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昊蔚 張曉丹
摘要:傳統養生文化與我國傳統文化密切相關,帶有強烈的民族色彩,對人類健康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就新媒體背景下對向青少年群體傳播傳統養生文化的必要性、傳播困境以及傳播困境的消解等進行論述,旨在為弘揚傳統養生文化,增強青少年體質,提出可行性建議。
關鍵詞:新媒體;傳播;青少年;傳統養生文化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1)04-0253-02
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是關乎國計民生的重要問題,而青少年各項身體機能尚處于發展階段,格外需要關注與照顧。新媒體的迅猛發展,給予傳統養生文化發展動力與機遇,當然也帶來了挑戰。因此,要把握時機,迎勢而上,用傳統養生文化提升青少年的健康認知,為健康中國戰略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助力。
一、中國傳統養生文化概述
傳統養生文化源遠流長,“養生”一詞,發端于春秋戰國時期《管子》二十四卷中《內業》《心術》《白心》等篇章的論述[1]。自古以來,關于養生的論述不少,如《老子》中的“善攝生者”、《莊子·養生主》、孫思邈《千金藥方》等。所謂養生,其本意指保養生命。養生的主要功能體現在增強體質、延年益壽等方面,是古代人民追求健康的反映。
養生以古老的東方哲學理念為基礎,在總結數千年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形成了別具一格的理論體系。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提出,讓傳統文化再一次成為社會關注的議題。而傳統養生文化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中華民族具有特殊的意義,也逐步得到了公眾的廣泛認同,因此,傳統養生文化是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推動力。
二、用新媒體向青少年傳播傳統養生文化的必要性
(一)傳播環境的變化帶來傳播機遇
依據《青少年藍皮書:中國未成年人互聯網運用報告(2020)》,我國7~18歲在校生互聯網普及率達99.2%。越來越多的傳播者將新媒體平臺作為傳播的主戰場,生產符合青少年群體審美取向的內容。與傳統媒體相比,新媒體平臺依托互聯網技術,在傳播的速度、廣度與精度等方面頗具優勢。通過新技術,新媒體傳播的效果能夠通過數據處理有效量化,傳受雙方的參與感與體驗感亦大幅增強。
(二)是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具體實踐
青少年的文化傳承意識,預示著一個民族的文化發展潛力。傳統養生文化蘊含古人的健康觀、生活觀、價值觀,是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瑰寶,其發展始于足下,勝于未來。青少年將在未來肩負起文化傳承的使命。新媒體時代的到來,為文化傳承注入了新鮮血液,是將傳統文化真正融入青少年群體的良好契機。因此,向青少年進行傳統養生文化的新媒體傳播,為弘揚傳統文化打下堅實基礎,是一次具有現實意義的實踐。
(三)是青少年價值觀培育的重要抓手
價值觀是人進行價值判斷的重要標準,反映了人對現實世界的認知[2]。青少年正處價值觀成型的關鍵期,若不能對自我、社會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極易造成核心價值缺失。傳統養生文化體現了古人的價值追求,如“天人合一”“形神兼具”等,為青少年理解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關系提供了依據。傳播傳統養生文化,既能夠培養青少年科學的健康追求,也有助于塑造其正確的價值取向。
(四)能幫助青少年群體構建健康認知體系
圍繞青少年體質健康的社會實踐不在少數,但受制于線性傳播,并未對青少年的健康認知產生實效。而新媒體以自身特性扭轉窘境,無論是傳播者還是受眾,都能明確自身的定位。這樣不僅能對青少年群體進行精準的內容推送,更重要的是,能從中國傳統養生的角度,加深青少年群體對健康的認知,指導其今后的健康行為,并對其學習與生活產生積極影響。
三、傳統養生文化在青少年群體中的傳播困境
(一)互聯網養生內容質量參差不齊
新媒體傳播信息門檻低,把關人作用相對弱化。后臺審核很難在第一時間對虛假內容進行甄別,給予了其傳播的機會。“人人都是傳播者”的時代特性,賦予了新媒體傳播巨大的自由,但也導致傳播者的專業水準與道德素養參差不齊。以傳統養生文化為核心的內容不在少數,部分認知度較高的內容生產者,也發布過科學性存疑、極具誤導性的內容。這不僅觸碰了道德與法律的底線,背離了傳統養生文化真正的內涵,更給傳統養生文化在青少年群體中的推廣帶來了嚴峻的挑戰。
(二)傳統養生文化在青少年群體中的傳播未形成規模
經過多年的發展,傳播者普遍對傳統養生文化形成了慣性思維,默認將其主要受眾群體設定為中、老年人,而鮮有針對青少年群體的傳播內容。即使當下有相當多的傳播者在內容與形式上進行創新和突破,但仍無法擺脫慣性思維的影響,忽視了青少年群體的心理特征與養生需求,一味將重點放在中、老年群體身上。傳統養生文化無法有效吸引青少年受眾,導致青少年不接受甚至抵觸傳統養生文化。長此以往,傳統養生文化會失去青少年群體的關注、認可,會失去持續發展的活力。
