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麗姝
〔摘 要〕楊檸豪用音樂建筑了自己的天地,實現了自己的夢想,并乘著這匹以音樂為名的夢之馬,堅定地走向前方。
〔關鍵詞〕音樂創作;楊檸豪;青年音樂人
楊檸豪給人的第一印象是一個清澈的、充滿朝氣與活力的年輕人。在和楊檸豪深入地進行了訪談后,會再次感受到,他的確是一個年輕人,是充滿朝氣與活力地遨游在音樂世界、用音樂織就夢想并展翅飛翔的年輕人。
作為90后,楊檸豪毋庸置疑是合格的“后浪”,一路走來,他不但乘風破浪,而且沒有因取得驕人的成績而停下前行的步伐。
楊檸豪的專業本來是二胡演奏,在大二時轉為作曲,但他從11歲時就開始寫歌了。說來有趣的是,成功的作曲家往往都有一段樂器演繹的經歷,著名作曲家舒楠也是如此,大抵是演奏樂器賦予了他們更加敏感和細致的音樂感受力。
楊檸豪是用音樂建筑夢想的行者,而他所建立的葫蘆文化傳媒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葫蘆文化)就是他建筑夢想的工具。葫蘆文化工作室的地點位于成都藍頂核心藝術區,楊檸豪調侃道:在安靜的繪畫藝術集中區,有我們能增加一點聲響。

楊檸豪的葫蘆文化傳媒有限公司首先是一家專業的音樂制作公司,在其團隊的運營下,以工業流水線的方式來完成音樂產品的高效率產出。葫蘆文化采取朝五晚九的工作制,把作曲、編曲、作詞和歌手放在一個空間里來進行音樂的交流和碰撞,保證詞曲編錄甚至能在一天之內完成。
葫蘆文化制作的音樂有:許嵩的《放飛》;楊千嬅的《生生念》;胡夏的《歸路》;郁可唯的《我們一定行》《陽臺上》《我的城》《莞爾》;王錚亮的《唱給你的歌》;GAI(周延)的《在下霍元甲》;電影《東游》同名主題曲《東游》(由周深演唱);電視劇《西京故事》《劉公案之劉墉下山東》《建國大業》《河山》的原聲配樂;還包括南部縣2018年扶貧短片《致敬,默默前行的扶貧人》和塔什庫爾干縣“新疆喀什帕米爾旅游區2020最新形象宣傳片”的制作和“中國夢”主題新創作歌曲《我有一個夢》的MV制作等等。
這類高效率、優質量的音樂創作和影視制作可以稱得上是葫蘆文化的第一業務,為的是保障音樂產品的商業屬性和維持音樂文化的社會屬性。音樂商業屬性的保障很容易理解,高效率的音樂產出能加快音樂產品進入市場,這點無可厚非。但音樂文化的社會屬性又從何體現呢?這就不得不提到葫蘆文化的第二大業務——原創音樂。
楊檸豪一直強調自己是兩條腿在走路,一條腿是通過高效的流水化音樂創作來養“家”糊口,這里的家既是他的小家,也是葫蘆文化;而另一條腿則是用掙來的錢反哺原創。在創作原創音樂的過程中,或許看得見的收益不多,但摸不著的榮耀絕對不少。其中,葫蘆文化的歌曲《我有一個夢》入選2019年中宣部第七批“中國夢”主題新創作歌曲、中國音協“聽見中國聽見你”2018年度優秀歌曲、四川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2019年度百家“推優工程”;歌曲《我住長江頭》榮獲2016年“唱響四川——百姓喜愛的歌曲”音樂創作工程一等獎;歌曲《愛在智慧堂》榮獲成都市優秀版權作品(2019年度)音樂類作品一類獎;歌曲《海鳥》榮獲成都市優秀版權作品(2018年度)音樂類作品二等獎。
《我住長江頭》是葫蘆文化團隊第一首對外發布的原創歌曲,第一首就獲得了省級音樂類的一等獎項,這讓楊檸豪和團隊倍感驚喜。這首歌里有民樂四大件(笛子、二胡、琵琶、揚琴)、川劇、RAP等多種音樂成分,在描繪成都形象的一首歌曲里融進了如此多元且豐富的元素,楊檸豪也曾擔憂過,但想到川渝地區的包容性向來寬廣,也就撒開丫子和束縛去創作了,沒承想取得了如此佳績。但也許就是楊檸豪這種對藝術的大膽追求和勇于探索,才能一直破浪前行。
作為創作者,楊檸豪毋庸置疑是懷才有遇的,雖然在人生的岔路口,他自己也每每能做出正確的選擇,但他也感恩于發掘自己、為自己提供機會的前輩們。他總是說,自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如此順風順水。
