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心馨 武文穎
摘要:本文以國內某知名新媒體為研究案例,具體對成果夸大報道、熱點過度報道、議程設置失焦和傳媒倫理缺失這四種基因編輯報道失范問題進行闡述,并從議題性質和媒體屬性兩個角度分析失范問題的成因,以提升科技記者素質為解決對策的切入點,論述如何提升記者的科學素養與道德修養,旨在為媒體從業人員提供一定的借鑒,并從科技傳播角度助力基因編輯技術的推廣與發展。
關鍵詞:基因編輯報道;媒體失范;記者
中圖分類號:G2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1)04-0097-02
一、研究引言
近年來,基因編輯技術為生命科學領域帶來了革命性的變化,被學術界視作治愈人類基因遺傳疾病的曙光。韓春雨撤稿事件和基因編輯嬰兒事件將基因編輯技術帶入大眾視野,也讓該技術被貼上了“研究造假”“罔顧倫理”的標簽。
作為專家與大眾之間的溝通橋梁,媒體報道對基因編輯技術的發展與推廣具有重要意義。某知名新媒體在國內頗具代表性,是傳統媒體成功轉型的先驅,并且對基因編輯議題非常關注,專門委任多名科技記者追蹤基因編輯技術。因此,本文選擇以該新媒體為研究案例,對基因編輯報道的媒體失范問題展開分析。
二、媒體失范問題的具體表現
美國社會學家默頓認為,“失范是社會規范缺乏、含混或變化多端的情況下,文化結構和社會結構在個體身上顯現的一種緊張狀態”[1]。而媒體報道失范簡單來說,就是媒體內部的價值規范尚未成熟,導致道德調解機制弱化乃至失靈而引發的無序傳播狀態。就筆者觀察,該新媒體基因編輯報道中的媒體失范主要有四種表現。
(一)成果夸大報道
該新媒體在進行基因編輯報道時,經常在標題中使用“世界首例”“重大突破”“國際領先”等詞,以制造轟動效應。中國著名生物化學家鄒承魯院士曾批評這一現象:“在科學期刊上發表的研究論文都必定有所創新,在一定程度上都可以稱作是‘國際首次’,對這些問題大做文章,只能是貽笑大方。”[2]同時,許多尚在實驗預想中或者有條件限制的基因編輯技術效益,報道標題用已確定的語氣傳達,給那些期待基因編輯技術應用于臨床治療的讀者造成了心理落差。
除了報道語言上的謹慎性,媒體也時常忽略科技成果不僅要得到權威期刊的認可,也要得到科學共同體的證實。比如在韓春雨撤稿事件中,雖然研究論文已在國際頂級期刊上發表,但媒體在沒有同行證實其具有可重復性的情況下,把韓春雨的NgAgo技術稱為“諾獎級的發現”,事件反轉后,媒體信譽也受到損害。
(二)熱點過度報道
過度報道是指某一社會現象或公共事件在一定時間內被媒體大規模、高頻率地報道所導致的信息冗余。以基因編輯嬰兒事件為例,該新媒體在事件爆發之初、調查尚無重大進展時,就變相通過大面積的重復報道逼問政府相關部門的處理結果。雖然媒體身負輿論監督的職責,但也應該清楚司法審判需要嚴謹的查證,媒體不應干擾正常的司法程序。
這種過度報道一方面可能誤導受眾、引發惶恐,造成有關部門風險管控不力的假象,卻沒有提供應對風險的措施,導致社會大眾對政府機構失去信賴,也對基因編輯技術抱有恐懼情緒;另一方面會造成媒體資源的浪費,影響媒體服務社會的功能,有限的媒體資源與受眾注意力被反復消耗在內容重復的事件性報道上,而非有意義的技術科普與政策解讀。
(三)議程設置失焦
所謂議程失焦就是“在報道中忽略事件的本質屬性,而刻意關注事件其他方面的屬性,最終偏離事件中心議題的現象”[3]。以韓春雨撤稿事件為例,該新媒體的記者在調查結果公布前,韓春雨明確表示拒絕采訪后,多次在河北科技大學內圍堵拍攝韓春雨,甚至暗訪記錄了實驗室搬遷的全過程,向人們暗示韓春雨是因為論文造假才拒絕采訪和被迫搬出實驗室的。
該報道明顯存在媒體的主觀傾向,圍繞與事件無關的其他細節侃侃而談,使得公眾的注意力從本應對科研制度的思考轉移到了對個體科研工作者的責問,違背了馬克思認為的報刊所應具備的“一般的公正”的屬性。同時,也破壞了基因編輯技術的輿論環境,激發了社會大眾對該技術相關研究人員的負面情緒。
(四)傳媒倫理缺失
傳媒倫理是關于大眾媒體的道德原則,是大眾媒體傳播行為的規范系統和道德秩序,簡單來說就是新聞從業人員的行事準則。
基因編輯報道中的傳媒倫理問題主要表現為媒體侵權行為,也就是“后區前置”現象[4]。“前區”是每個社會角色暴露于人前的表演場所,“后區”則是隱藏于人后的準備場所。在正常情況下,“后區”越隱秘、范圍越大,該角色在“前區”越有可能獲得成功,但一系列報道卻將表演者的“后區”空間展露無遺。比如該新媒體曾獨家刊載有關“韓春雨組織學生買論文”的多篇新聞,但該消息并未經過證實;也曾“人肉搜索”出賀建奎過去的種種社交媒體言論,似乎想要證明他一直存在道德瑕疵。
筆者認為,首先媒體傳播這種侵權信息,是對當事人合法權利的剝奪與傷害,最終可能有損基因編輯領域所有科研人員的形象;其次這種行為實際上形成了隱性的媒介暴力,媒體報道帶來的輿論聲勢將淹沒當事人辯駁的聲音;最后媒體并無權力對一個人進行輿論審判,將科研人員的私德與科研成果的真實性與合法性相聯系。
