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隨著我國的文化產業與娛樂產業的不斷發展,催生不少新的文化現象,“飯圈文化”就是文化產業迅速發展的產物。以粉絲為中心所帶來的“飯圈行為”“飯圈用語”逐漸規模化、系統化,形成了“飯圈文化”。飯圈文化成為了一種新興文化現象,一方面豐富了文化產業的內涵,促進了文化產業的發展;另一方面,飯圈文化中的條條框框又在一定程度上束縛了文藝作品的創作,引起了不少學者對這一文化現象的反思。本文將以飯圈文化為切入點,通過闡釋飯圈文化的概念,進一步揭示飯圈文化的核心,探析飯圈文化背后的影響因素,分析飯圈文化為文化產業發展帶來的影響。
【關鍵詞】 飯圈文化;粉絲經濟;文化產業;影響
【中圖分類號】G124?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1)01-0123-02
從2005年湖南衛視的《超級女聲》, 到2014年的TFBOYS的一夜走紅,到2018年的《偶像練習生》《創造101》等選秀節目的橫空出世,我國的演藝產業一直朝著欣欣向榮的方向發展。演藝產業的繁榮與發展也極大地促進了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豐富了我國文化產業的內容與表現形式,成為文化產業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部分。從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開始,臺灣、香港等地區已開始出現張國榮、小虎隊、劉德華、周潤發等明星,并且隨之產生了明星經濟。到本世紀初,追星已然成為一種流行風向,而如今,追星一方面已然成為一個產業,甚至已經成為一條產業鏈,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商業利益。另一方面,追星也成為了一種文化,近幾年興起的“飯圈文化”成為了一種新興文化現象,引起了不少人對這一文化現象的反思與思考。
一、飯圈文化的概念闡釋
“飯圈”即粉絲圈子的簡稱,代表了懷著“老母親養兒子”心理追星的龐大粉絲群體。偶像的成長之路同時也是粉絲的自我實現過程,他們是粉絲主體性的代言人,滿足觀看者的自我想象,同時偶像也是他們欲望中的客體,填補著理想伴侶的缺位。
(一)自動加密的飯圈用語
在日常生活中常聽到的“打call”“pick”“安利”這些都是再普通不過的基礎詞匯。而在飯圈內部,僅僅是粉絲稱謂都有不下十個,如死忠粉、媽粉、唯粉、cp粉、團飯、白嫖粉、路人粉等等;還有類似于zqsg、xfxy、wdcc、nbcs等英文縮寫;以及“拉”“踩”“吹”“吸”“撕”等動詞。以上舉例僅僅只是龐大的飯圈語言體系中的九牛一毛。隨著網絡的發展與流行文化的普及,這些詞匯也不是僅僅為飯圈女孩專用詞匯,不追星的人也會在不經意間明白某幾個詞匯的用意。
(二)十八般武藝般的飯圈行為
所謂飯圈行為,就是在這一個圈子里進行的一系列活動。打榜、應援、控評、做數據、反黑、安利等等都是飯圈中的日常行為,而這些行為中少部分是自發的、無組織的,但大多數是有著嚴密的組織和團體的。在這個組織里,有著嚴格的等級制度以及分工,每個粉絲都有著自己的任務,然而完成這些任務并沒有相應的報酬。大多粉絲都是利用自己的空閑時間,憑借著自己對愛豆的喜愛,無條件的完成這些維護自家愛豆形象、利益的任務。
二、維護“愛豆人設”是飯圈文化的核心
日韓作為亞洲最大的“造星工廠”,每年都會推出大量的偶像。這種類似于批量生產的偶像,他們或者帶有演員的身份或者帶有歌手的身份,又或者沒有任何身份。但實際上這些偶像都是流水線產品,經過公司的打造后,繼而推出來,便成為商品。作為商品,想要走入大眾視野,獲取利潤,一個重要的營銷手段其實是品牌塑造。許多公司經過廣告、傳媒等行業的經驗積累,將原本著眼于在“物”的營銷方式逐漸轉移到著眼于“人”。這種不斷貼標簽、強化標簽,最終把偶像商品化、品牌化的方法,也就是日后的“立人設”。
“人設”成為了一個偶像是否能吸粉的關鍵,而維護“人設”則是飯圈文化的核心。
人設,即人物設定,最初應用于動漫、游戲等虛擬故事中,指需要繪制一個人物的頭部及正、背、側等多個不同角度的三面效果。而現在已經廣泛應用于愛豆產業中,主要是指賦予人物一個新的個性特點,使之更有特色,提高其辨識度,進一步提高其吸引力。一個好的人設可以為偶像建立起一個良好的形象,讓受眾更容易記住。
但在娛樂至上的今天,出道的成本越來越低。人設成為了摧毀和成就一個明星的關鍵,而專業技能只能成為人設的加成。在人設塑造上,一個專業的歌手或者演員是很難蓋過偶像的。偶像作為一個商品,決定其價值的是其身上所帶的流量,靠人設攫取流量是其工作的中心。在飯圈文化的影響下,偶像作為偶像,他的第一屬性是“商品”而不是“獨立的人”,而偶像所出賣的便是自己的人設。
因此,粉絲為了保護自己偶像的利益,維護自己偶像的形象,實質上是在維護偶像的人設,維護“愛豆人設”變成了飯圈文化的中心環節。
三、飯圈文化由粉絲經濟支撐
