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文卓 那海峰
摘要:當今社會經濟高速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條件不斷豐富和提升,更多人開始注重精神生活上的追求和享受。而如今文創產品作為發展的新趨勢,面臨眾多機遇和挑戰。本文對民間美術如何在文創產品設計中運用與傳承進行了簡要分析,以供參考。
關鍵詞:民間美術;文創產品;設計;傳承
隨著時代的推移,尤其是工業革命之后,社會生產開始以機器工業逐步取代手工業,民間美術作為傳統手工業進入了發展的低谷。工業化的產品雖然可以滿足人們日常生活上的需求,但卻降低了消費者在使用產品時的情感體驗。在文創產品設計中合理運用民間美術元素與現代技術手段相結合,將文化符號代入到產品之中,可以促進民間美術資源的傳承與發展,賦予產品新的含義和價值,激發消費者情感共鳴,能讓消費者在使用產品時擁有一份獨特的感受和記憶。
一 文創產品與民間美術的相關概述
1.文創產品
文創產品,也就是文化創意產品。通過發揮創意,將人類智慧、技能和天賦等精神方面的內容融入到產品設計之中,借助現代科技手段將文化資源、文化用品進行第二次創造,成為蘊含文化、藝術、經濟、歷史等多方面的綜合產物。通過知識產權的開發和運用,生產出具有文化、經濟雙重價值的具體物品。
2.民間美術
民間美術,是中華民族美術傳統的重要因素,是中華民族特有的民族文化載體,即勞動人民群眾所創作的、豐富民間風俗活動、用以美化生活環境和在日常生活中應用以及流行的美術,例如皮影、刺繡、剪紙、泥塑、年畫等。民間美術貫穿于人民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各個領域,有著深厚的民眾基礎和強烈的藝術感染力,直接反映了濃厚的思想情感和審美趣味,顯示出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和藝術才能。
二 民間美術融入文創產品設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民間美術融入文創產品設計的重要性
民間美術融入文創產品設計,不僅有利于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還有利于民間美術優秀文化的繼承和發揚。
相對于宮廷美術、文人美術,民間美術更為質樸純真、生動豐富。民間美術來源于人民大眾,回歸于人民大眾。是廣大勞動人民在生產生活中為滿足自身生活以及審美需求所創造的產物,具有深厚的民眾基礎、鮮明的民族情感、濃厚的文化內涵和真善美的藝術精神,是中國本土文化的“活化石”。但在大規模機械化、自動化生產的今天,民間美術多被認為傳統手工業而被人摒棄。我們既不能放棄民間傳統優秀文化,也不能違背社會發展的規律,所以我們必須站在現代工業化發展的角度,尋找民間美術與工業文明之間的契合點,讓民間美術能夠重現生機。而將民間美術代入到文創產品設計中就是一種最好的方式,文創產品設計既保有文化的價值,同時又符合市場需求,以“物”為媒介進行傳播,民間美術將以新的姿態和載體再次回歸到大眾視線中,引導人們以新視角來重新認識和看待民間美術。
同時民間美術的融入也是為文創設計增光添彩,只有將文化與產品進行創意結合,適應時代潮流的同時還能具有歷史美感,不斷豐富產品文化內涵,才能真正算是好的文創設計。
2.民間美術融入文創產品設計的必要性
當今社會經濟高速發展,人們生活節奏加快。在工業文明的沖擊之下,傳統的民間美術發展開始走下坡路。民間美術在當代的實用性有所降低,在生活中出現的機會也越來越少。人們對民間美術的了解僅僅停留在表面,只是出于對逝去生活的一種懷念。但現代工業文明的批量生產是沒有溫度、沒有情感、沒有生命力的復制品,而這些已經無法滿足人們日益豐富的精神文化需求,人們需要在快節奏的生活中找到情感寄托。
就現代文創產業的發展而言,文化創意設計作為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產生的以創造力為核心的新興產業,呈現的是一種積極的發展狀態,代表著我國文化軟實力不斷向前邁進,同時也面臨眾多的機遇和挑戰。文化創意產業注重傳統文化的傳承和運用,而民間美術恰好需要這樣的載體進行傳播和推廣。以民間美術豐富的審美形態、人文精神與工業文明的情感空白進行有效補充,兩者相輔相成,打破空間束縛,以新的藝術思維方式將民間美術優秀傳統文化更好的融入生活,增強國人文化自信,讓我國文化遺產得以繼承和發展。
同時,民間美術在與文創產品設計的融入過程中還存在許多問題,一方面是對于民間美術資源的保護力度不夠、保護制度不夠完善,使得許多優秀傳統技藝流失,民間美術資料不夠完整等,造成民間美術與文化創業產業相結合時出現合作障礙。另一方面,文創設計產業與民間美術的發展初衷有所不同,如若只是為了尋求利益而忽視其他因素,則會失去民間美術與文創產品設計相融合的真正意義。
三 結語
綜上所述,只有適應時代要求,轉換新的發展方式,將民間美術與文創產品設計兩者相互補充,才能使民間美術在物質化的發展趨勢下適應新環境、富有生命力;才能使文創設計充滿活力和色彩、符合現代人審美需求;才能提高社會文明程度以及國人的審美認知,使人們找到文化歸屬感;才能使人類文明朝著更健全、更完美的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百度百科“文創產品”
[2]百度百科“民間美術”
[3]田翎.民間美術文創產品設計思考[J].西部皮革,(2021)03-0091-02作者簡介:
董文卓,女,沈陽師范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公共藝術專業
那海峰(通訊作者),男,沈陽師范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