(三)泛娛樂化思潮的沖擊
在新技術與商業運作的雙重推動下,娛樂的作用發揮至極致,滲透到社會各方面。為博取流量,占領市場份額,泛娛樂化內容占據公眾視野。泛娛樂化內容指娛樂話語走出自身場域,滲透至社會各方面,創造新的符號與話語形式[3]。娛樂的內容與形式會為青少年帶來一定的積極影響,但過度娛樂會侵蝕其精神世界。泛娛樂這樣的消費文化與快餐式的心態,會使青少年逐漸缺乏深度思考。文化一旦成為被消遣的對象,青少年就會抱著娛樂的心態面對文化,忽視其深刻的文化內涵。
四、傳統養生文化在青少年群體中傳播困境的消解
(一)嚴格把關,強化傳播主體責任意識
信息遴選與把關的弱化,是新媒體傳播時代面臨的巨大挑戰。傳統養生文化這類帶有民族色彩的傳統文化形態,要想在青少年群體中得到更好的傳播,一定要經過過濾,賦予其年輕化的特征。因而在媒體實踐中,要加大信息把關力度,掌握傳播規律,對可能引起負面影響的現象、行為進行管控,必要時采取一定的強制措施,從宏觀層面確立傳播標準,保護青少年受眾。
在微觀層面增強傳播主體的責任意識至關重要。新媒體傳播的非實名制、隨機性等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傳播者的社會責任感,導致了惡性逐利現象的發生。上述種種對傳播者的職業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媒體背景下,傳播者要時刻樹立為青少年群體服務、體會受眾需求的意識,這既是傳播者的社會責任,也是傳統養生文化發展的需要。
(二)創新傳播形式,激發傳播活力
新媒體豐富了傳統養生文化傳播的形式,提供了新的發展平臺。傳播者需在“內容取勝”的大前提下,融合新媒體時代特色,不斷創新傳播形式,促進傳統養生文化的可持續發展,將傳播者、傳播內容、傳播途徑等有效融合,發揮“1+1>2”的效應[4]。在資源整合的同時,實現傳播形式的創新,能推動傳統養生文化的可持續發展,使更多青少年感受到傳統養生文化的價值。
科普、講座等形式的活動不免會使青少年產生畏難情緒,傳統養生文化也會因此被冠以枯燥、乏味的名頭。新媒體打破了傳統媒體的時空局限,提供了良好的傳播環境與新的發展思路。因此,傳播者應跳出定式思維,創新傳播形式,激發傳統養生文化的傳播活力,結合青少年關注的事物,廣泛應用短視頻、動畫等,增強傳統養生文化的吸引力。
(三)發揮互聯網KOL的積極引導力量
KOL,即關鍵意見領袖(Key Opinion Leader),指在特定群體中擁有較強話語權和影響力的人[5],在社會各領域扮演重要角色。目前,互聯網KOL涌現于銷售、娛樂等多個行業,吸引著公眾的視線。這樣的影響力,也正逐步擴展到青少年群體。因此,需要以社會核心價值為引導,借助KOL的傳播力,生產適宜青少年群體的傳統養生文化內容,提升傳統養生文化在青少年中的影響力。
優秀的KOL應當具備良好的媒介形象與受眾口碑,以積極的能量和形象的觀察角度吸引受眾、輻射影響。發揮KOL作用的關鍵在于,建立青少年與他們之間的信任關系。不可否認,部分為吸引流量,蓄意制造話題等亂象,引人深思。正因如此,相關職能部門需要理性對待,對KOL進行合理、有效的管理;KOL也需要提升自身道德覺悟,維系傳受雙方的信任關系,以此發揮積極的社會效應。
(四)增強青少年的文化認同感
與宏觀意義上的文化傳播不同,針對青少年群體的傳統養生文化新媒體傳播,目標更加具體、要求更加明確。因此,在緊扣文化傳播原則的前提下,還應當把握青少年群體的特征,增強其文化認同感。青少年群體知識儲備相對不足,更傾向于接受簡單的事物,而傳統養生的文化的屬性與理論系統,勢必會帶來復雜化的感受。
青少年掌握的健康知識多源自西方現代醫學,對傳統養生文化認知不足,不免產生隔閡。教育的作用至關重要,如以學校為單位開展宣傳傳統養生文化的實踐活動、開設傳統養生課程等,拉近青少年與傳統養生文化之間的距離,增強青少年的文化認同感。
五、結語
傳統養生文化借助新媒體重新進入公眾視野,展現出了強大的生命力。推動傳統養生文化在青少年群體中傳播,要牢牢把握新時代的機遇,敢于破除慣性思維,對傳統養生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營造良好的養生氛圍,幫助青少年樹立正確的健康觀念與健康的生活方式。
參考文獻:
[1] 周小青,張冬琴.差異與融合:中西方體育養生文化的闡析[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7(4):133-138.
[2] 耿淑.自媒體視閾下的青少年價值觀教育研究[D].河南大學,2013:32.
[3] 趙建波.“泛娛樂化”思潮對大學生價值觀念的消極影響及其應對策略[J].思想教育研究,2018(11):72-76.
[4] 周劉波,劉航.“互聯網+”背景下的傳統文化教育路徑建構[J].教學與管理,2016(10):30-31.
[5] 曾昭旺.自媒體KOL營銷中的廣告可識別問題研究[J].浙江理工大學學報,2019(42):563-568.
作者簡介:李昊蔚(1997—),男,山東濟南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體育新聞。
張曉丹(1972—),女,天津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體育文化、新聞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