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實體書店的經營模式備受關注,對實體書店未來發展模式的探討不斷豐富,這不禁讓人思考實體書店在城市中到底應擔任怎樣的角色。本文從構建對話的城市文化空間角度出發,思考如何將實體書店的商業屬性和它承擔的文化功能結合起來,從實體空間設計、豐富經營模式、面向數字化轉型三個層次探討實體書店如何更好地發揮公共文化空間屬性,探討實體書店作為對話的城市公共文化空間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實體書店;城市公共文化空間;經營模式
中圖分類號:G239.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1)04-0251-02
一、引言
城市公共文化空間即公共空間和文化空間在城市的聚合存在,不僅具有公共空間的開放性,又兼具文化空間具備的文化屬性[1]。一般對城市公共文化空間的研究,一方面主要集中從空間設計角度研究城市公共文化空間的建筑等層面,另一方面,城市公共文化空間的研究對象大多集中于美術館、文化館、公共圖書館等具有公益性質的文化空間,對書店這一具有商業屬性的公共文化空間的研究較少。書店作為城市中特殊的文化場所,為市民提供了開放的公共閱讀空間,已經成為體現城市文化活力的重要場所。
作為一個公共文化空間,促進閱讀者之間的交往和交流顯得尤其重要。實體書店發展幾經波折,為了生存,書店采取擴大經營范圍、樹立書店品牌、升級書店裝修等措施,但在媒介日漸豐富的時代,人們可以通過公眾號、短視頻、直播等方式接觸到各種新鮮事物,書店到底應當扮演什么樣的角色才能獲得人們的關注?
觀察許多成功的實體書店可以發現,書店早已從簡單的圖書售賣場所發展為多重體驗的標志性文化空間。倪捷在2010年研究單向街書店時就發現,作為一家著名的獨立書店,單向街書店不僅在賣書,更為讀者提供了一個相互探討問題、實現對話、鼓勵讀者思考的公共空間[2]。實體書店已被重新定義,它不再僅僅是圖書銷售的場所,承擔著更多的文化功能和生活功能,成為城市文化空間中不可或缺的力量,它強調服務至上、以情懷為本,追求提升讀者體驗,已成為極具設計感,使讀者感知美、輕松享受閑暇時光的社交空間與生活空間。
二、構建對話的城市公共文化空間
(一)實體空間中的構建——圖書陳列設計
為什么要將書店定位于構建對話的城市公共文化空間?對話是人們獲得參與感最強的途徑之一,它要求人們接受處理信息,更要求人們對這些信息有所反饋,發表自己的觀點,這種參與方式不僅促進人們有效表達,更具有極高的用戶黏性,因為用戶在對話的過程中有極強的參與性,人們在參與的過程中有情感的付出,更是一種社會交往行為。如果書店能提供一個舒適的公共文化空間,并且形成一個對話的空間,當然這里提到的對話并不是狹義上的對話,泛指所有進行信息交流溝通的交互形式,不僅是人與人之間的對話,還有人與物之間的對話、空間上形成的對話,甚至包括超越物理空間形成的網絡空間的對話。
談到書店的更新換代,大家通常想到的是書店的裝修設計和經營模式變化,卻忽視了書店最基礎的功能——賣書。大部分選擇逛書店的人并沒有特別強的目的性,因此,書籍的擺放和陳列便成了第一層對話——書店要將圖書最高效地展示給逛書店的人。
以筆者調查的書店為例,書店的陳列大體可分為四類,分別是主題類圖書、新書、暢銷書、出版方。其中按主題陳列是所有書店都會采用的標準,不同類型的書店中,圖書種類也會有所差別,如新華書店這一類的書店更偏向于傳統,會有黨政讀物這一主題,而像言幾又、中信書店、西西弗書店這一類偏連鎖的書店,圖書陳列更面向大眾,圖書分類也集中在小說文學、心理社科,而像單向空間這一類獨立書店,圖書的主題陳列則更有書店自己的風格,會有電影、建筑、社會學等偏小眾的主題書陳列。第二個是新書陳列區,主要告訴讀者最近的新書,連鎖類型的書店比較看重這一方面,新華書店的新書占比較少,獨立書店往往會重點關注某些領域的新書,但關注不夠全面。第三個是暢銷書陳列,這一陳列主要集中在新華書店和大型連鎖書店,有些連鎖書店比如三聯書店,甚至在店內陳列了一個暢銷排行榜,通過直觀的方式向讀者傳達暢銷書籍的信息。最后是與出版方合作展出的書,這個往往受限,因為絕大部分讀者對出版方的了解少之又少,但還是存在一些書店會為某個出版方制作專門的展位,在展示圖書的同時,也在向讀者輸出出版方的信息。
以上四種陳列均是書店和讀者能夠建立的第一步對話,但真正四個方面都做到完善的書店卻很少。書店如果沒有在讀者逛書店的時候提供足夠的決策購買信息,就很難在空間上和讀者建立對話。
(二)發展模式上的構建——豐富經營模式
關于書店經營模式的探討是最頻繁的。如今書店早已擺脫傳統新華書店只賣圖書的限定角色,比如日本最成功的蔦屋書店,其經營模式就是復合式經營,不僅是空間上的復合經營,還開設了“圖書+CD+咖啡+文創”“圖書+公寓”“圖書+家店”等多種復合經營模式。最早在臺灣發家的誠品書店也是如此,采取了多元化經營模式,把圖書銷售和其他產品有效結合,在升級購物體驗的同時,增加了書籍相關衍生品的銷售,在書店空間內融入了玩具、餐飲、展覽、集市等多元化經營模式,把單一的書籍消費場所變成了集閱讀、休閑等功能于一身的美學文化消費空間[3]。如今許多連鎖書店如西西弗書店、言幾又都借鑒了這種模式,也有越來越多的獨立書店在采用這種模式。
