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玉潔
摘要:情感消費時代,懷舊影視作品迎合著大眾的消費需求,表現了當今社會的一種時代情緒。懷舊影視作品中呈現出平民化敘事的傾向,用平民化敘事講述普通人物的日常生活和情感,通過共情機制引起受眾更多的心理認同,喚起觀眾對于故去時代的集體記憶。
關鍵詞:情感消費 ?懷舊影片 平民化敘事 ?情感認同
一 情感消費與懷舊電影
近些年來,在媒介消費中,情感因素的影響占比也逐漸擴大。比如借助于粉絲對于偶像崇拜、喜歡的情感,許多影視節目會請當紅流量明星來增加自己的收視率。另外,一些慢綜藝節目以當下都市人為主要受眾,滿足他們渴望放緩生活節奏,在機械忙碌的工作中找到小確幸的情感需求。
懷舊影視作品迎合著大眾的情感消費需求,通過重構過去的美好回憶,對觀眾在現實生活中經受的負面情感修復補償, “懷舊影視作品已不再局限于某一個體成長的心路歷程,而成為一個社會化的、全民化的集體事件,一道極其普遍的社會文化景觀 ”。這也就是說,懷舊影視作品表達的是大眾的情感需求,為當下中國的不同群體提供各自不同年代的集體記憶,增強觀眾的自我身份認同,使人們找到歸屬感。
隨著觀眾的審美心理的發展,近些年來,一些懷舊影視作品體現出“回避”人物英雄化、高尚化、事跡化的趨向。導演在作品中將普通人物的悲喜生活與社會現實緊密聯系在一起。懷舊影視作品開始用一種樸素的敘事方式講述普通人物的日常生活和情感,這種樸素的敘事方式也就是本文所說的平民化敘事。
二 平民形象的構建
平民化的概念中包含了平視的理念,“平視”也就是說用影像去表現普通市民階層的日常生活和情感狀態,生活的真實不一定等于藝術的真實,但是藝術的真實一定來源于生活的真實。懷舊影視作品通過真實可感的人物形象和真實的生存境況變遷來折射整個社會的巨大發展和變化,通過真實可感的人物形象的庸常生活、喜怒哀樂來呈現自然真實的生活表象,為影片還原時代增加了真實感。平民角色的建構可以增加觀眾的身份認同,懷舊影視作品中常通過以下方式構建平民形象。
摒棄“高大全”的人物設置,通過具體的情節設置表現人物的“不完美”,“不完美”的人,才是真實存在在現實生活中的人,劇中人物的行為模式才符合生活常理,更容易被觀眾接受。以影片《唐山大地震》中母親“李元妮”這一人物形象為例,在一方面,影片展現出了她做為一個母親偉大的一面,地震來臨時,她第一時間想到的是樓里面的孩子,一聲撕心裂肺的“孩子”里體現了深沉的母愛,面對失去生命的風險,她不顧一切地想去沖向正在坍塌的樓上去救孩子。另一方面,作為兩個孩子的母親,她沒有做到完全公平的對待兩個孩子,“重男輕女”的時代烙印在她身上表現的很明顯,在只有一個西紅柿的情況下,女兒方登和兒子方達都想吃,媽媽對女兒方登說:“就一個了,登,讓給弟弟吃”。雖然說第二天會再買給女兒,但是從女兒的抗議中,能感受到母親這樣的做法傷害到了女兒。
三 人類共通情感的影像化呈現
懷舊影片中的平民化視角提倡以人文思想關懷大眾生活,基于人類的共通情感,通過影像表現各個時代平凡人的個體經歷和情感體驗,與觀眾在情感上產生共鳴,引起觀眾更多的情感認同,喚起觀眾對于故去時代的集體記憶。
對于“青春愛情”的呈現。沒有人永遠年輕,但是所有人都曾年輕過。青春懷舊影片是懷舊影片中很重要的一類,并且幾乎所有青春懷舊片中都有對“愛情”這一主題的表達。在青春歲月里遇見的愛情往往不摻雜世俗的考慮,是最為純粹且美好的,觀眾在觀影過程中深埋在心底的記憶逐漸浮上來,心靈得到溫暖和慰籍。影片《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展現的是校園時代 “學霸”和“學渣”的愛情,影片開頭,“1994年,那一年我16歲,張雨生的歌聲還在,張學友的“吻別”大賣了一百多萬張卡帶.......張惠妹贏得了五燈獎的冠軍”,男主柯景騰的旁白中提到的90年代明星將觀眾一下子拉到了那個時代。影片中的女主沈佳宜學霸的設定,讓很多觀眾回憶起了自己讀書時學校里那個長得好看同時乖乖念書的女生,代入感很強。電影畫面在表現柯景騰和沈佳宜之間暗生情愫的過程的時候也很干凈唯美,沈佳宜督促柯景騰學習的時候戳他后背的動作;沈佳宜雖然在一次打賭中贏了,卻依然按柯景騰的要求扎起來馬尾。
對于友情的呈現。友情也是我們情感組成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在我們的身邊或多或少都會有幾個朋友。韓劇《請回答1988》這部劇對于友情的敘述上令人動容,德善、善宇、正煥、阿澤是一個胡同里長大的伙伴,他們在一起看電視,一起上課遲到。在影片中有這么一段:阿澤過生日的時候,本來以為只有自己一個人,但是在打開房門的那一刻,這些早已經在房間里的伙伴為阿澤唱起了生日歌,并且給阿澤舉辦了一場生日會,阿澤在伙伴們的陪伴下從悲傷的情緒中走出來。
四 結語
通過對上述影視作品的個案分析,可以看出在很多懷舊影視作品中普通大眾不再是沉默的大多數,這些影視作品以大眾群體的日常生活和情感作為創作素材,最終形成的作品必然也要回到大眾中去。觀眾通過共情緒機制,在觀影過程的懷舊中,壓抑的情緒得到暫時緩解。總而言之,在情感消費的時代下,通過平民化敘事構建集體記憶的懷舊影視作品,才能更貼近生活真實,更能聯結于當下現實,使觀眾在情感上能與影片形成一種溝通關系,或是在影片中找到自身的身份歸屬與認同問題,或是對歷史進行反思,而不是讓懷舊流于形式堆砌,無病呻吟。
參考文獻
①《辭海》[M],上海辭書出版社,1979.
②田琳.電影《歲月神偷》敘事方式[J].山海經,2019(07):8.
③趙瑜,范靜涵.懷舊影片中集體記憶的呈現與建構[J].當代電影,2019(05):112-115.
④鄭偉麗.國產懷舊電影的探析[J].青年文學家,2017(23):149.
⑤李文琪.論《唐山大地震》的人性書寫[J].文藝評論,2020(03):87-89.
儲雙月.轉型期語境下中國懷舊電影研究[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11:8.
(山東師范大學 ?山東濟南 ?2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