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詳細介紹媒體融合背景下電視直播的特點與電視直播的真正價值,通過專業的調查與研究,找出電視直播的有效策略,如拓展時空維度、抓準新聞細節、聚焦關鍵性人物、提升信息傳播價值、巧用信息技術及增強情感交流等,從而優化電視直播的整體效果。
關鍵詞:媒體融合;電視直播;新聞細節;信息技術;策略
中圖分類號:G2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1)04-0118-02
一、引言
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受眾可在新聞客戶端、微博與微信等平臺上獲取各類新聞。媒體融合給電視新聞的發展帶來巨大挑戰,電視新聞從業人員應提升節目播報效率,根據新聞發展脈絡,優化電視直播的形式與方法,從而使電視媒體與新媒體優勢互補,促進電視直播的整體發展。
二、媒體融合背景下電視直播的特點
首先,媒體融合背景下的電視直播具有常態化特征,其常態化滲透到電視運作模式的多個方面,在展現出直播報道競爭力的同時,使電視媒體傳播具有較強的影響力。從世界范圍來說,當前多數電視新聞采用直播形式,將演播室當作直播平臺,具體內容為演播室內訪談、現場報道與現場直播等。針對直播時的時間安排,其既能插播突發新聞,又可隨時切入現場直播信號或演播室訪談等,能全面提升電視報道的鮮活度與感染力。
其次,電視直播具有平臺化形式,在報道突發事件或重大新聞時,現場直播平臺多屬媒體融合或信息整合,整合新媒體、圖片與文字后,會形成完整的信息流平臺。借助直播平臺,從業人員可全面整合其內部信息,切實增強直播效果[1]。
再次,當前電視直播還具有極強的現場化特征。比如,在報道某新聞事件時,為獲取更加準確的信息資料,從業人員會深入現場直播報道,通過對該區域人與物的了解,看清事件本質,真正了解該事件的來龍去脈,不僅保證了新聞的真實性,而且能幫助大眾更加立體、全面地看待該事件,豐富電視直播內容。
三、媒體融合背景下電視直播的價值
一方面,媒體融合背景下,電視直播能保證新聞播報的真實性。具體來說,對于傳統新聞播報來說,由于其數據來源渠道較少,在播報期間部分內容易受到大眾的質疑,部分新聞素材受即時性影響較大,從業人員難以第一時間掌握最新資料,而電視直播無論是內容還是形式都較為新穎,從業人員既能從互聯網平臺中搜尋相關數據資料,又能從該新聞源頭獲取資料,無形中增強了直播內容的真實性,實地考察或訪談,還能加強與受眾的情感交流。
另一方面,電視直播中的信息技術還能提升新聞報道的全面性,借助互聯網技術,從業人員可建立專業化的直播平臺,在該平臺中結合圖片、視頻、音頻等形態,使觀眾收看到的節目更加立體。同時,從業人員還能利用信息技術為自身打造專業媒體平臺,如微信公眾號、抖音號等,利用自身影響力引導受眾的價值判斷,從而擴大電視直播的傳播范圍。此外,電視直播還能促進電視臺的轉型,在媒體融合的背景下,從業人員需將當前的直播形式與其播報內容相結合,提升直播內容的精準度,滿足大眾的整體需求。
四、媒體融合背景下電視直播的有效策略
(一)拓展時空維度
4G網絡的普及,使電視行業受到網絡短視頻的猛烈沖擊。當前,5G時代業已來臨,無論是新媒體還是傳統媒體,都面臨新一輪的變革和洗牌。在新一輪技術變革的洗刷下,新媒體如果不能乘勢而上,則可能很快淪為“舊媒體”;而傳統媒體如果能積極擁抱技術,轉型升級,則可能實現彎道超車、“鳳凰涅槃”。5G時代,直播設備微型化,視頻高清化,成本低廉化,真正打通了從新聞現場到電視臺播控中心的“最后一公里”,真正實現了隨時隨地的直播。無論是新媒體還是電視媒體,都應在直播上發力;而作為電視的“最高形態”,電視人也責無旁貸,應把優化現場直播作為當前的使命。
在電視直播的過程中,在媒體融合的背景下,應適時拓展時空維度。具體來說,新聞直播的核心在于實時性,也就是說,要讓各地觀眾都能在直播的帶動下實現信息共享,繼而增強此類新聞的時效性。
在報道過程中,部分媒體的內容或形式雷同。電視媒體應借助當前各類媒體的融合現狀,打破空間與時間的限制,為受眾呈現更為精準的新聞內容,通過形式與內容的更新來吸引受眾。
(二)抓準新聞細節
一方面,需詳細劃分電視直播的題材。相較于其他媒體,電視媒體由于自身具有極強的視覺感與聽覺感,在競爭中更占優勢,應借助合適的題材,幫助受眾掌握更豐富、詳盡的內容。當前直播題材大多被分成兩類:一是可預知事件,如大橋、高鐵等開通或春運等;二是公共突發類事件,如公共安全事故、地震、臺風與洪水等。兩類新聞事件都與百姓的生活密切相關,也擁有極高的關注度,因而在電視直播的過程中可針對某類事件進行詳細報道[2]。
另一方面,在播報新聞的過程中,新聞中的各項細節也需仔細核對。要找出直播內容核心,并派遣專業人員實地進行詳細考察,確保資料的實時性、準確性,深挖新聞背后的內容,增強電視直播的吸引力。