飯圈文化實際上是由粉絲經濟支撐著的。隨著粉絲力量的集聚,衍生出“粉絲經濟”這種新的經濟形勢。粉絲對偶像投入極大的熱情,愿意為自己的偶像買單,從而產生的一系列的購買行為。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將人的需求分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愛與歸屬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實現的需要五個層面。當人的物質需求得到滿足后,便會追求精神需求來豐富精神世界。粉絲經濟的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有強烈的代入感,給予粉絲最牢固的精神或情感上的寄托,滿足其自我的需要。
在前文中所提到的飯圈行為,例如打榜、做數據等行為,其實就是為自己偶像的代言、作品進行購買,以達到一個高數據、高銷量為目的,來證明自己偶像的影響力以及知名度。在前不久某當紅藝人的雜志售賣中,粉絲幾近瘋狂的購買,刷新了該雜志社的銷量紀錄。在紙媒逐漸沒落的今天,這樣的一個銷量無疑是十分可觀的。在音樂產業上,價格低廉且指向性明顯的數字單曲和數字專輯的銷售成為“粉絲經濟”在音樂產業中的新拓展。
可以肯定的是,國內文化產業逐漸開始重視受眾的喜好,通過一系列營銷模式探索和明星品牌打造,實現了對“粉絲”這一群體潛力的挖掘。從一定程度上來說,粉絲經濟對文化產業的推動作用是不容小覷的。
四、飯圈文化對文化產業發展的影響
(一)飯圈文化加快文化產業的嬗變
“飯圈文化”是文化產業不斷豐富、不斷發展的產物,而文化產業是一個龐大的概念體系。飯圈文化對文化產業的影響集中體現在對影視、娛樂、音樂、報刊等著幾大類,近幾年飯圈文化對文化產業的影響也逐漸擴展到了文化旅游方面。飯圈文化的發展對影視、音樂產業產生的影響是有目共睹的。打榜、曬單、刷票房、做數據是飯圈文化在影視以及音樂產業中最直接的體現。由于龐大的粉絲群體,產生了巨大的需求,以及在飯圈中逐步形成的心照不宣的“拉踩”(指將兩個及兩個以上的明星進行比較)默契。目前娛樂產業、偶像產業確實在我國處于一個飛速發展的階段,且為我國的經濟發展做出了不小的貢獻,文藝事業也出現大繁榮。無論是文化工業時代背景下的無限復制,還是融媒體時代的策略的整合,這種新的經濟模式都在向社會宣告著飯圈文化將會成為我國文化產業領域的活力源泉。
(二)飯圈文化束縛文藝作品的創作
飯圈文化推動著文化產業的嬗變,在關注文藝作品創作的數量的同屬,文藝作品的質量更是影響文化產業發展的關鍵。
在人設塑造大于專業技能的環境之中,審美標準逐漸走向單一化、固定化。上個世紀的好萊塢被稱作“制造臘腸的機器”,是因為經典好萊塢電影的制片廠制度、明星制、類型電影等特點,金融資本家對好萊塢電影制作的干涉,使好萊塢電影變得千篇一律。同理,因為病態化的“飯圈文化”使得一些造星公司也快成為“制造臘腸的機器”。
在互聯網+飛速發展和運用的今天,廣播電視行業和傳統媒體的衰落,讓電影和網絡成為了兩個最為黃金的終端。大部分的文藝作品將投放平臺漸漸轉向了網絡,作為網絡上最為活躍的主體—粉絲,他們可以隨意將自己化為流量,成為偶像與經紀公司、制作公司叫板的一大籌碼。
文化產業是一個注重自由和創造的產業,而文藝創作者更需要自由和發散性的思維。文藝創作者在創作作品時往往會受目前的流行文化的影響,同時也會受限于主流文化。這種看重“人設”的飯圈文化,往往會限制文藝作品的創作,使得文藝創作者在創作文藝作品時束手束腳,不僅僅要考慮作品的流暢性,更要考慮粉絲的喜好。這種“左顧右盼”式的創作往往不能將文藝創作者的創作潛力徹底發揮出來,使得文藝作品的質量大大降低甚至走向媚俗化。
五、結語
飯圈文化確實為文化產業的發展帶來了行的活力,為文化產業的繁榮發揮了一定的促進作用。但是在飯圈文化的影響下,文化產業也逐漸出現了一些與初衷相背離的現象。飯圈的歪風邪氣、烏煙瘴氣需要治理,這不僅是需要偶像、粉絲的自身的努力,也需要一定的政府及有關部門的干預,官方需要進行一個正面積極引導。一方面,不能否認飯圈文化為文化產業帶來的積極的作用;另一方面,對于飯圈文化中的消極的、庸俗的、極端的行為進行規范化。飯圈漸漸步入正軌時,才是飯圈文化真正對文化產業起積極推動作用之日。飯圈文化不是洪水猛獸,便能成為促進我國文化產業繁榮發展的強勁動力。
參考文獻:
[1]何敏.粉絲經濟對文化產業發展的影響探討[J].普洱學院學報,2019,35(05):32-33.
[2]劉艷,李敏.粉絲經濟對文化產業發展的影響研究[J].市場周刊(理論研究),2018(02):40-41.
[3]劉曉航.從杰尼斯事務所的成功來看日本偶像文化的影響[J].青年文學家,2017(14):162-163.
[4]普曼.“飯圈文化”,蜜糖還是砒霜?[N].北京日報,2019-04-23(012).
作者簡介:
童艷麗,女,漢族,四川樂山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文化產業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