示度的項目中,獲廣州市宣傳部和各上級部門的贊譽,是工藝美術學院高度凝練“思政+工藝”“傳承+活化”專創融合教育實踐平臺特色品牌,踐行文化自信,致力于提升嶺南文化輻射力影響力的集中體現。
二、專創融合教育實踐平臺育人經驗
大學生專創融合教育實踐搭建了思政教育大平臺。專創融合教育實踐平臺育人聚焦藝術設計專業主動服務國家和地方經濟社會需求的服務定位,用藝術服務于社會,鼓勵藝術院校青年學生用文化創新創意的專業視角,以傳統文化傳承和工藝美術專業的創新融合能力,搭建了有利于大學生思政教育實踐、社會鄉村振興、城市文化發展、市民文化公益傳播的專創融合教育和實踐平臺。平臺通過支持藝術院校青年學生親身參與基層調研,用專業知識和創新創業成果服務社會發展和人民需求,推動了專業課程教育和創新創業教育相結合、專業課程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打造了具有溫度和情懷的“思政+工藝”“傳承+活化”的思政教育大平臺,引導青年傳承紅色基因、接受思想洗禮、踐行文化自信,每年帶動一批有志于非遺工藝教育和文化傳播的藝術學子持續投入實踐,形成青年責任擔當、服務社會的思想政治教育宣傳和實踐陣地。
大學生專創融合教育實踐平臺是發揮傳統文化教育和傳播作用的新途徑。非遺文化傳播和非遺工藝傳承是一個國家文化自信力的重要體現,非遺工藝具有記憶和教化的功能。記憶體現在其歷史文化價值,體現在其傳承過程的演變和革新。而教化作用則體現在其教育審美價值的高揚上。非遺文化的教育傳承“不僅是一種被長期忽視的民族民間文化資源進入主流教育的過程,一種民族古老生命記憶的延續,同時,也是一個對民族生存精神和生存智慧及活態文化存在的認知過程,是一個更具人性發現和理性精神的民族文化整合過程。”[2]平臺通過傳統工藝的傳承與創新,有助于引導大眾美育的建構,通過系統的傳統工藝教育體系和大眾化普適性的傳播方式,培養社會大眾特別是中小學生對國家文化自信的認同感、對傳統文化的自豪感,弘揚愛國主義傳統、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綜合素養,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精神,有效發揮非遺工藝的教育和傳播作用。
大學生專創融合教育實踐平臺是“互聯網+新時代”下文化傳播模式的新嘗試。嶺南文化中的非遺工藝對廣州地域的影響很大,陶瓷、剪紙、木雕、廣彩、廣繡等嶺南地區的非遺文化項目,廣州地區的群眾其興趣與接受度更高,情感依附度更濃,對本地文化的認同感更強,更容易有希望親身體驗的需求。大學生專創融合教育實踐平臺作為傳統文化傳播模式的新嘗試,借助教育信息化、“互聯網+”的媒體傳播新手段,運用專業教學成果和新媒體技術,以公益微課、媒體宣傳、實地調研、活動參與等多元方式,探索傳統文化傳播模式的新方法和新手段,更有利于非遺文化的傳承和創新,也體現了數字交互展示平臺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提供的更加強大的技術支持。
三、專創融合教育實踐平臺的有效建構
第一,發揮優勢基礎。一方面,利用工藝美術學院優良的歷史傳承和雄厚的學科建設基礎,為專創融合教育實踐平臺的建設提供良好的條件保障。一是學院領導班子政治意識強,組織實效性強,重視平臺建設;二是擁有雄厚的師資和指導隊伍,指導隊伍創新意識強,能保障專創融合教育實踐平臺的順利開展;三是擁有堅實的研究基礎,團隊在堅持文化自信與文藝創新上不斷取得新的專創融合成果,為專創融合教育實踐平臺的進一步發展提供有力的支撐。另一方面,制定配套政策,加強資源投入。建立專創融合教育實踐平臺建設工作領導小組,配套專創融合教育實踐平臺建設方案和激勵措施,落實工作考核評價辦法,對成果轉化的創意研發工作室、主題活動、研究課題等給予支持和建設,加強專創融合教育實踐平臺活動場所硬件投入和軟件建設。
第二,構建“模塊化、閉環式”的專創融合教育與實踐平臺運行機制。思想引領模塊建立長效思政教育機制,高度重視思想和價值觀的培育,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立德樹人,堅定文化自信、增強文化自覺,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美育的各方面、各環節;創新創業實踐模塊拓展創新創業實訓基地和孵化研發基地,為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和實踐提供條件保證;專創融合教學科研模塊針對工藝美術學院專業的發展問題深度調研和研討,進行教學改革和科研提升計劃,積極開展學術交流活動,加強學院工藝與行業工藝的交流,夯實了“傳承+活化”的思政教育使命,為跨專業、跨領域的工藝美術創新人才的培養提供了良好的學術氛圍;學生指導與服務模塊優化指導與服務體系和內容,建設科學化和個性化相結合的指導服務體系。
第三,拓展“思政+工藝”“傳承+活化”的專創融合教育與實踐平臺。出臺相關鼓勵政策,支持學生主動承擔傳統文化傳播方面的責任,用廣美智慧、廣美方案活化傳統文化,通過拓展公益活動平臺,將專業所長和傳統文化傳播的使命相結合,在創新創業實踐與指導、非遺文化公益活動方面做出特色,拓展“思政+工藝”“傳承+活化”的專創融合教育與實踐平臺
最后,凝練專創融合的文化傳播品牌,打造非遺傳統文化的潮點和溫度。通過新聞報道、微信公眾號等媒體平臺,及時宣傳報道黨建工作的典型做法、特色品牌活動和工作成效,輻射帶動廣東高校和粵港澳大灣區的傳統文化建設和傳播。專創融合教育實踐平臺的文化品牌離不開廣泛宣傳和特色凝練特色。在實際的開展過程中,應指導學生結合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立項,建立專門的推廣公眾號“探遺”,通過探求地域文化特色、非遺達人、非遺潮點、優秀畢業生推廣、大師訪談等多維度的宣傳推廣,打造非遺傳統文化的潮點和溫度,突出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的融合度。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教育文化衛生體育領域專家代表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20-09-23(002).
[2]申茂平.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教育傳承及其實現途徑[J].教育文化論壇,2009,1(01):49-53+77.
責任編輯? 楊慧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