例如,在開展“溫暖回家路”《春運到高峰 愛心暖專列》特別節目直播時,主持人利用連線等形式,講述了2~3名貧困異地務工人員,借助“溫暖回家路”活動獲得免費回家高鐵車票的故事。通過他們的訪談可看出“過年回家”在每個人心中的位置,凸顯了愛心專列活動的社會價值。這些新聞細節讓原本平鋪直敘的活動介紹引起了觀眾的共鳴,充實了直播的內容。
(三)聚焦關鍵性人物
在電視直播期間,還需注重自身的敘事方式。相比于宏大的敘事、冰冷的數字,受眾更愛看到有故事、有情節的內容,因此在選取新聞素材的過程中,需找到1~2位關鍵性人物,以人物故事作為敘事脈絡,從而打動受眾。在播報過程中,為了引發受眾的共鳴,應優化播報形式。相比于群體命運,個體命運不僅適合直播形式,而且更有感染力與代表性,將個體命運講清楚,有助于提升電視新聞的價值。
在《春運到高峰 愛心暖專列》節目直播中,主持人詳細介紹了一位來自四川的打工人,其在廣東打工已5年余,之所以長時間不回家,最大的原因在于其要攢錢幫妻子治病。對該人物的重點介紹,為春運回家的群體行為找到了情感宣泄口,也為后續的追蹤報道埋下了伏筆。在該人物身上,觀眾除了能看到責任感和正能量,也能感受到祖國發展過程中一個平凡人的努力與貢獻。該節目不但能讓觀眾了解到一個男人的責任感,更展現出了每個中國人在國家發展過程中作出的努力與貢獻。
(四)提升信息傳播價值
隨著新媒體的滲透與新技術的快速發展,電視直播的形態發生了一定的改變。傳統的電視直播由于信息源較少,部分播報平臺會出現單打獨斗的情況,而當前電視媒體加強聯合,不斷整合內部優質資源,在增強現場信號源的基礎上,切實提升了信息傳播的價值。具體來說,由于直播具有較強的即時屬性,電視媒體在準備新聞期間,若出現滯后的情況,不僅會影響該新聞的傳播力,還會降低該新聞的整體價值。直播期間,從業人員需詳細搜集當前受眾喜好,并將其與各類新聞事件相結合,提升新聞的關注度與受眾的歡迎度,提升該新聞的傳播價值。
例如,《春運到高峰 愛心暖專列》在直播春運動態資訊以及愛心專列發車情況的過程中,還報道了一位在廣東脫貧致富的四川人。其2002年就離開家鄉,在外拼搏。但他不但借助互聯網技術找到了工作,解決了生存問題,還主動回到家鄉,帶領村民種植特色農產品脫貧致富,帶領全村人奮斗改革。該事跡具有極大的傳播價值,給基層工作的人們樹立了榜樣。
針對當前的電視直播,從業人員應變換播報形式。面對軟性新聞,需借助自身主持素養,以幽默、詼諧的語言完成故事描述;而在面對較嚴肅的新聞時,則要深入挖掘其隱藏內容,在保證內容真實的前提下適當提高播報速度,幫助受眾更好地理解該新聞的本質,提升其傳播吸引力。
從業人員還需拓展直播渠道。比如,當前地區電視臺的主持人都有一定的知名度,其可借助自身影響力,設置帶有個人色彩的微信號、微博號與抖音號等,在其內部定期發布具有價值觀引領作用的新聞或文章,在打造個人品牌的同時,其所屬電視臺也會給受眾留下更深的印象。
(五)巧用信息技術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再加上媒體的系統性融合,在電視直播過程中運用信息技術已成為新趨勢。可利用互聯網技術對電視媒體進行不同程度的換代升級,搭建與融媒體相關的直播平臺,通過適宜的直播手段有效對接用戶喜好、用戶需求、媒體功能與價值等。
具體來說,可通過合適的信息技術打造高清演播室,其不僅帶有傳統形態的制作信號,還能生成多種客戶端、抖音、微博、光纖與衛星等融媒體信號,并能及時播放網絡主流圖片、音頻與視頻。由于此類平臺可接入多重手機終端信號,其直播期間的新聞內容會更加多樣化、高效率與高速度。
《春運到高峰 愛心暖專列》特別節目在策劃階段,就與鐵路、民航、公路等部門提前溝通、策劃,在高鐵站、機場、高速公路監控中心設立分演播室。直播時,多路記者奔赴春運最前線的各個演播室,借助光纖、5G、衛星等不同形式的信息技術,在進行大屏端和小屏端觸電新聞APP同步直播的過程中,讓觀眾了解春運的實時動態。
作為權威媒體,廣電媒體擁有的這種平臺優勢和信息優勢,本身就是新媒體所不具備的。從業人員只有勤于學習前沿科技成果,并善于綜合利用最新信息技術,才能將這種優勢充分展現出來,并將其轉化為現實生產力,進而增強影響力。否則,只能“守著金山銀山餓肚子”。
五、結語
在媒體的融合與競爭背景下,電視直播需從多方面尋求突破,如直播技術、敘事方式或直播題材等。所有電視人需共同努力,以受眾整體的心理需求為指標,在優化電視直播內容的同時,改善直播形式,繼而切實提升電視新聞的貼近性與權威性。
參考文獻:
[1] 孫立君.電視與網絡融合直播的研究與實踐[J].傳播力研究,2020,4(16):65-66.
[2] 王亞寧,張歡.全媒體時代的主流媒體傳播——試議央視頻移動短視頻平臺實踐[J].電視研究,2020(05):37-39.
作者簡介:陳頌輝(1978—),男,廣東五華人,本科,主任編輯,研究方向:電視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