11歲時,楊檸豪從湖南省安江鎮來到了成都,開始在四川音樂學院附中學習二胡演奏。來到四川音樂學院附中后,楊檸豪才發現原來有如此多的樂器:單簧管、雙簧管、大提琴、小提琴、中提琴、鋼琴等。從一開始的驚奇到后來的沉溺,楊檸豪也在音樂環境里浸染了藝術創作的氣息,而音樂創作的種子也埋在了他的心底。
楊檸豪不但感激自己的專業課老師和業界導師在音樂創作路上所給予的幫助,也感激成都對音樂創作和音樂文化的包容。
或許正是出于自己的經歷和體驗,楊檸豪和自己的團隊誕生了“寶藏計劃”的想法。2020年,在成都市音樂影視產業辦支持下,葫蘆文化傳媒攜手國內新興音樂廠牌大雨文化,宣布聯合打造原創音樂人創作營——“寶藏計劃”,以全方位助力國內優秀原創音樂人,為原創音樂提供更廣闊的平臺和大力的支持,讓那些心懷寶藏的音樂人能煥發光彩。這次計劃雖以成都為基地,但會面向全國助力原創音樂人。所有在“寶藏計劃”創作營期間完成的優秀原創作品,將點對點輸出至知名歌手、影視ost等與作品最匹配的平臺,在為原創音樂人提供專業創作指導的同時,還將憑借豐富的平臺資源、專業的宣發和版權運營,為原創音樂人的作品保駕護航,確保每一個作品的版權價值和每一位創作人的版權收益。
“寶藏計劃”總顧問是劉胡軼(畢業于武漢音樂學院作曲系,中國內地流行樂男歌手、音樂制作人、鍵盤手,代表作《從前慢》),每月他都會從北京趕來葫蘆文化參與音樂創作。集結了劉胡軼、熊汝霖、甘世佳等國內頂級音樂合伙人的“寶藏計劃”以每月一期的形式在成都開辦,聚焦原本屬于幕后的原創音樂人這一群體,以全新的創作營模式,為華語樂壇持續輸入更多新生原創力量。
現代社會正如安迪·沃霍爾所預言的那樣,每個人都能當上15分鐘的名人。走紅的誘惑和明星的效應讓社會愈加浮躁,楊檸豪理解年輕人想要出人頭地的迫切渴望,所以愿意為有才能者充當一飛沖天的跳板。“寶藏計劃”不僅要發掘寶藏,更要孕育寶藏、孵化寶藏,因而大學校園的原創音樂人會是楊檸豪重點關注的對象之一。
曾經心懷寶藏的楊檸豪途遇伯樂而綻出了獨有的鋒芒,現下的楊檸豪已然成為伯樂來發掘和雕刻那些懷揣才華的璞玉,這是一個良性的循環,也是一個完美的結局。
作為音樂人,楊檸豪毋庸置疑是年少有為的,但除開自己的天賦和堅持,楊檸豪今天的成績還離不開一個人,那就是他的妻子——譚淇尹。

譚淇尹和楊檸豪從四川音樂學院附中開始就是同學,楊檸豪曾打趣道,沒有自己的妻子譚淇尹就沒有今天的自己。為了接近譚淇尹,楊檸豪向她請教如何作曲。所謂人生有三條道,上坡道、下坡道和沒想到。曾經的楊檸豪或許真的沒想到,自己獲得了芳心,更獲得了方向。心上人譚淇尹不但和自己喜結良緣,還跟自己一起創建了葫蘆文化,在音樂創作生涯攜手并進。
2013年,從四川音樂學院畢業后的楊檸豪與妻子兼搭檔譚淇尹留在成都,并創建了葫蘆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取名葫蘆既有開天辟地之喻,也有福祿安康之意。在音樂室進行錄歌時,他們發現前來錄歌的小朋友,要么唱著“掉隊”的老童謠,要么唱著成年人的流行曲。“市場上,好像沒有人給孩子做音樂。”他們團隊一合計,決定做最自然純真的童謠,而“葫蘆童聲”就這樣應運而生。
兒童是最不好糊弄,也是最不能糊弄的,這是楊檸豪創立“葫蘆童聲”的初衷。面對很多人提出“葫蘆童聲”像是給大人們聽的問詢,楊檸豪總是會舉出宮崎駿的動畫作品來進行類比。宮崎駿的動畫作品是給兒童和成人的禮物,兒童和成人能在宮崎駿的動畫作品中汲取到不同的東西,各取所需、互不干擾的同時都能獲得心靈的感悟與個人的成長。楊檸豪的“葫蘆童聲”和宮崎駿的動畫作品,或許有著異曲同工之妙。而譚淇尹為“葫蘆童聲”也寫了不少膾炙人口的作品。
