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有利
摘要:作為一種文化現象,西學東漸對晚清社會的影響是深刻的。以西對中,以新對舊,自然產生文化分辨與選擇的態度,其中存在著對西學內容的解釋,西學特征的分析,以及西學價值的估量。問題是,在學術領域,這種影響究競有多大,這值得我們深入地思考。各種西方學術的新學語的輸入無論在學理上,還是在觀念上都是對傳統學問的挑戰。學語的輸入在最初大都是主動接受同時是被動消化的,以后才漸漸地被學人消化性地解讀與吸收。
關鍵詞:康德美學;國內解讀;國內發展
一、康德美學的百年東漸
需要說明的是,本論文不重在媒介傳播的研究,雖然這也是研究問題的前提,但不是本論文研究的重點。文化的傳播過程并不像器物與制度的那么明顯,如果用顯性與隱性的詞語來修辭的話,那么,文化的傳播更具有隱性的特征。因此,康德美學在中國的傳播過程更多的是在隱性的層面上展開的。
我們認為,康德思想對中國的影響,不僅是字面上的,即相似的文字赫然出現在中國知識分子的某篇文章當中,這當然也是我們考察康德美學思想影響中國美學的一個尺度,但是如果僅僅這樣處理問題,那未免太膚淺與簡單。更為重要的是,我們如何去辨別那些化入中國現代美學中的康德美學的精微思想,所以,在思想層面,我們才能理解康德美學對中國現代美學的意義。
從宏觀的視野看,康德美學在中國的百年命運折射出中國百年美學的歷史滄桑。中國學界對康德美學的研究有近百年的歷史,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處于介紹、引進、移植和局部消化的狀況。在世紀初期,王國維、梁啟超、蔡元培大力引進康德美學,他們把康德美學作為思想批判的武器,或者直接將其作為美育的學理依據,王國維的“可愛而不可利用者”的觀點、蔡元培關于美的特性:普遍與超脫的思想,都直接源于康德的美學。一九一六年,蔡元培在《康德美學述》中說:故美學之基本問題,其一日何者為美學之斷定乎?其二日美學之斷定何以能成立乎?其一,所以研究其內容,以美學斷定之解剖解答之。其二,所以研究其原本,以純粹美學之演繹解答之。朱光潛與宗白華則深入地分析、批判與借鑒康德美學,將其化為自身的東西。
在建國后,作為唯心主義美學的代表,康德美學受到嚴厲的批判,因此康德美學研究在很大程度上處于遮蔽狀態,思想與思想之間形成一道無法逾越的鴻溝。比如宗白華在1960年5月在《新建設》發表《康德美學原理評述》,文章認為:康德自己是第一個替近代資產階級的哲學建立了一個美學體系的,而這個美學體系卻發生了極大的影響,一直影響到今天的資產階級的反動美學。朱光潛在《西方美學史》中也采用唯心主義與唯物主義的二元分析模式。在這種先見之下,理解康德美學本身也成為一個問題。可以說,在這一階段,學界對康德美學持一種排斥的立場與一種俯視的態度。
到80年代以后,康德美學研究在中國真正進入興盛期,中國學界以平等的姿態與康德美學展開對話。在這一時期,發表了一系列研究康德的學術專著和論文,這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是在康德整個哲學體系中考察康德美學或者在西方美學背景中考察康德美學,這大多以專著的形式出現,如李澤厚的《批判哲學的批判》把康德的三大批判結合起來考察,使讀者對康德美學有一個整體的了解與把握,蔣孔陽的《德國古典美學》,鄧曉芒的《冥河的擺渡者》等分別對康德美學作了獨特的分析和研究;二是闡發康德美學中的具體問題,這大多以論文的形式發表,比如川一秀山從內在理路上分析了美學在康德哲學中的橋梁作用。朱狄指出了“審美無利害關系”是康德美學中的一個極為重要的命題,“只要把這一概念置于美學理論的中心地位,就能把近代美學與傳統美學區別開來。”總之,康德美學研究呈現開放性,多樣性的狀態。
從百年美學的視野考察康德美學在中國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這實際在做文化比較與文化融合問題的研究。弄清這些問題,對于我們如何對待外來文化的問題會有可資借鑒的地方。把康德美學在中國作為一個統一的歷史過程加以研究,是非常必要的,也是非常迫切的。
二、康德美學面面觀
