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慧輝
《數學課程標準》提出:使數學教育面向全體學生,實現:
——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
——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
——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以“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為目標。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必須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面向全體學生。在每節課短短40分鐘內,教師必須關注每個學生,要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讓學生主動參與,樂于參與,積極探究,尊重學生的創造性,使每個學生都能動腦、動手、合作互動,共同進步。促進學生形成主動學習的愿望和積極參與意識,讓學生能成為真正的學習主體。
下面淺談幾點自己在實際課堂教學中的具體做法:
一、重視課前兩分鐘,提高計算能力。
計算能力做為數學教學的基礎以及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實際教學中的重中之重。為了更好的展開計算能力教學,每節數學課前兩分鐘就是我們班固定的口算訓練時間。在規定的時間里,完成規定的題目,并及時進行反饋加上一定的獎勵。課前兩分鐘的實施,一來可以提高學生對計算的重視,二來,也激發了學生對于計算的興趣,三來每天的計算訓練強化了學生的實際計算能力。
二、引導主動參與,培養數學興趣。
我們也都知道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人對客觀事物產生的一種積極的認識傾向,興趣能推動人們去探索新的知識,發展新的能力。數學知識本身就具有抽象性,特別是小學數學,往往會使學生覺得枯燥無味,甚至厭煩數學。因此,在小學數學的課堂教學中,要主動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對數學產生一種特殊感情---興趣。變厭學為樂學,鼓勵學生積極探索,主動參與,樂于參與。
俗話說:“良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課堂開端,不僅能很快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而且還能激發學生的學習數學興趣。所以我經常這樣做:上課一開始,就將學生帶入興趣這種情感中,使學生產生好奇心與求知欲望,讓每位學生能夠迅速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數學興趣,更有效地引導學生主動參與。例如:我在教學五年級下冊數學《長方體(一)》---“長方體的表面積”這一課時,我就通過創設情境,導出問題:“同學們,我們通過前兩天的學習,已經初步認識長方體。今天,它又來光顧我們的課堂里。接著,通過PPT顯示長方體。并附上問題:親愛的同學們,你能幫長方體做一件漂亮的外衣嗎?”引導學生利用學具,按四人小組進行互動……在這樣的合作互動中,個別不愛動腦筋的和小懶惰的學生也主動參與到課堂中,投身到“做衣服”的活動中……通過這樣創設生動有趣的情景,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數學興趣,同時還能引發學生探究的欲望。
三、引導相互交流,培養合作精神。
我們一直以來都在強調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多說,老師只是引導者,課堂上真正的主人是學生。那么,給學生獨立思考后的相互交流,就能更有效地促進學生之間的共同進步。學生通過相互交流,更能體現不同的思維方式,不同的興趣愛好,以及不同的發展潛能,不同的個性差異等。通過學生與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更能培養他們的樂于參與、樂于思考、樂于奉獻、樂于合作精神。另外,小組合作交流又能體現團隊的力量,更能讓學生有機會不斷探索,不斷進取。而且學生在合作交流中既獲取數學知識,又培養合作精神。這才是真正體現《數學課程標準》。
通過交流合作,使思維能力較弱的學生學懂了,而已學懂的優生則可以做“小老師”了。老師從頭到尾就是穿針引線的作用。
四、引導自主探索,培養創新精神。
在數學活動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而教師則是這個主體的引導者和組織者,教師除了結合教科書上的題材,還可以設計探索性和開放性的問題,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機會,讓學生在觀察、實踐、分析、整理過程中去理解和獲取數學知識。
隨著學生的互動合作---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數學活動,本班有一部分學生逐步形成自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有效的學習策略。例如:在上完五年級數學下冊“分數除法” ---分數除法(三)這一課后,我利用自己手上的教輔資料,給學生布置了相應的拓展題。“一列火車從南往北行駛了全程的十三分之九后,又繼續以每小時90千米的速度行駛了4個小時,問從南到北共有多長?”
我出示題目后,全班同學馬上陷入了沉思當中。這道題目對于初學者來說,是有一定難度的,而且何況對象還是五年級的學生。本來,我以為在我的指導下,學生才能探索出正確答案。不過,我還是把這個探索權先給了全班同學。果然,班里好幾個學生給出了正確的答案。看了他們的答案,我發現他們運用了四年級學過的方程知識,采用了全部用方程來解決。完全出乎我的預料,于是,我當場就請了好幾個這樣做的同學分別上臺來講解。令我感到欣喜的是,他們講的頭頭是道,在下面聽的同學也恍然大悟。當然,我也及時激勵和表揚了這些學生。在那一刻,那幾個同學在老師以及全班的微笑和贊揚的目光中感受到了自己成功的喜悅。也更加激勵了他們今天后的探索精神以及解題多樣化的策略。
五、課堂作業采取面批,及時反饋學生與老師。
對于配套的數學課堂作業本,我都要求在當天上完新課后,學生在當天下午放學之前完成。這個完成包括作業完成的同時,也包括訂正的完成。因為數學課堂作業本量不多,而且相對簡單。對于大多數學生來說,完成是沒有問題的。同時,在當天完成以及面批也能及時反饋給我學生到底掌握了多少。以及個別學生存在的較大偏差。這樣,在第二天我就能根據全班的作業情況,有針對的進行分析。還有,這樣去做也減少了學生回家的家庭作業。學生更能學會統籌安排時間,可以采取中午時間來完成。我也會對前5名完成的同學進行表揚,激勵他們。其他同學也會受到感染,并會在今后爭取得到這樣的激勵。當然面批的完成有一定難度,但是只要堅持去做,還是能做到的。
總之,對于五年級數學課堂教學改革以及作業改革的具體做法,我始終堅持注重引導學生善于觀察、樂于探究、勤于參與、親身實踐、多與同學合作交流的原則。這樣,才能從不同角度獲取更多的數學知識,也能激發學生對數學的熱愛和興趣。因為我們的目標是:“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浙江省麗水市松陽縣城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