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瑩
摘要:水體污染是指排入水體的污染物在數量上超過了該物質在水體中的本底含量和自凈能力即水體的環境容量, 破壞了水中固有的生態系統,破壞了水體的功能及其在人類生活和生產中的作用。 降低了水體的使用價值和功能的現象。
關鍵詞:危害;水污染;防治措施
前言:一般來說,水本身具有自凈能力;但由于人類將生產生活中的大量污水或垃圾無限制地排入水中,以至于水的自凈過程十分緩慢,甚至難以完成。由于對水污染缺乏足夠的認識,相應的法律法規也不夠完善,導致了水污染問題并未受到重視與有效治理。
1.水資源總體情況
我國氣候干旱、缺水嚴重,雖說淡水資源總量較多,但人均水資源量卻僅有2200m3,僅為世界平均水資源量的1/4、美國平均水資源量的1/5,與世界和其他國家的水資源量相比是相對較低的。如果除去難以開發利用的水資源后,如洪水徑流或偏遠地區的地下水資源等,那么能夠實際開發并可供利用的淡水資源量將比現在還少。并且逐步呈現出了南方及沿海地區水資源量較多,北方及西部地區水資源量較少的分散不均的布局情況。
我國水環境的質量總體上屬于中度污染,根據國家環境監測網對地表水環境質量的實際監測顯示:Ⅰ-Ⅲ類,Ⅳ、Ⅴ類和劣Ⅴ類水環境質量結構比例為40%、32%和28%,污染的主要指標由氨氮、石油類和高錳酸鹽指數等構成。
2.江河污染現狀分析
據人民日報報道:環保部在對2012年上半年重點流域的水環境質量狀況調查顯示:全國重點流域的水環境質量總體為輕度污染,污染的主要指標由氨氮、總磷和化學需氧量等構成;根據斷面河流水質定性評價標準,其中Ⅰ-Ⅲ類水質結構比例為51.5%,同比上升3.7%;劣Ⅴ類水質結構比例為15.5%,同比下降0.6%。
2012年上半年,國家環保部對長江、黃河、淮河、海河、遼河、松花江、珠江等七大水系的水環境質量進行了重點監測。監測結果顯示:七大水系的水環境質量總體上屬于輕度污染;污染指標主要由化學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和氨氮等構成。在七大水系中,長江和珠江水環境質量相對較好,淮河的水環境質量屬于輕度污染,黃河、松花江和遼河的水環境質量屬于中度污染,海河的水環境質量屬于重度污染。
2.1長江水系
長江水系的水環境質量相對較好,Ⅰ-Ⅲ類,Ⅳ、Ⅴ類和劣Ⅴ類水環境質量結構比例為76%、17%和7%;污染的主要指標由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和石油類等構成,劣Ⅴ類水質主要集中在干支流交匯的主要城市的近岸污染嚴重的水域。
2.2黃河水系
黃河水系的水環境質量總體上屬于中度污染,其中干流為輕度污染,支流總體為重度污染。Ⅰ-Ⅲ類,Ⅳ、Ⅴ類和劣Ⅴ類水環境質量結構比例為50%、25%和25%;污染的主要指標由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和石油類等構成。
2.3淮河水系
淮河水系的水環境質量總體上屬于輕度污染,Ⅰ-Ⅲ類,Ⅳ、Ⅴ類和劣Ⅴ類水環境質量結構比例為26%、44%和30%;污染的主要指標由石油類、高錳酸鹽指數和五日生化需氧量等構成。
2.4海河水系
海河水系的水環境質量總體上屬于重度污染,Ⅰ-Ⅲ類,Ⅳ、Ⅴ類和劣Ⅴ類水環境質量結構比例為22%、21%和57%;污染的主要指標由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和高錳酸鹽指數等構成。
2.5遼河水系
遼河水系的水環境質量總體上屬于中度污染,Ⅰ-Ⅲ類,Ⅳ、Ⅴ類和劣Ⅴ類水環境質量結構比例為35%、22%和43%;污染的主要指標由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和石油類等構成。
2.6松花江水系
松花江水系的水環境質量總體上屬于中度污染,其中干流為輕度污染,支流為重度污染。Ⅰ-Ⅲ類,Ⅳ、Ⅴ類和劣Ⅴ類水環境質量結構比例為24%、55%和21%;污染的主要指標由石油類、氨氮和高錳酸鹽指數等構成。
2.7珠江水系
珠江水系的水環境質量在七大水系中屬于最好的,Ⅰ-Ⅲ類,Ⅳ、Ⅴ類和劣Ⅴ類水環境質量結構比例為82%、15%和3%;污染的主要指標由氨氮和石油類等構成。
3.地下水污染現狀分析
