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美娜


摘要:目的 觀察蒙醫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臨床效果及臨床療效水平的影響。方法 選取2019年10月至2020年12月在我院就診的類風濕關節炎患者92例,按照數字雙盲法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46例。對照組給予西藥治療,治療組辨證給予蒙藥治療。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與治療后的血沉、C-反應蛋白、類風濕因子水平。結果 治療后,2組患者血沉、C-反應蛋白、類風濕因子水平均較治療前下降,且治療組低于對照組(P<0.05);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7.82%,高于對照組的80.43%(P<0.05)。結論 蒙醫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臨床效果顯著,可明顯減輕炎癥反應,緩解癥狀,促進關節功能恢復。
關鍵詞:蒙醫藥;類風濕性關節炎;血沉;類風濕因子;C-反應蛋白
類風濕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種以侵蝕性關節炎為主要臨床表現的自身免疫病。主要臨床癥狀表現,其中掌指關節、腕關節及近端指關節屬于常見的病位,炎癥部位具有對稱性特點。當前臨床上治療類風濕關節炎多使用非甾體類抗炎藥、抗風濕藥、糖皮質激素、生物制劑、小分子靶向藥等藥物,但由于這些藥物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良反應,在臨床應用上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蒙醫學認為類風濕關節炎屬于蒙醫的“陶萊”病的范疇。蒙醫從體質出發,辨病與辨證相結合,精確立法處方,能較好的控制病情,對患者關節腫痛改善明顯,對生活質量也能明顯改善,減少毒副作用等方面體現出獨特的療效。近年來我院蒙醫藥在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方面也取得了較好的療效,且安全。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10月至2020年12月在我院就診的類風濕關節炎患者92例,按照數字雙盲法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46例。納入標準:年齡在18~65歲,符合蒙醫辨證標準,病歷資料完整,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病程>3個月,能夠配合并完成治療者。排除標準:惡性腫瘤患者,心肝腎功能嚴重不全者,妊娠期及哺乳期婦女,既往使用過免疫抑制劑者,依從性差,未按規定進行治療,有肺結核史、肺結節病或肺部腫瘤患者。
1.2蒙醫證型診斷標準
參照“中國醫學百科全書·蒙醫學”[2]:齊素協日型:關節腫熱疼痛,關節觸之熱感或自覺熱感,局部腫大,遇熱加劇,多兼有發熱、口渴、心煩、脈細數或滑、舌暗紅、苔膩尿黃、氣味濃;巴達干赫依型:關節腫脹,局部皮色不紅,觸之不熱、晨僵、屈伸不利、畏寒喜暖、舌質淡、舌苔白、脈弦緊、尿頻、氣味小;協日烏素型:關節肌肉刺痛、固定不移、肌膚局部有瘀斑或紫黯、關節腫脹僵硬、伸屈不利、腰膝酸冷疼痛,受寒時即加重,脈細滑或澀滑,舌色青紫或有瘀班,尿清長。
1.3治療方法
對照組:予西樂葆口服,每次0.1~0.2mg,每天2次;甲氨蝶呤治療,口服,1次/周,10mg/次;雙氯芬酸二乙胺乳膠劑適量外用,用時輕輕揉搓,使本品滲透皮膚,每天2~3次。予以常規護理措施。
治療組:治療原則:燥協日烏素、清血熱、舒經活絡原則治療。早,合如乎-5味湯3g溫水送服;中午,額勒吉根楚斯-25味丸15粒溫水送服;晚:嘎日迪-15味丸13粒加服查干古古勒-10味散3g,睡前溫水送服。連續治療2個療程,一個療程15天。
臨床療效:痊愈:癥狀與體征基本消失或消失,積分減少>95%;顯效:癥狀與體征明顯改善,積分減少≥70%;有效:癥狀與體征有好轉,積分減少≥30%;無效:癥狀與體征無好轉,甚至加重,積分減少<30%。
1.4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20.0進行分析,計數資料行χ2檢驗,用率(%)表示。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以()表示。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沉、C-反應蛋白、類風濕因子水平比較 見表1。
2.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表2。
3討論
蒙醫學認為本病多以協日烏素增盛與巴達干和齊素相搏,凝聚于關節局部而阻礙氣血運行所致。蒙醫治療該病以燥協日烏素、清血熱、活血通絡、祛風散寒及辨證施治為原則。蒙醫藥對于防治本病方面具有明顯優勢,辨證施治,用藥靈活多變,充分發揮蒙藥制劑多成分、多靶點作用,標本兼治,療效明顯,副作用小等優勢。綜上所述,蒙醫藥辨證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治療效顯著,可改善臨床癥狀,減輕炎癥因子水平,安全性好。
參考文獻:
[1]盛揚,楊珺,彭濤.股四頭肌等速肌力訓練聯合關節腔注射治療類風濕關節炎緩解期膝關節炎34例臨床觀察[J].風濕病與關節炎,2021,10(6):19-22.
[2]鄭國俊.溫針灸聯合化瘀強腎通痹方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臨床研究[J].國醫論壇,2921,36(3):23-25
[3]白清云.中國醫學百科全書·蒙醫學[M].赤峰:內蒙古科學技術出版社,1987:187-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