“葫蘆童聲”的第一張同名專輯《葫蘆童聲》已發行,第二張專輯《黃河少年》也已提上發行日程。《葫蘆童聲》專輯里收錄的《熊貓》《海鳥》《豌豆豆》《我知道有個地方》《你》都是由譚淇尹作詞作曲的。這張專輯收錄的童謠風格多樣,有頗具四川風味的可愛童謠《熊貓》,有活潑俏皮的《豌豆豆》,有夢幻輕靈的《海鳥》。此外,由譚淇尹作詞作曲、楊檸豪編曲的《不是現在》更是意境悠長、包含深度,通過稚嫩的童聲來發出對時代的呼喊、對未來的希冀、對和平的寄托,仿佛在告訴每一位聽眾:至暗時刻終將過去,光明未來就在前方。而如此深刻的主題能融進歌謠,離不開譚淇尹作詞作曲的深厚功力,離不開楊檸豪編曲的精妙技巧。“二人同心,其利斷金”,譚淇尹和楊檸豪夫妻二人同心,讓更有意義和內涵的童謠和兒童歌曲流傳開來。
在這個浮躁的社會,更應該靜下來去做自己的事情。這是楊檸豪在音樂創作和生活中所恪守的原則。將工作室放置在遠離市區的區域,也為的是激發團隊的創作力,培養專注力,踏踏實實地做音樂。
因為團隊的年輕化,所以楊檸豪在團隊管理中尤其注重對員工的能力和精神力培養。他想讓自己團隊的每一個年輕人都能感受和體會到老藝術家們對藝術孜孜不倦的追求。年輕人都會遭遇迷茫和失措,楊檸豪認為這很正常,自己也是從那個階段慢慢走過來的,但作為過來者的自己,就想為團隊年輕人指引一些音樂創作上的方向,給予一些精神上的鼓勵。
由袁隆平作詞的《我有一個夢》是楊檸豪所作的廣為人知的作品,也是他創作的第一首童謠風格作品。“其實,我是在成都工作的湖南人。我的家鄉在湖南省安江鎮。這是一座千年古鎮,同時這里也是袁隆平院士的牽掛、中國雜交水稻的發源地——安江農校的所在地。正是這樣的契機,讓我有機會見到袁老先生。這首歌是以信改詞,用他寫給他媽媽的一封信,改了歌詞,也才有了這首歌曲。”楊檸豪說的信,是袁隆平寫給母親的《稻子熟了,媽媽,我想您》這封著名的信。其中提到,為了照顧孫子,衰老的母親在70歲高齡之際從城市來到山村,并永遠地留在了安江。聽著楊檸豪提前譜好的曲,袁隆平幾乎是一氣呵成,完成了填詞。在之前的采訪中楊檸豪表示,完成這首與袁隆平共同創作的歌曲,其意義不單是袁老爺子對其音樂才華的肯定,更是精神層面的進階,“這不是屬于我的某個東西,而是袁隆平老先生深耕田園堅持夢想的精神傳遞。”
談到對袁老的印象,浮現在楊檸豪腦海里的第一個詞是認真。袁老一直都很溫和,但對專業的問題卻很“較真”。在楊檸豪誤把“海水稻”說成“海上稻”的時候立刻糾正他,并跟他講述了其中的差異。海水稻是一種介于野生稻和栽培稻之間的耐鹽堿的水稻,其普遍生長在海邊灘涂地區,比普通水稻具有更強的生存競爭能力,而海上稻聽起來卻像是在海洋里就能長出來的稻子了,一字之別,相差萬里。這讓楊檸豪感受到了科學家的嚴謹和認真,也讓楊檸豪更為袁老的人格魅力所折服。
而今,《我有一個夢》更成為了一個表達公眾情緒和大眾情感的平臺。《我有一個夢》的微博MV播放量更是突破31億,網易云音樂評論目前已經超過了10萬,人們把自己對袁老的感謝和思念都寄托在這首歌曲里。《我有一個夢》像顆種子,在每個人的心里生根發芽,讓我們銘記夢想,讓我們不忘袁老。在我看來,《我有一個夢》最神奇之處是將夢想實體化,無數人通過袁老的夢想,或看到了自己的夢想,或思索自己的夢想,或去追逐自己的夢想,這也是這首歌實現價值的最大化。
楊檸豪用音樂一步一步筑造和實現了自己的夢想,沒有辜負自己的才能,也沒有辜負別人的期許。他用音樂作自己的飛馬,繼續奔赴遠方。
楊檸豪的工作室在一片郁郁的森色之中。在探訪楊檸豪的路上,乘著車在密林里穿行的我仿佛電影《小森林》里騎著單車在小森村漫游的市子,在樹蔭的包裹和自然的氣息里尋得了寧靜與平和,而這份平靜在結束和楊檸豪的訪談后更盛。
作為90后,楊檸豪樹立了一個不錯的榜樣。在“內卷”過多、焦慮過剩的時代,有這么一位始終有自己節奏和計劃的成功追夢人,不但能給其他行業的逐夢者一些安慰,也能給予相應的指引。
楊檸豪曾告訴我,即便沒有作曲者,音樂本身也是存在的。但要想把這本就存在的美好躍然于紙上、現形于世間,需要的是一顆純粹的音樂創作之心。楊檸豪謙遜地表示自己還有很多要學習和思考的地方,而自己的音樂創作之路還是打磨。誠然,對這位年輕的音樂創作人來說,人生路漫漫,音樂路亦長,但他閃著才華之光和創作之芒的音樂之心是如此純粹,已經被很多人看見,相信還會被更多人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