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2003年兩地開始對香港保險業務銷售與購買行為進行合規化監管起,10余年間,內地居民赴香港投保的規模迅速擴大,至2016年,全年內地居民購買香港保險的保費金額已達到727億港元,占2016年香港個人人壽業務新單保費的39.3%,達到保費金額頂峰。內地居民赴港投保的現象近年來是如何變化的?其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內地居民對例如香港保險等境外保險的需求是否合理?本文將針對這些問題進行探索。
關鍵詞:內地居民;香港保險;海外資產
1.引言
根據香港保險業監理處公開的數據,2008年-2018年,內地居民新單保費占香港新單保費的比重由5.4%飆升至29.4%,翻了5.4倍;保費由33億港元提升至476億港元,翻了14.4倍。以上數據表明,近10年內中國內地居民對香港保險的需求不斷上升,同時表明配置境外保險的理念也正在不斷深入。對于有配置境外保險需求的內地居民來說,無論是地理位置,或是未來出險時的賠付手續,香港的優勢都會使境外保險消費者更傾向于選擇香港進行投保。其次,香港保險行業發展歷史較長,產品設計較成熟,與內地保險產品相比各方面有明顯優勢,更容易獲得消費者的青睞。[1]
2.內地居民對香港保險的需求量分析
內地居民購買香港保險由來已久,早在1997-1998年,一些廣東省珠三角客戶就開始購買香港保險,2003前后開始向內地一線城市滲透,當時以在內地簽單“地下保單”的購買形式居多。自2003年起,兩地開始對香港保險業務銷售與購買行為進行合規化監管后,內地居民購買“地下保單”的行為日益減少,越來越多的內地居民開始選擇主動赴港進行合規的投保。 [2]
2.1近十年需求量變化
根據香港保險業監管局每年公布的內地訪客保單業務統計數據整理可見,自2010年至2016年,內地居民購買香港保險產品的新單保費持續增長,2016年全年內地居民購買香港保險的保費金額達到727億港元,占2016年香港個人人壽業務新單保費的39.3%,達到近十年保費金額頂峰。2016年后,內地居民購買香港保險的保費金額開始呈現出逐年回落的趨勢,直至2019年,香港人壽保險市場仍有四分之一的新增保費是由內地居民貢獻的。
從新造保單件數來看,2010年至2018年內地居民赴香港購買保險產品的需求保持持續增長,但在2019年,內地居民赴港投保的新造保單數突然出現大幅減少。
2.2近十年需求量變化原因分析
追溯2016年后內地居民赴港投保規模減小的大環境原因,主要是因為在2016年2月,國家外匯管理局和中國銀聯對銀聯卡持卡人在境外保險類商戶單筆交易金額進行限制,要求從2月4日起,銀聯卡實施交易額度限制為每次交易最高5000美元,該指引將于全港各保險機構及其他商戶實施。3月14日起,網絡支付也開始受限,每人每日支付金額上限為3萬元。同年10月,銀聯國際發出《境外保險類商戶受理境內銀聯卡合規指引》,宣布以銀聯為支付渠道交納香港保險保費將于2016年10月29日零點全面暫停。銀聯規定自10月29日凌晨0點起不得通過銀聯刷卡到香港購買投資型保險。除購買與意外、疾病等旅游消費相關的保險外,其他保險無論是首期保費還是續期保費,嚴禁使用銀聯卡支付,重大疾病保險也無法刷銀聯卡購買。在外管局收緊資金外流通道之后,大陸赴港購買保險出現了明顯的變化,2017年內地人士赴港投保的保單占比有所降低的同時,大額躉交保單顯著減少,件均保費明顯降低。
而在2019年下半年,因受到香港修例風波的波及,內地居民赴香港限制擴大的同時也大大降低了內地居民赴港的意愿,這是內地居民赴港投保新造保單數量在2019年突然大幅度減少的主要原因。
3.內地居民對香港保險的需求險種分析
3.1需求險種分布
由于從2016年起,香港保險業監管局對于內地訪客保單業務統計數據中才開始區分不同險種的人身保險保費及保單數(在此之前都匯整為“人壽及年金”大類)。因此,本章選取了2016年至2019年期間,保費金額占比較高的終身壽險、萬用壽險、儲蓄壽險,以及保單數占比最高的重疾險,共四類險種的保費與保單數進行數據整理與對比。
由上表可見,在2016年內地居民赴港投保熱度達到頂峰時,內地居民創造的新單保費中,終身壽險占比最大,新單保費高達337億港元,在內地新造總保費中占比46%;其次為萬能險新單保費,新單保費約183億港元;再次為儲蓄壽險,新單保費約87億港元;重大疾病保險新單保費約為50億港元。2016年之后,由于內地居民赴港投保熱度的降溫,壽險類保單的新造保費整體都呈現下降趨勢,只有重疾險的保費沒有出現明顯降低。
