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隱喻作為一種特殊的語言形式,經歷了很長時間的演變和發展。在過去的三十年間,學者們對于概念隱喻的研究已經取得了很大的進展,然而從概念隱喻角度出發對莎劇的研究卻很匱乏。本文基于萊考夫和約翰遜提出的概念隱喻理論,從名詞化隱喻、動詞化隱喻和形容詞化隱喻三個方面對莎士比亞名作《哈姆雷特》中包含的隱喻進行研究,希望可以從新的角度解析經典,并且更好地解釋隱喻的本質,從而加強讀者對莎劇以及隱喻的理解。
【關鍵詞】 隱喻;概念隱喻;《哈姆雷特》;莎劇
【中圖分類號】I561?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1)11-0038-03
一、引言
從1980年開始,概念隱喻理論成為語言學領域最熱門的話題之一,吸引了越來越多學者的注意。之后,國內外的學者對概念隱喻理論進行了更廣泛的研究,他們使用概念隱喻理論分析各種類型的文本,其中包括對莎劇的分析。隱喻使我們認識到,要從人類語言體系出發來談論語言的意義。
對于隱喻的研究,從古時候就開始了。最早進行隱喻研究的學者是亞里士多德,他最早認識到隱喻對語言感染力的提升作用。亞里士多德認為隱喻可以使措辭升華,使語言表現力高于普通語言。在過去的三十年間,學者們對于概念隱喻的研究已經取得了很大的進展,然而最大的問題是從事概念隱喻研究的大多數學者進行的是單向的研究。因此,他們的研究不乏存在偏見和局限性,或者不能對概念隱喻理論有一個全方面的了解。
Lock是從認知角度分析隱喻的第一位學者,他在1689年在他的著作An Essay Concerning Human Underst-
anding首次提出“概念隱喻”這個概念。萊考夫和約翰遜是從認知角度研究隱喻的代表人物。他們的著作Metaphors We Live By被認為是研究隱喻的經典著作。書中,他們指出“隱喻在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在,不僅存在于語言中,還發生在思想和行動中。”他們認為隱喻不僅是一種修辭手段,還是一種思維方式。萊考夫認為“概念隱喻反映了一個普遍原則,這個普遍原則是英語概念體系的一部分?!比R考夫認為隱喻不僅存在于語言,還存在思維中。于寧認為概念隱喻是跨概念域的系統映射:一個經驗域(源域)映射到另一個經驗域(目標域)。他同時也指出萊考夫和約翰遜在Metaphors We Live By中,把概念隱喻分為三部分:實體隱喻、方位隱喻和結構隱喻。但是在Metaphors We Live By中,萊考夫和約翰遜指出將隱喻分為三個范疇是不正確的,因為所有的隱喻都是實體性的,所有的隱喻都是方位性的,所有的隱喻都是結構性的。實體隱喻是將抽象的概念映射到與我們本身經驗有關的實體和物質上的方式,即將抽象、模糊的思想、感情、心理狀態等化為有形的實體。方位隱喻將經驗看作一種物質或實體,它們可以通過使用實體或物質對經驗進行相應的物質描述。方位隱喻組織了一個完整的概念系統。方位隱喻使用一些空間詞,比如,里和外,上和下,前和后,遠和近等等來表達一些概念。結構隱喻根據一個概念來構建另一個概念。結構隱喻是指源域的結構可以轉移到目標域,從而使目標域能夠系統地理解源域。因為隱喻概念是系統性的,所以人們以系統的方式使用隱喻表達。
國內也有許多著名的學者研究概念隱喻理論。李福印認為隱喻是從一個具體的概念域到一個抽象域的系統映射,隱喻是思維層面的問題,而不是語言表達層面的問題,因此,隱喻是一種思維和認知工具模式。王寅認為隱喻是跨域映射過程中造成的混合結果。劉秀娥和鄒金屏以隱喻研究為主線,以《哈姆雷特》中的隱喻為語料,使用傳統修辭理論,認知理論和語法隱喻理論探索隱喻的不同效應。
莎士比亞的語言和文本幾百年來一直在經受學者們的研究。首先是其中的詞匯使用是學者們研究的焦點,其次就是莎劇中的語法使用。《哈姆雷特》作為莎士比亞最具代表性的著作之一,具有一些典型的語言特征。語言的使用豐富且生動,其中引用了俚語、諺語、格言、隱喻等等。本文主要研究其中包含的隱喻,劇中隱喻很多,尤其經過幾百年的時間跨越,更難以被讀者所理解,所以從概念隱喻角度研究《哈姆雷特》不僅重要,而且很有必要性。研究《哈姆雷特》中包含的隱喻的意義在于:1.有助于提高人們對隱喻的理解能力,為研究《哈姆雷特》提供了一種新的方法,也有助于提高人們的鑒賞水平;2.隱喻是被廣泛使用的一種隱喻手段,也是莎士比亞語言藝術的一大亮點,《哈姆雷特》作為莎士比亞的代表作之一,有許多典型的語言特征。
