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海洋
摘要: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要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鄉村振興是一項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生態和社會等多方面的系統性工程,需聚萬眾之心、舉全民之力共同推進。高校是教育資源、人才資源、科研成果及地方文化的集聚地,切實開展高校實踐育人活動、不斷改革與完善高校實踐育人模式應積極對接鄉村振興戰略,主動參與促進鄉村各項事業發展,這既能提高學生的知識水平和創新實踐能力,也可以助推鄉村經濟社會全面進步,順利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目標。本文對鄉村振興戰略下高校實踐育人模式改革進行探討。
關鍵詞:鄉村振興;高校實踐育人;實踐困境;改革路徑
1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對高校實踐育人提出的要求
“中國文化的根在鄉村”,培育文明鄉風、樹立鄉村文化自信不僅對鄉村自身發展,而且對推進中華民族復興事業都具有重要作用。當前我國特色社會主義已進入新時代,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處于決勝期,樹立鄉村文化自信需要借助新形式、新媒介,使鄉村文化緊隨時代發展潮流。高校作為文化教育、人才培養的重鎮,在鄉村文化建設中責任重大。高校實踐育人活動是促進高校人才引導廣大農民做鄉村優秀文化的深入學習者、堅定信仰者、積極傳播者和模范踐行者的有效平臺。開展高校實踐活動既可以保持和修復鄉村文化原始風貌,又能創造出農民喜聞樂見的文化表現形式,并將之與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潮流相融匯,借助互聯網、廣播、電視和報紙等全媒體渠道加以傳播,促進鄉村文化與社會發展有機結合,切實提升鄉村文化影響力,不斷增強鄉村文化自信。
2鄉村振興戰略下高校實踐育人模式的實踐困境
2.1創新高校實踐方式,促進鄉村產業升級
深入開展實踐育人活動是助力鄉村產業升級的重要舉措,推進鄉村產業升級需要正確認識實踐育人的重要性,及時改進和創新實踐育人活動方式。一是精準設計活動時間。各高校應根據教育部對實踐育人時間的規定,綜合考慮本校與本地區鄉村產業的發展實際,及時修訂優化不同專業、不同年級的人才培養方案,準確界定實踐活動中各個環節及各項內容的實施時間,在提升學生專業技能與實踐能力的同時,也能為鄉村產業的轉型升級提供技術支持;二是組建活動接續隊伍。由相同或相近專業的大學生組成“接力式”實踐小隊,在一組專業實踐成員的活動開展結束之后,由另一組專業實踐隊伍接續工作。這可以避免鄉村產業升級“半途而廢”,并且由這些專業隊伍接續實踐計劃,能夠保證鄉村產業的發展效果不受影響,幫助鄉村形成完善的農業生產和農產品加工產業鏈;三是建立活動長效機制。對鄉村的幫扶不是一蹴而就的,不能短期幫扶了事,要注重建立健全高校實踐下鄉活動長效機制,制定高校專業人才對鄉村產業轉型升級的長期幫扶計劃,使之成為高校實踐育人的“常規”活動,這既能培養學生創新創造能力和實踐技能,也可以有效改善鄉村產業發展現狀,促進鄉村產業興旺。
2.2激發農民參與環保,優化鄉村生態環境
建設生態宜居的鄉村環境,離不開廣大農民的積極支持和參與,要讓農民真正成為推進鄉村生態文明建設的主體力量。當前完善高校實踐育人模式,激發農民參與鄉村生態環境保護和治理的主體性意識,需著力做好三個方面的工作:第一,改進宣傳方式。在實踐活動中應本著堅定樹立人民主體觀念,盡快實現師生由學校教育向社會實踐教育的身份轉變,加大對鄉村居民的生態保護宣傳力度,通過廣播、電視、報刊、宣傳欄、微信及其他貼近鄉村生活的方式方法,將綠色環保的生態理念廣泛傳遞給鄉村居民;第二,選樹環保典型。協助鄉村組織開展“生態環保先進戶”“生態建設模范戶”等表彰活動,樹立典型示范,激發農民參與生態環保和建設的積極性,做到在農業生產與鄉村產業發展中自覺保護生態環境;第三,阻止污染“下鄉”。依法依規幫助與支持農民向相關政府部門提出建議,嚴禁工業和城鎮污染企業向鄉村轉移,同時運用自己的專業知識與技能,對已經遭受破壞的生態環境進行及時修復,為鄉村居民創造生態宜居的生活環境。