新文化運動前后,西方哲學在中國的傳播,康德哲學很受重視。賀麟先生指出,“這情形大概是和‘五四’運動開創的民主和科學精神相聯系的,因為康德的知識論是和科學相關的,要講科學的認識論就要涉及康德的知識論。另外康德的意志自由,講實踐理性,這就必然同民主自由相關。因此,這時期傳播和介紹康德哲學是學術理論界的中心內容”。 1924年《學藝》和《民鐸》雜志,還分別出版專號,把康德哲學在中國的傳播推向了高潮。圍繞康德的認識論學說,發表的論文就有:范壽康《康德知識論概說》,余文偉《康德哲學之批判》,楊文祀《康德之形式之合理主義》,張心沛《康德先驗演繹論之中心問題》、葉啟芳《康德范疇論及其批評》和張銘鼎《康德哲學之形式論》等。
這些文章反映了現代中國知識分子對康德哲學的理解和把握達到的程度:總的說來,還沒有達到深刻的水平。不過有些文章還是看準了康德哲學的精華所在,并有過精到的論述。比如張銘鼎認為,“康氏所拳拳致意的理性主義,將從前一切學說加以評價,以便從科學、道德、藝術三大文化領域中,得建設出一個確實的基拙,從而完成其批判的精神.所以他最注重的東西就是理性.換句話說,也就是要從普遙妥當性與必然性中,為先天綜合的判斷樹立一個確實的根據來。” 康德在認識、道德、和審美的三大領域中,其間貫穿始終的東西是形式主義。在這里,他看到了“形式”在康德認識論中的重要性。在我們所關注的美學領域當中,一些代表人物的思想也泰列其中。梁啟超在《新民叢報》上發表的《近世第一大哲康德之學說》,將康德與佛學唯識論加以比較,康德在他那里被佛學所附會,可以說不是德國的康德,而是“中國化”的康德。
王國維深受康德哲學的影響,他從康德入,繼之轉向叔本華,后又回到康德,他既介紹康德的學術論文,比如《汗德之知識論》、《汗德之倫理學及宗教論》,王國維還在《古雅之在美學上之位置》里運用康德美學分析美學問題。他在《叔本華之哲學及其教育學說》中說:“叔氏始由汗德之知識論出而建設形而上學,復與美學倫理學以完全之系統,然則視叔氏為汗德之后繼者,寧視汗德為叔氏之前驅者為妥也。” 王國維在《汗德之哲學說》中說:“汗德于是就理性之作用,為系統的研究,以立其原則,而檢其效力。即批評之方法先自知識論始,漸及其他.而當時心理學上之分類法,為彼之哲學問題分類之根據,即謂理性現于知、情、意三大形式中。而理性之批評亦必從此分類。故汗德之哲學分為三部:即理論的(論知力),實踐的(論意志)、審美的(論感情).其主要之著述亦分為三:即《純粹理性批評》《實踐理性批評》《判斷力批評》是也。”
蔡元培廣泛地介紹了西方哲學思想,最為突出的是他對康德哲學的介紹與論述。蔡元培在《美學的進化》中評介了《判斷力批判》,在(對于教育方針之意見》中運用康德哲學分析、論證教育問題,提出“美感教育”。他在《康德美學述》全面地述評了康德的美學思想,蔡元培討論了康德美學的基本問題與審美判斷的特征。他說:“故康德之叁本問題,非日何者為美學之物,乃日美學之斷定何以能成立也。美學之斷定,發端于主觀快與不快之感……美學之斷定。為一種表象與感情之結合,故為綜合斷定。 蔡元培詳細地分析了美感的四大特征:超逸、普遍、有則與必然。他總論道“于是合四者而言之,美者,循超逸之快感,為普遍之斷定,無鶴的而有則,無概念而必然者也。”
蔡元培對康德美學的理解基本上是到位的,只是他沒有在西方文化傳統中審視康德美學,因此,在有些問題上,他就無法探究到康德美學的核心。在《美學的進化》一文中,蔡元培指出了《判斷力批判》在康德哲學中的樞紐地位。“康德的哲學,是批評論,他著《純粹理性批評》,評定人類意志的性質.前的說現象界的必然性,后的說本體界的自由性,這兩種性質怎么能調和呢?依康德見解,人類的感情是有普遍的自由性,有結合純粹理性和實踐理性的作用.由快與不快的感情起美與不美的判斷,所以他又著《判斷力批評》一書。” 在他看來,康德的《判斷力批判》奠定了美學在哲學中的地位,哲學美學由此成立。
朱光潛的《無言之美》浸染了康德美學的審美無利害思想,朱光潛對美學問題的處理方式頗有一種形而上學的意味。其美學思想的啟蒙色彩,本體與現象的二元區分,都呈現出康德美學的特點,朱光潛深受康德派的形式主義美學的影響,他在《什么叫做美》一文中專門談到康德美學。
“康德是同時顧到美的客觀性與主觀性兩方面的,他的學說可以用兩條原則概括起來:(1)名理判斷與美感判斷不同,名理判斷以普泛的概念為基礎,美感判斷以個人的目前感覺為突出,所以前者是客觀的,后者是主觀的。
(2)一般主觀的感覺完全是個別的,隨人隨時而異。美感利斷雖然是主觀的,同時卻象名理判斷有普遮性和必然性.這種普遮性和必然性純賴感官,不借助于概念.物使我覺其美時,我的心理機能(如想象、知解等)和諧地活動,所以發生不沾實用的快感.一人覺得美,大家都覺得美(即所謂美感判斷的必然性和普退性),因為人類心理機能大半相同。”