除了提供餐飲服務、文創產品外,越來越多的書店愿意舉辦圖書相關活動,這正是構建對話空間的第二層意義,更好地實現閱讀之間的交流,閱讀本是一種個人的行為,但由于我們閱讀的是他人創作的作品,同時閱讀行為是許多人共同進行的,這就產生了交流的需求,讀者希望更好地了解作者傳達的創作理念,從而更好地理解作品,讀者之間也渴望進行交流,分享各自的想法。而以上這些需求都可以通過書店定期舉辦讀書分享會、新書發布讀者交流會、新書簽售會等方式得到滿足,書店也剛好具有作者資源、讀者資源,以及將這些匯集在一起的空間場所。
還有部分書店愿意舉辦工作坊,這種形式在閱讀之外但又是讀者切實需要的,舉辦工作坊活動可以豐富讀者的娛樂方式,其中,和兒童相關的工作坊更是受到了極大的歡迎,為親子間的交流提供了巨大的幫助。
(三)技術層面上的構建——數字化轉型
電商時代網絡書店的產生給實體書店帶來了沉重的打擊,由于沒有租金水電費等成本,網絡書店的價格優勢讓實體書店的用戶大規模流失。如今,許多實體書店為了發展,開始更積極地拓展網絡書店,不僅通過小程序、APP等多種方式建立了自己的網絡書店,更有許多書店利用微博、微信公眾號、豆瓣等社交媒體延伸實體書店的服務,使讀者更加便利地獲取信息。另外,以往書店舉辦線下活動受到地理上的限制,導致許多人無法參與到實體的對話空間,但網絡直播興起后,越來越多的線下交流活動愿意以同步網絡直播的方式進一步擴大對話的空間。不管是社交媒體的運營維護,還是線下活動的線上直播,實體書店都在進行數字化轉型,這無疑可以更好地幫助讀者進行交流溝通。
三、書店作為城市公共文化空間的意義
(一)塑造城市文化地標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我國城市化進程快速推進,在走向現代化的過程中,許多城市的建設趨于同質性發展,出現了“千城一面”的現象,因此,塑造城市文化特色、打造城市文化空間,成為了城市發展戰略的重點。隨著互聯網的發展,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生活的要求越來越高,休閑娛樂方式趨于多樣化,精神文化需求成了許多人關注的重點,加之書店近幾年升級改造,一些優質的書店受到了許多城市的歡迎,鐘書閣、貓的天空之城、西西弗書店等,由于多元化的經營模式、文藝的空間設計,獲得了大眾的喜愛。
逛書店成為許多人放松休閑的一種方式,書店因為沒有地域等先天條件限制,成為許多城市文化建設的重要措施,一些優質的市場化閱讀空間和場所已經成為城市的文化地標,傳遞著城市所秉持的文化品位,如深圳中心書城、南京先鋒書店[4]。書店可以成為城市對外交往的名片,提升城市的魅力和文化內涵。
(二)促進書店可持續發展
實體書店的發展幾經波折,它受到的網絡書店的沖擊是不可避免的,但書店因為它所代表的精神文化屬性又不可能被消滅,因此,出于對實體書店未來發展的考量,對書店未來角色的探討是不可少的。近年來,探索多元化、復合化的書店經營,向文化創意產業轉型與過渡,是城市實體書店應對生存危機的舉措之一。將書店定位為城市的公共文化空間,放大實體書店的空間屬性,重點發展書店所承擔的精神文化價值,是讓書店更好地生存、發展的最有效的方法。
(三)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
隨著國民受教育水平的不斷提高與經濟水平的不斷增長,國民精神文化需求日漸增加,但城市中現有的公共文化空間卻沒能滿足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時互聯網產業不斷發展,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大多被網絡世界占據,近年來興起的短視頻、直播更是占據了人們的大部分娛樂時間,這使得人們沉迷于網絡世界,享受著快餐文化,沉迷在消費的物質的社會中。因此急需一個廣泛存在的公共文化空間,讓人們可以暫時遠離網絡世界,走到實體空間,走進書籍的世界,開始閱讀,讓書店成為每個城市的文化聚集地和傳播地。
四、結語
實體書店的轉型之路仍在繼續,從單一售書到多元化經營再到公共文化空間,始終不變的是要滿足讀者的新型閱讀需求。實體書店要擔負起文化傳播的責任,提供更好的公共文化服務,其發展才會長遠,也有助于營造全民閱讀的良好社會氛圍。
參考文獻:
[1] 傅寶珍.實體書店向城市公共閱讀空間轉型探索——以南昌市青苑書店為例[J].山東圖書館學刊,2019(06):61-67.
[2] 倪捷.單向街圖書館:一個新穎的公共閱讀空間[J].圖書館雜志,2010,29(11):89-92.
[3] 李軼南,吳越.基于復合式實體書店的體驗設計實踐探索——以蔦屋書店為例[J].編輯之友,2020(11):52-56.
[4] 戴西倫.我國公共閱讀空間研究現狀及反思[J].中國出版,2020(20):45-49.
作者簡介:李小琴(1997—),女,重慶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出版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