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笑炎 吳學輝
【摘要】 民族語言是民族文化的載體,通過一個民族的語言文字,可以觀察該民族的文化歷史,了解其生活習俗。本文從語音、詞匯和語法三個層面探討其與民族語言、民族文化和民族思維的關系。
【關鍵詞】 民族語言;民族文化;民族思維
【中圖分類號】H193?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1)11-0127-02
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劃基金項目“少數民族預科生族群認同研究——以一所高校為例”(19YJA880066)。
語言和文化的關系非常復雜。從上世紀80年代起,我國興起“文化熱”的浪潮,至今語言和文化的關系問題仍然懸而未解。關于語言和文化的關系,綜觀學術界的研究成果,可以大致分為兩種觀點:一是“一元論”者,其代表人物是19世紀德國語言學家洪堡特(Humboldt),他說:“一個民族的語言就是他們的精神,一個民族的精神就是他們的語言?!奔疵褡逭Z言就是民族精神,民族精神也是其民族語言,語言和文化是一種重合關系;二是“二元論”者,學術界大多數研究者都肯定這種觀點:語言和文化是一種相互獨立又相互聯系的關系,通過語言能夠透視文化,文化又反過來制約語言系統的發展。語言不僅僅是一種重要的交際工具,同時也是我們窺探民族文化的一面“鏡子”,從一種語言的語音、詞匯、語法系統中,可以發現這個民族與外來民族的交往接觸情況,生活風俗風貌及其大腦思維習慣等等。本文下面從語音、詞匯、語法三個方面分別說明語言的透視功能。
一、從語音識別民族語言——不可見的信息
語音是人們交際過程中最直接的感知方式,也是操不同語言的人們最明顯的區別。人們在交際過程中,首先聽到的是不同語言的聲音,通過聽覺可以辨別出這種語言是屬于哪一語系,哪一語支,哪一民族。這就幫助我們達到交際的成功效果,促成民族之間的友好交往。
有些語言在語音上的區別性特征非常明顯,聽幾秒鐘就可以辨別出來。如果你聽到鼻化元音很多、有小舌音R、清輔音P—T—K在元音前不送氣,重音在詞末(句末和詞組停頓前尤為明顯),有u和ü的不圓唇元音,那么你聽到的很可能是法語。這樣在短短的幾秒鐘,可以確定交際對象的語言,進而了解其生活的國度,把握其生活習俗,便于采取恰當的交際方式,促成交際的成功。
民族、民間音樂可以說是民族文化的一種,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民族語言的語音模式的藝術化。不同民族的音樂具有不同的風格。德語表現在音樂上是節奏的工整、平穩;西班牙語的音樂是一種熱情、奔放的語音節奏;匈牙利語首音節重音的模式反映在其民歌的強拍典型地落在每小節的前一拍上;維族語言末音節重讀的習慣使得其民歌多是加強、升高的音;漢族語言的不同方言造成音樂和戲曲帶有各自的地域特色:北方方言的雄渾剛勁演繹出高亢嘹亮的北國風聲,南方地區的吳儂軟語孕育出柔婉細膩的江南水鄉韻味,巴蜀之地回旋起伏的語調惟妙惟肖地轉變為幽默見長、忽升忽降的川湘山歌曲調。
通過語音感知,可以感受不同民族地區的戲曲風貌,辨別不同民族文化在歷史沉淀中所具有的獨特色彩。語音是一種不可見的信息,不像文字可以通過筆墨記錄人類的歷史活動,但是它同樣可以傳達出本民族的文化信息。
二、通過詞匯觀察民族文化——一種具體可見的語言事實
民族語言是民族文化的載體,是一面透視民族文化的“鏡子”。在語言系統中,詞匯部分具有最明顯的反映作用。我們知道,文化的發展影響著語言系統的發展,文化對語言系統的突出作用主要表現在詞匯部分,因此,從一種民族語言系統的詞匯部分,可以發現該民族的文化生活風貌。我國西北民族的人民多為游牧民族,因此在他們的語言中,關于馬的詞匯特別多,且區分仔細;黑龍江、松花江、烏蘇里江流域的人民,他們的生活中有各種各樣的打魚工具的詞匯以及各種魚類名稱,還有各種神明的名稱叫法,這就形成一個大的詞匯場,由此可知,他們的居住環境是一個多水的地方,生活以捕魚為生,且生活環境比較惡劣,需要求助神明的保佑。生活在非洲原始森林中的土著居民能夠根據動物的腳印、糞便、氣味、行動等辨別出動物的類型,可以根據植物的形狀、根莖、顏色等具體部位的變化特征,識別天氣情況,自然變化規律,因此,美國著名人類學家羅伯特 · 路威在《文明與野蠻》一書中這樣寫道:各地的野蠻人都掌握著種種精密的技術,堪稱為現代科學的基礎……只有博物學者才有可能與他們匹敵……挑出任何一個當地土人關切的方面,你將看到他們的詞匯豐富而感到吃驚。這些民族各自以一定的方式適應自然,對于和他們有重要關系的事物,做出精密的觀察。當然,如果一種語言中某方面的詞匯非常缺乏或者是相對缺乏,那么這類詞所標明的事物肯定在當地人的生活里是不存在的,或者是不重要的。
通過研究字詞的早期意義可以發現該民族的早期歷史文化。詞匯的意義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變化的,有縮小、擴大、轉移三種情況。伽達默爾認為:語言是儲存傳統的水庫,而詞語則是這個水庫的一滴水珠,也是語言中最能反映文化特征的部分。某種語言的詞語發展史,就是操縱該語言的民族文化發展史,而探索詞語的本義則更能發現蘊藏在詞語中豐富的傳統文化內涵。例如漢藏語系壯侗語族中的泰語有一個詞,其現代意義為“醫生”,但其早期意義是“巫師”,這就說明在傣族社會中,曾經以巫師來作為醫生,為民治病,其巫術盛行一時;彝族語言中,現代意義為“錢”的詞,其早期的意義則表示“牲畜”,這就說明牲畜在彝族人民的生活中占有重要作用,可以說是他們生活中的重要財產所有物;云南省獨龍族表示“結婚”意義的詞語,其早期意義為“買女人”,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地的婚嫁習俗。