朱光潛批判性的解釋道:“康德超出一般美學家,因為他抓住問題的難點,知道美感是主觀的,憑借感覺而不假概念的;同時卻又不完全是主觀的,仍有普遮性和必然性.依他看,美必須借心才能感覺到,但物亦必須具有適合心理機能一個條件,才能使心感覺到美。不過康德對于美感經驗中的心與物的關系似扔不甚了解。” 朱光潛還在西方美學傳統中定位康德美學,他在(克羅齊派美學的批評》中指出:“不過近代許多美學派別中有一個最主要的,就是十九世紀德國唯心哲學所醞釀成的一個派別。這派的開山主是康德,他的重要門徒有席勒、黑格爾、叔本華、尼采諸人.這些人的意見固然仍是彼此分歧,卻現出一個共同的基本傾向.我們通常把這個傾向叫做唯心主義和形式主義。意大利美學家克羅齊最后起,他可以說是唯心派或形式派美學的集大成者”。
總的來看,中國現代知識分子站在時代的背景中意識到自身的歷史性,搬進來或創造出新的思維方式、批判態度,來“重估一切價值”,只有這樣,才可能真正去繼承、解釋、批判和發展傳統。從學術的角度看,中國知識分子的學術姿態是自覺的,他們的人文關懷是強烈的,他們的文化選擇也是明確的,同時他們的學術極具個性和生命意識,不過他們的使命卻是民族的與國家的。
參考文獻:
[1]段立憲. 當代西方美學發展趨勢[D].蘭州大學,2007.
[2]朱仁金. 康德與李澤厚:西方美學中國化個案研究[D].西南大學,2010.
[3]劉翔華.談朱光潛美學思想對現代高校美育的影響——評《西方美學史》[J].中國教育學刊,2020(03):139.
[4]張暢.論崇高范疇在西方美學思想中的演變[J].藝術評鑒,2018(21):39-40.
[5]張季菁.梁啟超近代詩歌品評中的中西美學思想研究[J].藝術百家,2017,33(03):136-141+244.
[6]鐘名誠.當代語境下西方美學思想的中國傳播——朱光潛的《西方美學史》與新美學建設[J].南京曉莊學院學報,2017,33(01):62-66.
[7]李維維.新世紀西方美學思潮對中西美學影響之分析[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37(12):49-50.
[8]于紅靈.朱光潛先生對西方美學思想的譯介[J].蘭臺世界,2012(25):89-90.
賀麟先生在《五十年來的中國哲學》中將這一時期又分為兩個階段,前期從變法運動到“五四時期”,這是一個啟蒙介紹時期,一股說來只是一種文化批評和觀察印象。美學上,傳播者有梁啟超、王國維、蔡元培等人。后期即從“五四運動”到全國解放時期,這是一個融匯傳播和草創時期。在這一時期,開始根據原著進行研究,進而融匯其他哲學L的派系。代表人物有宗白華、朱光潛、蔡儀等人。賀先生主要從哲學的角度來談的,從關學的角度看,問題要復雜得多。
本篇論文的重點不是描述康德美學在中國的傳播過程以及概述現代美學中的康德美學,而是側重在內在理路上搞清康德美學與中國現代美學的相關性,這種關聯重在思想的層面、問題的層面,而不是在形式的層面,因此這種處理問題的方式又給我們帶來相當大的難度。
賀麟:《康德黑格爾哲學東漸記》,《中國哲學》第2輯,北京,商務印書館,第366頁.
張銘鼎:《康德批判哲學之我見》,《民鐸》第6卷第盛號,1925年.
周錫山編校:《王國維文學美學論著集》,太原,北岳文藝出版社,1987,第76頁。
佛雛校輯:《【幾國維哲學美學論文輯佚》,仁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3,第156頁。
高平叔編:《蔡元培美育論集》,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第36一37頁.
高平叔編:《蔡元培美育論集》,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第42頁。
高平叔編:《蔡元培美育論集》,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第95一96頁。
《朱光潛全集》,第一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第345一346頁。
《朱光潛全集》,第一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第346頁。
(河北經濟管理學校 ?河北省 ?石家莊市 ?0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