二、《哈姆雷特》中的隱喻
根據詞性,本文將隱喻分為三個范疇:名詞化隱喻、動詞化隱喻和形容詞化隱喻。
(一)名詞化隱喻
名詞化隱喻是指包含名詞的隱喻。一般來說,名詞化隱喻具有名詞的特征,它可以在句子中充當主語、賓語、謂語、同位語等。韓禮德認為名詞化是形成名詞化隱喻的一種有效手段。名詞化隱喻主要包括兩種類型:將表征“過程”的動詞轉換成名詞化隱喻和將表征“特征”的形容詞轉換成名詞化隱喻。名詞化將過程和特征隱喻化,從而使它們不再是小句中的過程或特征,而是以名詞形式展現出來的實體。下面是《哈姆雷特》中的名詞化隱喻的例子:
例1:But I have that within, which passeth show; These, but the trappings and the suits of woe. (Hamlet, 1.2)
隱喻“the suits of woe”在句子中充當謂語。“A is B”是最典型的隱喻表達方式。這種表達方式比明喻形式“A likes B”更具有隱喻效果。一般來說,名詞化隱喻比動詞化隱喻和形容詞化隱喻更容易識別和理解,就像束定芳(2000)所說:“首先,大多數名詞都是指稱性表達,人們更容易捕捉到常規指稱和非指稱或者語義沖突;其次,名詞性表達所指稱的事物更容易想象,更有意象性?!?/p>
在劇中,哈姆雷特的父親剛剛逝世,還穿著喪服,然而卻又要參加母親的婚禮,母親的新婚對象竟然還是自己的親叔叔。這種違背常理的事情令哈姆雷特難以接受,只能借“the suits of woe”這樣的隱喻表達方式來表達自己的痛苦?!皌he suits of woe”是“表情是哀愁的服飾”的源域概念。對哈姆雷特來說,表情是他哀愁的外在表現形式。對他來說,母親的再婚令他內心的哀愁難以掩飾,通過表情表現了出來,然而他內心真正的哀愁卻無法完全表現出來,這使他內心非常痛苦,通過表情表現出來的哀愁只是哀愁的外表,只是哀愁的服飾而已。
例2:Besides, to be demanded of a sponge, what replication should be made by the son of a king?(Hamlet, 4.2)
Take you me for a sponge, my lord? (Rosencrantz, 4.2)
Ay, sir; that soaks up the king’s countenance, his rewards, his authorities.(Hamlet, 4.2)
這個例子選自的主要背景是哈姆雷特在他母親的寢宮殺死了波洛尼厄斯后,羅森格蘭茲詢問哈姆雷特尸體去處的一段對話。這是哈姆雷特和羅森克蘭茲的對白,是《哈姆雷特》中很有名的一段對白。哈姆雷特將羅森克蘭茲比喻為海綿。羅森克蘭茲代指“貪婪的大臣們”,哈姆雷特這樣說是為了表達自己對貪官污吏的厭惡?!皌o be demanded of a sponge”是“大臣是貪婪的海綿”的源域概念。此處使用“to be demanded of a sponge”這樣一種新奇的用法,將“大臣們的貪婪無度”比喻為“吸水的海綿”?!按蟪紓兊呢澙窡o度”和“吸水的海綿”之間具有共同的的特征,二者都容易膨脹,完成了名詞化隱喻中源域“吸水的海綿”到目標域“大臣們的貪婪無度”的映射過程,形象表達了大臣們的貪婪丑相。這是在說明像羅森克蘭茲這類人在飛黃騰達時盡可能多地獲取國王的財富,獲得國王的恩寵和賞賜,當國王需要他們的時候,他們收斂的財富就立馬被國王收回。國王賜予的財富和恩寵就像水分一樣,大臣們就像海綿一樣任國王揉捏。這個隱喻表達不僅表現了大臣們的貪婪,也表現了他們命運的悲慘結局。
(二)動詞化隱喻
動詞化隱喻是語言中動詞和主語或賓語構成而形成的隱喻,動詞化隱喻是一種新的認知類型,它主要表現在陳述句中主客體和動詞的非常規搭配,通過這樣的搭配,可以激活源域到目標域的映射,從而產生隱喻意義。動詞和其相鄰的名詞之間形成搭配關系,從而導致它們之間形成一種非常規性語義關系,這種非常規性語義在語境中具有某種意義,而且與動詞搭配的名詞具有實際語義,這種情況下的動詞就被稱為動詞化隱喻。王寅在《認知語言學》中指出動詞化隱喻有三種形式:主謂搭配、動賓搭配和主謂賓搭配,其中以主謂搭配為主。在動詞隱喻中,本體和喻體不直接在句子中體現,而是通過動詞折射出來的。相較于名詞化隱喻,動詞化隱喻更加難以識別,因為難以判斷源域和目標域是否一致。對動詞化隱喻的識別,先要明確話語中與動詞相關的表層意義,然后確定與動詞相關的主語和賓語的隱喻意義。Marion Trousdale在Shakespeare and the Rhetoricians中提出:“我們必須認識到戲劇并不僅僅是詞匯的表征。反之,它是一種語言結構,在這種結構中,不同行為之間的可能關系通過修辭闡述而得到暗示,在劇本的主體中創造出一種令人困惑的重要意義?!毕旅媸恰豆防滋亍分械膭釉~化隱喻的例子:
例3:Now cracks a noble heart. Good night, sweet Prince, And fights of angles sing thee to thy rest. (Horatio, 5.2)
這個例子選自的主要背景是哈姆雷特的母親以及叔叔死后,他自己也喝毒藥自殺,然后霍拉旭由此而發出的感慨。動詞“cracks”與賓語“a noble heart”形成動賓搭配。“now cracks a noble heart”一句中,原意為哈姆雷特自殺,霍拉旭說出的話語,表達的是哈姆雷特的心碎裂了,隱喻哈姆雷特已經死亡。此處使用“cracks a noble heart”這樣一種新奇的搭配,將“哈姆雷特的死”比喻為“一顆高貴的心碎裂了”。謂語動詞“crack”激活了“a noble heart”和“Hamlet”之間共同具有的特征,二者都代表哈姆雷特本人,完成了動詞隱喻中源域“a noble heart”到目標域“Hamlet”的映射過程,形象地闡述了哈姆雷特的死亡。
例4:Thus twice before, and jump at this dead hour, With martial stalk, hath he gone by our watch. (Hamlet, 1.1)
這個例子選自的主要背景是雖然哈姆雷特的父親已經死了,但是為了復仇,他以幽靈的形態重新出現。這個例子使用了主謂搭配,“stalk”這個詞被擬人化了,體現了鬼魂的昂首闊步。在“martial stalk”這一主謂搭配動詞化隱喻中,主語為“ghost”,謂語為“martial stalk”。在該隱喻中,“martial stalk”這一動詞使主語“ghost”與之產生語義沖突,因此形成了主謂搭配的動詞化隱喻。通過該動詞化隱喻,哈姆雷特的父親以鬼魂的方式出現,并且鬼魂以軍人的姿態行動,進行了擬人化的處理,體現了所呈現的哈姆雷特的父親的生動形象。鬼魂和軍人之間在行為特征上具有相似性,通過動詞“martial stalk”對名詞“ghost”的限制作用來體現句子的隱喻意義。
(三)形容詞化隱喻
形容詞可以作為隱喻。一般來說,形容詞在句子中可以作為謂語或者修飾名詞。下面是《哈姆雷特》中的形容詞化隱喻的例子:
例5:Horatio says, ‘tis but our fantasy, And will not let belief take hold of him.? Touching this dreaded sight, twice seen of us. (Marcellus, 1.1)
這個例子選自的主要背景是哈姆雷特的父親被他的叔父殺害以后,重新以鬼魂的形態出現在士兵面前以后,士兵們的談話。上面這個例子中,“this dreaded sight”可以轉化為“this sight is dreaded”。“this dreaded sight”指的是哈姆雷特父親的鬼魂。因為哈姆雷特的父親已經去世兩個月了,所以人們再次見到他的時候會感到害怕,尤其他還是以鬼魂的形態出現。
例6:The rugged Pyrrhus, he whose sable arms. Black as hispurpose, did the night resemble. When he lay couched in the ominous horse, Hath now this dread and black complexion smear’d. With heraldry more dismal: Head to foot. Now is be total gules, horridly trick’d. With blood of fathers, mothers, daughters, sons, Bak’d and impasted with the parching streets, That lend a tyrannous and a damned light. (Hamlet, 2.2)