分析合成詞的組合規則,探索民族文化的奧秘。合成詞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構詞語素組合而成的,觀察語言中合成詞的組合規則,可以了解該民族文化的微妙特征;分析合成詞的詞素,能夠找到該民族的早期文化特征。在苗族語言中,表示女性的詞一般放在表示男性詞語的前面,與漢語恰恰相反。例如漢語中的“男女”在苗語中說“女男”,這說明苗族社會歷史肯定經歷過女子為尊的社會歷史形態;云南納西族西部方言中,保留著女為大,男為小的用法。例如漢語中的“大樹”在納西族方言中說為“母樹”,漢語中的“小樹”被當地人民稱作“男樹”,漢語中的“祖房”被當地人民稱為“房母”等等,這些語言事實同樣有力地證明了納西族地區應該經歷過以母為尊的歷史形態。
對少數民族語言中合成詞的構詞語素進行分析,同樣是了解到民族早期文化的重要手段。例如:蒙古語中意思為“接生”的一個合成詞,由兩個詞素組成,一個是“捉住”意思的詞素,一個是“母親”意思的詞素,這兩個構詞語素形象直接地反映了接生婆的主要任務和作用,反映了當地的一種生活現象。在某些漢語方言中“接生婆”被叫做“穩婆”,這和蒙古語的那一詞匯有著異曲同工之妙;西北地區韃靼民族語言中表示“容器”意思的詞語是由“器皿”和“皮囊”兩個語素組成,這就反映了該民族的游牧特色;布依族語言中表示“結婚”意的詞語是由“下”和“樓梯”兩個構詞語素組合而成,意指女孩子出閣,在漢語中也用同樣的用法。這說明了在布依族中女孩子平常是不允許出門的,一般是呆在自己的閣樓中學習女紅之類的東西,反映了古代女子處于男子的附庸地位,受壓抑的文化習俗。
語言中的詞匯是一處豐富多彩的歷史文化聚集地,在大量的民族語言詞匯中,可以找到現在所不知道的歷史遺跡,可以發現民族之間細微的差別,可以探索民族之間的文化交往痕跡……總之,把握語言,分析詞匯,是了解民族文化的一種有效手段。
三、民族思維方式在語法層面的反映——深層文化的表現
思維是一個復雜的心理活動過程,它表現為人腦對各種外界事物及信息的分析、綜合、比較、抽象和系統化、具體化的認識過程。思維要依靠語言來進行,思維的成果要依賴語言來表達。思維與語言之間有著深刻的內在聯系,思維方式對言語表達有一定的牽制作用,因為人們言語表達的過程實際上就是一個思維活動的過程。
不同民族的思維有共性的一面,也有個性的一面。民族思維方式的個性突出地反映在語言表達中詞與詞、句與句的組合關系規則中。東西方民族的思維方式有著明顯的區別:漢民族思維具有整體性、辯證性、形象性的特點,西方民族的分析性、抽象性思維特征更加明顯,這反映在語言的篇章詞句中主要有以下幾個不同:第一,英語篇章段落的發展呈線性,閃含語族語言的段落微呈平行狀發展,西班牙語和拉丁語段落中,其段落思維有時被相當復雜的離題枝節所打斷,漢語段落發展類似螺旋性發展或者是環狀發展;第二,漢民族具體形象的思維方式使得漢人喜歡從具體的事物來觀察思考,善于憑經驗直覺行事,而不習慣歸納抽象的法則;第三,漢語中有大量反義復詞,如輕重、生死、黑白、左右等,這是印歐語言中所沒有的,這些詞匯的出現無疑是與漢民族善于辯證思維有關。
不同民族的思維個性在其語言中都有明顯的反映,反之,從不同的語言的表達方式中也可以觀察出不同民族的思維方式,進而推測其民族性格特征,了解其文化。在文學理論中有“文如其人,人如其文”一說,即可以根據文學作品的語言表達風格來判斷其作者,感知其作者的人品性格。因此,人類社會中的深層文化的歷史演變痕跡都能夠通過語言的發展變化反映出來,不同的語言表達反映了不同民族人民的思維個性,張揚著不同民族的文化思想特點。
語言包羅萬象,而且任何人都離不開語言。語言和文化的關系非常密切,語言作為文化的一個載體,在人類歷史文化傳承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對語言感興趣,了解其他民族的語言,在一定程度上也就認識了其他民族的文化,從而可能避免文化誤讀和偏見,在不同民族間能積極地實現寬容和接受,達到互諒、互解,形成共識,友好相處。
參考文獻:
[1]支順福.世界語言博覽[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8.
[2]馮廣藝.漢語語境學教程[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12.
[3]刑福義等.文化語言學[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0.
[4]李曉明.中國傳統文化的反思[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87.
[5]羅常培.語言與文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語文出版社,1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