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龍
中圖分類號:G852? ?文獻標識:A? ? ?文章編號:1009-9328(2021)01-010-02
摘? 要? 中國大學生武術套路錦標賽是由中國大學生體育協會主辦、中國大學生體育協會民族傳統體育分會執行的面向全國在校大學生的大型武術賽事。該項賽事只允許在校大學生參加、有嚴格的資格審查制度,是國內最具代表性的大學生武術賽事之一。本人通過親身參與多項武術賽事的編排記錄和執裁經驗等工作,并采用文獻資料法和田野調查法等研究方法,對連年開展并且參與程度高的中國大學生武術套路錦標賽進行分析,以期為我國傳統武術的保護和傳承工作的開展提出參考建議。
關鍵詞? 武術? 價值? 傳承
一、武術中的“禮”文化
禮儀是人們在社會交往活動中表示相互尊重,在儀容、儀表、儀態、儀式、言談舉止等方面的一種約定俗成的行為。縱觀我國的歷史發展,武術文化與中華文化都源于對殺戮的反思。從文化角度上看,武術的“未曾學藝先學禮”等觀念與中華文化的“不學禮,無以立”等思想是相輔相成的。武術禮儀象征著武術文化活動開展時的始與終,其本身就是我們“禮儀之邦”的文化符號,由此來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武術禮儀要求的是習武者遵守最基本的道德規范,是習武之人文明禮貌的一種體現。為此,國際武術聯合會規定的武術禮儀是抱拳禮,這就是遵從了當代武術為和平與友誼服務的宗旨,寓意天下武林是一家。
在中國大學生武術錦標賽的賽場上,運動員、裁判員衣著整齊,神采奕奕。在每一場比賽的入場式上,運動員都要向裁判行抱拳禮,裁判長也會以抱拳禮回禮,然后才是介紹比賽注意事項,以及隨后開始比賽。在比賽期間,運動員在上下場時都要對裁判致以標準的抱拳禮以示開始和結束,下場后在候分區等待自己的得分,當宣告員播報運動員的姓名、單位和最后得分后,運動員還需再向裁判致以抱拳禮后退場。運動員的這三個抱拳禮充分體現了對賽事的尊重和對裁判員執裁的肯定。除此之外,在比賽期間裁判員無論是在場上執裁,還是在場下休息,都必須統一著規定的、統一的服裝;裁判員進、退場,通勤以及用餐期間都需要注意自身形象,集體行動都須整隊集體進行,此外,在裁判員執裁期間手機等通訊工具都須上交大會以保證執裁工作的絕對公平。
二、平等與參與
文化是一種振奮民心的精神力量,尤其是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更是代表著一種民族氣節。在當下的大數據時代,我們在看到社會變化的同時也不應忽視對傳統文化的了解。其中,公平就是傳統文化中的代表。結合到體育運動本身來說,這無疑是一種能夠展現公平的活動,特別是有著較多規則的競技體育運動。武術套路競賽作為一項體育運動,自然也將“公平”的原則體現得淋漓盡致。舉例來說,在每場比賽中的裁判員都是通過了省級或國家級管理部門的培訓,并抽調后才可以上場執裁;運動員的分組、設項、評分采用的是國際及國內重大賽事使用的電子評分系統。此外,名次取得和獎項設置方面也都顯現了整個賽事公平公正公開的理念。
本人自2014年起開始參加、參與中國大學生武術套路錦標賽。通過總結,發現近些年競賽規程中對運動員的組別分類常常分為四類,具體為特招生、免試生、單招生和普招生。各單位根據運動員的身份上報合適的組別。賽事之所以如此設置四個組別,其目的也是為了最大程度保證賽事的公平和公正,同時爭取覆蓋更大的大學生群體面積,讓專業運動員和非專業的運動員都能在相對公平的組別中進行比賽。此外,如此分組還能讓除了武術運動員出身的其他在大學期間對武術感興趣的普通大學生也能有參加比賽和展現自我的機會。在本人看來,中國大學生武術錦標賽是以“文化傳承為使命,文化自信為追求”的理念,參與其中的學生在每年一次的武術交流中互相贊賞、互相學習、互相促進,使得賽事真正成為了大學生武術運動的交流與傳承平臺。在這里,即便是全運會金牌得主也絲毫沒有架子,985大學的參賽者也沒有絲毫的優越感。這里只有武術,只有大家相見時的敬禮、抱拳、鞠躬等中國標準禮儀,只有眼花繚亂的拳種、器械,讓人們自豪于中國武術的博大精深,更有我國當代大學生表現出的文化自信。
三、文化自信、國家自信