這個例子選自的主要背景是哈姆雷特請來表演的伶人,然后哈姆雷特談到了埃涅阿斯對狄多講述的故事,在普里阿摩斯被殺的情節時講述的這段話,哈姆雷特通過這段話闡述了他叔叔的罪惡以及丹麥社會的腐朽。在這個例子中,描寫顏色的形容詞“sable”“night”“black” “dismal”和“damned”都是概念隱喻“感情是有顏色的”的具體概念隱喻表達。暗黑的顏色代表著消極的情緒,比如,失望,憤怒,恐懼等等。通過這些表征消極情緒的形容詞,生動形象地刻畫了克勞狄斯的殘忍無情以及丹麥社會的腐朽不堪。這些顏色的形容詞性隱喻表達,將暗黑色的顏色特征通過映射在目標域中凸顯出來,然后可以通過凸顯出來的顏色特征來表達情緒。
三、結語
隱喻具有深層次的認知意義,在人類的認知體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能夠清晰地解讀隱喻,才能使我們更好地理解作品所要表達的深層含義。在莎劇中,隱喻是一種最常見的修辭手段,而且在莎劇中使用很廣泛?!豆防滋亍分须[喻的豐富使用,蘊含著莎士比亞富有創造力的思想,從而使語言更生動形象。莎士比亞盡量使《哈姆雷特》中每個隱喻的使用都具有獨特性。本文所有關于隱喻的語料都來自莎士比亞四大悲劇之一的《哈姆雷特》。通過研究,對《哈姆雷特》中的隱喻進行了分類,將《哈姆雷特》中的隱喻分為了三種類型:名詞化隱喻、動詞化隱喻和形容詞化隱喻。從這三個方面對《哈姆雷特》中包含的隱喻進行了深入研究。從文本的背景,隱喻的具體使用場景,使用特征,所達成的效果都進行了分析,從而幫助讀者徹底深入了解了莎劇語言的魅力?!豆防滋亍分械碾[喻不僅是一種自然的修辭現象,而且也是一種認知行為,它對于人們去認識和理解世界有潛移默化和深遠的影響。在劇中,莎士比亞使用了大量的隱喻是語言充滿了感染力。
本文的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文中僅僅對《哈姆雷特》中包含的隱喻進行了簡單的分析,其他方面,比如,修辭方面,風格方面等等,并沒有進行更深入和更徹底的研究。由于在隱喻方面的局限的研究,本文對隱喻的研究并沒有深入太多,給以后研究的人留下了進步的空間。其次,局限的研究和局限的文本使深入研究受到了限制,并且不能充分利用文中的語料。因此,本文的研究發現在一定程度上也具有局限性。
總之,《哈姆雷特》中的隱喻需要進行更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從而拓寬整個領域的研究。莎士比亞的作品都值得我們去認真學習和研究,值得進行深入研究的角度有很多,因此學者應該重讀莎劇文本,并深入學習和研究。
參考文獻:
[1]William Shakespeare. Hamlet[M]. New York: New American Library, 1998.
[2]朱生豪(譯).哈姆雷特[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2007.
[3]黃興運,謝世堅.《哈姆雷特》隱喻辭格的認知識解及其漢譯[J].西安外國語大學學報,2017,(25):48-52.
[4]劉秀娥,鄒金屏.論隱喻在《哈姆雷特》中的多重作用[J].河南理工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10):707-709.
[5]劉翼斌.《哈姆雷特》隱喻漢譯認知研究[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6):56-60.
[6]彭玉海.動詞隱喻構架中的文化概念格式塔[J].外語學刊,2014,(5):22-26.
作者簡介:
賀志宏,女,漢族,山西柳林人,現就讀于西安外國語大學英文學院,2019級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專業,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理論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