2.3建設鄉村實踐基地,加快鄉風文明培育
鄉村實踐基地是開展宣傳教育服務、提高鄉風文明程度、增強鄉村文化自信的重要平臺。目前高校實踐育人基地主要集中在城市區域,鄉村地區則分布較少,且沒有形成長期對口幫扶計劃。完善高校實踐育人模式必須拓展高校在鄉村的實踐基地,通過加強鄉村實踐育人基地建設,實現高校實踐活動與鄉村發展的良性互動。一是多方籌措資金。加大對鄉村實踐育人活動的財政投入,引導與鼓勵社會捐贈,積極申請地方共建資金,逐步形成多元化的資金籌措渠道,為鄉村實踐基地的持續發展和鄉風文明建設提供經費保障;二是承揚傳統文化。高校實踐活動團隊要繼承弘揚鄉村優秀傳統文化,可以在鄉村設立傳統文化學堂,建設一批傳統國學講堂示范點,為鄉村傳統文化賦予新時代發展內涵;三是完善文化設施。加快完善鄉村實踐基地的配套設施,搭建一批各具特色的鄉村大舞臺、農民休閑廣場、文化大禮堂等文化載體,切實讓廣大農民享受到更多的社會公共文化服務;四是實現城鄉資源共享。注重高校實踐育人基地在城鄉間合理分布,促進城鄉文化交流與資源共享,在城鄉融合進程中,通過以城帶鄉,提升鄉村發展水平,增強鄉村文化自信,加快文明鄉風建設進程。
2.4完善相關體制機制,提高鄉村治理水平
改革高校實踐育人模式,推動鄉村治理創新,增強鄉村治理效果,需構建完善的高校實踐育人活動體制機制。一是優化鄉村治理知識的宣傳普及機制。高校在開展實踐活動中可以組建更多的與鄉村治理緊密相關的專業小組,根據鄉村干部和農民的認知結構與思維特點,把鄉村治理和服務農民有機結合起來,創新鄉村治理知識宣傳教育方式,為提高鄉村治理水平營造良好氛圍;二是健全實踐活動組織開展的工作體制與責任劃分機制。高校實踐育人活動的推動主體包括黨政部門和高校,由于基層黨政部門和高校之間的主體責任劃分不明確,導致高校實踐活動效果不理想。因此,必須改進現行的實踐育人活動組織開展的工作體制和責任劃分機制,合理界定基層黨政部門與高校在實踐活動中的具體責任,充分發揮各責任主體在實踐活動中對鄉村發展的幫扶作用;三是完善鄉村振興發展的良好風氣形成機制。抓基層黨建工作是提升鄉村治理效果的有力舉措,要積極鼓勵高校畢業生黨員到鄉村擔任“村官”,優化鄉村黨員干部隊伍結構,嚴肅基層黨組織紀律,形成促進鄉村發展的良好政治風氣,為實現鄉村振興筑牢組織基礎,確保鄉村社會充滿活力、和諧有序。
結束語
鄉村振興戰略是新時代促進鄉村全面發展的根本之策。新時代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求高校實踐育人活動在推進鄉村產業興旺、營造生態宜居環境、提高鄉風文明程度、增強鄉村治理成效等方面發揮新的更大作用。但當前我國高校實踐育人模式在運行中面臨著活動時間短、后續組織力不足、忽視農民廣泛參與、城鄉分布失衡、活動主體不明確等困境,迫切需要更新高校實踐育人理念、改革創新社會實踐方式、激發農民參與環保意識、著力建設鄉村實踐基地、完善相關體制機制,使高校實踐育人模式更具科學性、系統性和實效性,為實現鄉村全面振興提供有力支持。
參考文獻
[1]鄉村振興視域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方向與路徑研究[J].張燕,盧東寧.農業現代化研究.2018(04)
[2]習近平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出重要指示[J].現代農業.2018(07)
天津城建大學 天津 300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