一百多年前,八國聯軍侵華的槍聲,結束了中華武術作為保家衛國的殺人技的歷史使命。霍元甲上海精武體操會、天津中華武士會的成立、孫中山《尚武精神》的倡導,開創了中國武術運動作為振奮民族精神、強身健體、強國強種的全新發展時代。自此,太極、形意、八卦等很多之前攜密自珍的武術品種顯山露水、廣授門徒、開枝散葉、充分融合,中華武術因此在官方和民間得到了巨大普及和傳承發展。如今,中國已躋身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甚至有可能在一二十年內成為世界第一經濟體。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指日可待,但與世界大國地位極不相襯的是,我們的全民健康水平卻遠遠落后世界平均水平,我們的民族文化仍然不被世界推崇和認同。進入21世紀以來,面對現代化發展機制造成的人文精神的衰落,面對外界強勢文化造成的人類文化的同質化發展趨向,面對眾多傳統文化形態的大面積流失和消亡,黨的十六大提出要“傳承民族文化,弘揚民族精神”,此后在十七大進一步提出要促進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號召,十八大更是把“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作為中華民族發展的宏偉目標之一,十九大和兩會的勝利召開,更是將文化自信、體育強國與中華傳統文化的保護和發展提上日程。文化的傳承、發展和繁榮需要具體的實踐載體,武術文化是中國文化的全息影像,承載著中華文化諸多基本精神。以武術作為傳承民族文化的載體是一條極為重要的實踐途徑。在此背景下,我們除了要在國內繼續推廣和傳承武術運動,更要嘗試在海外弘揚武術和中華傳統文化。為此,幾十年來我國向各個國家輸送了大量高水平的武術人才,也是在此期間,很多運動員響應號召去海外做教練員,為普及和弘揚中國武術貢獻力量。
現如今,眾多高校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外籍留學生。隨著中國大學生武術套路錦標賽的連年舉辦和不斷擴大的影響力,中華傳統文化與武術文化也在潛移默化地隨之擴散,尤其在2019年的中國大學生武術套路錦標賽中特意將競賽組別設置成甲、乙、丙、丁四個組,其中特意標注留學生屬于丁組的普通生組。大國崛起,必然伴隨文化崛起,隨著文化輸出的加強,相信中華文明的影響力會越來越大,但是以什么樣的方式去輸出絕對是一個值得細細思考的問題。為此,我們需要去改變的東西還有很多。
四、武術的傳承
在人類社會擺脫冷兵器時代進入更加文明的時代之后,任何國家或民族都普遍對野蠻的戰爭保持著令人厭惡的態度,所有粗暴的行為都被視為一種粗俗的表達。近代以來的世界發展表明,殘酷戰爭始終被視為反人道主義行為,血腥沖突始終被視為反和平的教材,這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體現。然而,作為人類文化的構成,技擊或者格斗依然存在于人類世界,許多民族都擁有本民族的特色格斗技藝。中國武術是發源于中國的武技,它因實戰和技擊而生,為實戰和技擊所用。現如今,隨著時代的變遷,經歷了數千年發展之后的中國武術已經與殘酷的戰爭、嗜血的殺戮相行漸遠,其技術形態也已經衍化出了新的形式和內容。至此,武術的實用屬性正漸漸褪色,而審美屬性卻在不斷彰顯。尤其是在今天的信息時代中,隨著各種短視頻、APP、新媒體的興起和流行,武術的傳播和傳承又多了一些途徑,有越來越多的受眾通過網絡平臺知道、了解、參與到武術運動之中,并借此了解武術文化,乃至中華傳統文化。
在每年的中國大學生武術錦標賽上,武術運動員、武術研究者和文化學者、武術愛好者、國家武術發展負責人、各高校武術領隊教練等借此機會齊聚一堂,形成了一個志同道合的群體,他們共同學習、探索、踐行中華文化。他們以武術作為修行自身的方式,進而用自己的修為向世人展示中國武術和中華文化的神奇,讓更多的人相信、理解、踐行中華文化。武術對于我們是開放包容的,而不是自私、不可共享的。在教練員和各領隊中間也存在著這種有利于傳承和發展武術的交流,不同高校的教練員有機會時也會相互溝通訓練方法和經驗,共同探討利于武術傳承和更好的發展之路。在他們看來,他們的責任并不在于提升某位運動員一時的運動水平的高低,而是在于能對武術源遠流長、不斷傳承、不斷發展的正確引導。
五、結語
武術在中國文化中具有代表性和繼承性,其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武術文化是中國形象的象征,借此可向西方世界傳達文化精神,同時這也是塑造大國形象的重要渠道。因此我們應該繼承和發展武術文化,為我們的民族形象的塑造添磚加瓦。中國大學生體育協會武術協會秘書長、天津理工大學教授蘇長來教授這樣說:“大學生武術活動是實現中國武術傳承項目目標的重要積累場所和展示平臺。比賽成果當然重要,但文化傳承應該說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蘇秘書長的“最重要的”和“更重要的”的確讓我感覺到“比賽的不同魅力”。這種魅力,在今天看來就是一種文化,是一種濃厚的中國傳統文化。
湖北大學體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