重疾險在總保費中的比較低,但在內地居民赴港投保的總保單數占比中,重疾險是占比最高的險種,并且在2016年至2018年出現了明顯的增加趨勢。可見在前文需求量變化圖表中,這期間內地居民投保總保費下降,總保單數卻不減反增,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主要在于重疾險保單數的激增。
根據保費占比和保單數占比的數據,內地居民購買香港保險產品以壽險與重疾險為主,壽險中又主要集中于終身壽險。
3.2需求險種分析
香港H保險經濟公司(以下簡稱H經濟公司)在2019年總結了一份的香港保險白皮書,該材料隨機挑選了2010年至2018年的30000名客戶作為數據來源,整合統計了保單數量、保單種類、保費等數據。并且該經紀公司作為香港最大的保險經紀公司之一,具有一定的中立性和客觀性。
根據H經紀公司的報告數據顯示,從2010年至2018年隨機挑選的30000名客戶,共涉及購買了27家香港保險公司的產品,年繳保費達到30.31億港幣。
從購買保險的客戶占比數據來看,30000名客戶中,有54%的客戶購買了重大疾病保險,涉及金額3.3億港幣,有37.5%的客戶購買了儲蓄險,涉及金額23.5億港幣,內地客戶購買的其余險種還分別有投資連結型保險、定期壽險、醫療保險。
結合香港保險業監管局對內地居民赴港投保整體數據的統計,以及香港保險經紀公司對內地投保行為的采樣分析,在赴香港投保的內地居民中,投保香港重疾險的內地居民最多,即最能吸引內地居民赴港投保的香港保險就是香港重疾險。尤其是在內地開始對支付香港保險保費進行消費限制后,重疾險保單由于年保費低,受消費限制的影響小,內地居民對香港重疾險的需求不減反增。與此同時,2019年因修例風波導致內地居民赴港困難時,投保情況受到影響最大的險種也是重疾險。
4.內地居民配置境外保險動機
內地居民配置境外保險的目的在于追求財富的安全、傳承以及資產多樣化配置。[3] 在決定是否購買境外保險決定時,通常應具備合理的動機,最主要的動機應該從境外保險這一資產類別的特點出發,明確境外保險是一份以美元計價,并且能有效實現最低風險保障的資產。
4.1為規劃美元資產購買境外保險
在內地生活水平較高的人群中,有一些較常見的現象,比如:將子女送出國讀書、每年赴海外旅游或居住一段時間、有醫療需求時認準海外醫療等等。這些常見行為涉及的費用,都需要美元來支付。因此,需要提前配置用于支付這些需求的美元資產,就會成為這部分人群購買境外保險的動機。[4]
從購買儲蓄險的選擇來說,儲蓄險的提領功能可以用于安排每年的美元現金流,也可以在有需要的時候例如子女出國留學期間提領,保障準備留學或留學期間的子女不會因為資金短缺的風險而無法留學。
從購買重疾險的選擇來說,重疾險直接賠付的美元保額,可以用于實現被保人的海外就醫需求。保障被保人不會因為突然的海外就醫需求,出現需要變賣海外資產換取現金,或因換匯導致的匯率損失。
因此,境外保險更適合于長期居留海外并且有美元需求、需提前規劃美元資產的內地居民。
4.2為降低海外資產配置風險購買境外保險
為了降低資產配置比例不合理的風險,在境外已配置資產的內地居民就有必要考慮降低集中投資于房地產市場的潛在風險,并通過使用其他資產來對沖和分散房地產市場風險。
配置海外壽險或儲蓄險可以拉低海外資產的整體風險,當海外資產配置中,既有高收益的房地產資產或其他投資資產,又有低風險有保障的保險資產,有效調整了海外資產配置的比例。
因此,境外保險適合本身具備一定規模美元資產并需要合理配置美元資產的內地居民。
5.結語
內地居民在購買境外保險時,不可盲目跟風。需明確有合理的投保動機,并且了解境外保險屬性。在選擇境外保險產品時不能只追求高收益率,一定要提前了解相關的潛在風險和成本,再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考慮進行境外投保。
參考文獻:
[1]李夢杰,香港保險與內地保險對比分析,中國管理信息化,2019(16)
[2]翁晟,內地居民赴港投保階段梳理[J],大眾理財顧問,2018(08)
[3]胡潤+中信銀行,2017中國高凈值人群財富管理需求白皮書,2017
作者簡介:林夢芊(1996—),女,上海人,碩士,研究方向: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