三、媒體失范問題的成因分析
(一)基因編輯議題的復雜性
基因編輯技術作為一種爭議性科技,本身便具有高度的專業性與復雜的社會性。進行報道的科技記者如果不具備良好的科學素養,將難以準確地傳遞基因編輯技術信息,也難以客觀理性地看待基因編輯技術的成果和爭論,從而產生夸大報道和過度報道的問題。同時,基因編輯議題背后的諸多社會問題,讓記者們不甘于只做科技信息的“搬運工”與“翻譯器”,而希望成為科技觀點的構建者,一旦沒有完整的科學思維作為支撐,便很容易在探討科研制度問題和研究倫理問題時,出現主體偏移和侵犯隱私的現象。
(二)媒體自身的商業性
馬克思在論述報刊的性質時曾指出其具有商品屬性,而這種市場化運作方式必然存在一些弊端。媒體記者為了使自己的新聞在眾多基因編輯報道中突出重圍,借助一些獨特觀點或獨家信息吸引人們的眼球,提高新聞的點擊量和討論度,達到獲取經濟利益的目的。這種逐利性導致媒體的議程設置方向不但未向真相靠近,反而滋生了媒介暴力、輿論審判等媒體倫理問題。
四、媒體失范問題的解決對策——提升科技記者素質
科技記者作為基因編輯報道的寫作主體,提升其專業素質對于解決媒體失范問題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具體來看,提升其科學素養將有助于克服基因編輯議題的復雜性,而提升其道德修養將有助于克服媒體自身的商業屬性。
(一)提升科技記者的科學素養
在筆者看來,科學素養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首先是科學知識的掌握,包括明晰有關科學術語和概念,以及理解有關的科學原理和方法;其次是科學精神的樹立,尤其是實證求真和質疑批判的精神,應確保科技信息的真實性和準確性;最后是科學觀的養成,應主動思考該科技對人類社會的相關影響。
同時,筆者認為應該從外部培養和內部培養兩個維度提升行業整體科學素養水平。外部培養的重點在于人才引進,我國科技記者大多是社會科學專業出身,在科學知識儲備上存在先天不足,而科學觀的養成更是需要長時間的潛移默化。因此,各個媒體機構在招聘和選拔科技記者時,要著重選擇一部分具有相關教育背景的從業人員。而內部培養重點則在于組織培訓,應針對報道基因編輯技術的科技記者主要追蹤的生命科學領域,制定相應的培養策略,比如組織科技記者同行交流會、邀請科研人員召開內部講座,再比如參考英國的“醫衛—記者角色互換項目”,讓記者走進從事基因編輯技術基礎研究和臨床試驗的院校單位擔任實習助理。
(二)提升科技記者的道德修養
有國內學者認為科技傳播是為了人的全面發展,引導人們用一種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去構建合理的科技傳播理念,建立合理的科技信息制度[5]。基因編輯技術作為生命科學領域前景良好的革命性技術,媒體記者在報道時要有一定的社會責任感,力爭提升大眾科學文化素養,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一方面,在爭議性事件發生后,要積極對相關報道進行總結與反思,避免議程失焦、倫理缺失等情況再度發生;另一方面,需要對科技成果進行客觀評價,不能為了新聞的重要性與顯著性要素而放棄對真實性的追求。
由于記者的道德素養很大程度上受主觀心理因素的影響,因此在科技記者行業協會內部倡導道德自律意識至關重要,要以群體力量帶動個體行動,讓社會責任感成為指導基因編輯報道的內化動力。建立行之有效的管理機制也不可或缺,行業主管部門需要不斷完善媒體職業道德規范和新聞傳播倫理規范,并督促每一位從業人員切實踐行。
五、結語
基因編輯雖然存在一定的技術風險與倫理爭議,但在治療人類基因疾病方面不可或缺。媒體唯有不斷解決報道失范問題,才能使普通大眾更好地了解基因編輯技術,在未來受惠于基因編輯技術。
參考文獻:
[1] 苗濤.自媒體時代信息傳播失范的倫理道德審視[J].新聞愛好者,2016(05):61-63.
[2] 鄒承魯.清除浮躁之風 倡導科學道德[N].光明日報,2002-04-17.
[3] 嚴利華,陳捷琪.突發事件中的輿論失焦現象及其啟示[J].決策與信息,2016(08):130-137.
[4] 李暢,阮超男.“后區前置”媒介情境下新媒體傳播的倫理失范與反思[J].新聞界,2015(23):54-58.
[5] 何苗,鄭保章.新媒體時代科技傳播的倫理失范與構建[J].學術論壇,2016,39(06):11-15+150.
作者簡介:汪心馨(1996—),女,安徽黃山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網絡傳播。
?武文穎(1972—),女,安徽宿州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傳播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