我國各個城市中的地下水資源基本上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而且呈現出越來越嚴重的趨勢。在對全國城市地下水的監測中顯示,全國城市的地下水幾乎均被污染,其中近一半以上城市的地下水污染比較嚴重;在對北方17個省會城市的地下水監測顯示,16個城市的地下水污染正逐年加重;在對南方14個省會城市的地下水監測顯示,3個城市的地下水污染也有加重的趨勢。
3.1地下水污染的原因及后果
地下水污染的原因主要有:由于向地下直接排放工業污水致使被污染的地表水對地下含水層的入侵,人畜糞便的污染,農藥過量后對地下的滲透等。污染不僅會使地下水中的有毒有害物質含量,還會對我們的生存和發展造成極大的危害。
3.2地下水污染方式
直接污染是地下水污染的主要方式,是指污染物的性質未經任何改變就直接滲入到了地下水中;間接污染是指污染物的性質發生了改變,使改變后的某些成分滲入到了地下水中所引起的污染。間接污染與直接污染相比,具有過程緩慢復雜,污染原因隱蔽的特點,要想查清污染來源和污染途徑比較困難。
3.3地下水污染途徑
地下水污染途徑大致可分為間歇入滲型、連續入滲型、越流型和徑流型四類,主要都是對潛水和承壓水造成的污染,主要表現在固體廢物堆因降水的淋濾、廢水池等廢水集中區的連續滲透、污染物通過破損的管道等所引起的滲透性污染。
3.4地下水污染類型
地下水污染的類型主要有四種:一是由于地下淡水資源的過度開采導致的沿海地區的海水入侵;二是生活污水、工業廢水的大量排放和過量使用農藥所造成的污染;三是石油及其附屬化工產品所造成的污染;四是垃圾填埋場等固體廢物聚集地連續滲漏所造成的污染。
4.水體污染的主要防治措施
4.1減少耗水量
當前我國的水資源的利用, 一方面感到水資源緊張, 另一方面浪費又很嚴重。同工業發達國家相比, 我國許多單位產品耗水量要高得多。 耗水量大, 不僅造成了水資源的浪費,而且是造成水環境污染的重要原因。
通過企業的技術改造,推行清潔生產,降低單位產品用水量,一水多用,提
高水的重復利用率等,都是在實踐中被證明了是行之有效的。
4.2建立城市污水處理系統
為了控制水污染的發展, 工業企業還必須積極治理水污染, 尤其是有毒污染物的排放必須單獨處理或預處理。 隨著工業布局、 城市布局的調整和城市下水道管網的建設與完善, 可逐步實現城市污水的集中處理, 使城市污水處理與工業廢水治理結合起來。
4.3產業結構調整
水體的自然凈化能力是有限的, 合理的工業布局可以充分利用自然環境的自然能力,變惡性循環為良性循環, 起到發展經濟, 控制污染的作用。 關、停、并、轉那些耗水量大、 污染重、治污代價高的企業。 也要對耗水大的農業結構進行調整,特別是干旱、 半干旱地區要減少水稻種植面積, 走節水農業與可持續發展之路。
4.4控制農業面源污染
農業面源污染包括農村生活源、農業面源、畜禽養殖業、水產養殖的污染。要解決面源污染比工業污染和大中城市生活污水難度更大, 需要通過綜合防治和開展生態農業示范工程等措施進行控制。
4.5開發新水源
我國的工農業和生活用水的節約潛力不小,需要抓好節水工作,減少浪費,達到降低單位國民生產總值的用水量。 南水北調工程的實施, 對于緩解山東華北地區嚴重缺水有重要作用。 修建水庫、 開采地下水、 凈化海水等可緩解日益緊張的用水壓力, 但修建水庫、開采地下水時要充分考慮對生態環境和社會環境的影響。
4.6加強水資源的規劃管理
水資源規劃是區域規劃、 城市規劃、 工農業發展規劃的主要組成部分, 應與其他規劃同時進行。合理開發還必須根據水的供需狀況, 實行定額用水, 并將地表水、 地下水和污水資源統一開發利用, 防止地表水源枯竭、 地下水位下降, 切實做到合理開發、綜合利用、積極保護、科學管理。利用市場機制和經濟杠桿作用, 促進水資源的節約化, 促進污水管理及其資源化。為了有效地控制水污染, 在管理上應從濃度管理逐步過渡到總量控制管理。
5.結語
總之,加強我國水環境污染防治工作是一項長期艱巨的工作。在做好幾項基礎工作的同時,也要加強對河流、湖泊的保護、預防,充分發揮大自然自我恢復能力,保護水資源,保護水環境、水生態、水景觀。要保證江河必需的環境,生態用水量。
參考文獻
[1]趙嘉馨. 公海生態環境保護國際法規制研究[D].遼寧大學,2020.
[2]米艷杰. 伊通河水體污染生態修復及效益評價[D].東北師范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