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世寶
【摘要】“互聯網+”時代對社會各個領域以及人們的生活方式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對教育、課堂教學變革的影.響也不例外。文章從“互聯網+”時代課堂變革的趨向以及需要注意的一些問題對“互聯網+”時代下的課堂教學變革進行了探索。
【關鍵詞】互聯網+ ;課堂教學 ;變革
人們的生活在不知不覺中已然走進了“互聯網+”的代。互聯網和大數據已經改變了人們獲取知識的方式、交流的方式、苘業運營的方式等。互聯網+教育育是中國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與必然選擇,也i當前中國教育改革與發展的一個基本理念和戰略選擇,更是教育理論界與實踐界共同關注的問題。互聯網+教育的發展在實踐中存在著一些認識上的不足和偏差,在一些教師中出現了排斥、誤解^用、不用、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融合不當或用著&代化的教學設備,呈現的仍然是傳統的課堂教學等現象。因此,十分有必要對于“互聯網+”時代的課堂教學變革進行實質性思考與定位。
一、大數據帶來的挑戰在互聯網時代,開放的社會資源將進一步解放人們的學習方式,越來越多的人不用呆在學校里被動地接受學習,他們會把自組織學習發揮得淋漓盡致。教師和教學機構的作用便要重新定位。在今后的大數據時代,只有三種最基本的東西是學生用得到和必須學的東西:一是閱讀,二是搜索,三是辨別真偽。在以網絡技術無限廣闊的應用所帶來的大數據信息壓力的時代,如何搜索、閱讀、辨別信息成了一個巨大的難題。目前,全國各地都在推進教育信息化工作。建立教育信息化服務公共平臺、開展數字化校園的實驗工作、設立各種“數字化學習”試點學校、開發“微課程”、開展“翻轉課堂”教學研究、一對一的“E課堂”教學實踐……這是一系列不斷加碼的舉措。然而,這條路并不好走,要充分做好“螺旋式”上升的準備,最重要的是頂層設計和理念超前。當一些概念、一些觀點第一次呈現在大家面前時,帶來的沖擊不僅僅是“洗腦”時沖刷的“泥沙”,更多的應該是“醒腦”后的深度思考。
二、傳統課堂教學的問題檢視
(一)課程過于統一,并且受制于學校和師資力量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學校的課程設置和教材主要由遠離教學一線的專家編制,專家們過于關注開設課程的標準化要求,未曾考慮到各個學校的教學實際。統一化的課程設置和教材使用難以顧及到各地區各學校的具體情況和學生個體性的需求,不利于促進學生的個性化學習。此外,為彌補前述缺點而出現的校本課程也受制于學校和師資力量,特別是經濟不發達地區的學校往往無法開設較為優質的校本課程;對于同一學校的非核心學科來說,其課程設置也會受到影響。
(二)教學內容創新不足,忽視實踐課程
傳統的課堂教學內容相對比較單一,主要是教材和習題等資料。因此,在授課時,教師給學生傳達的知識往往是自己對教材的理解內容,學生接受知識的來源非常有限且大多陳舊、略顯過時。同時,課堂教學中忽視了學生的實踐能力發展,使得他們很難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多數用人單位反映學生缺乏必要的知識儲備,這也折射出學校教育在人才培養環節存在的問題。一方面,具有時代特色的知識未曾納入課程開發和教材編寫中,課程和教材的迭代更新周期過長,學生無法快速適應日新月異的社會;另一方面,學校課程體系過于強調專業化和理論化,忽視實踐課程的開設,導致學生實踐能力不強,難以在社會競爭中占據優勢。
(三)師生互動不足,教學方法單一
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是神圣而不可侵犯的,學生的學習都由教師來安排,教師擁有較強的話語權,學生只是被動的知識接受者。由于教師擁有話語霸權,使得師生之間存在不可跨越的鴻溝,師生間很難進行平等的交流互動。同時,課堂教學中單一的講授法貫穿課堂始終,多數教師的教學僅僅是對學生進行滿堂灌,把學生當作知識的容器,忽略了學生的主體性,嚴重的甚至會導致學生對學習產生厭倦情緒。此外,體罰盛行,教師在管理問題學生時,往往用戒尺或罰站等不尊重學生的方式對其進行懲罰,不僅嚴重損害了學生的身心健康,也表明了傳統的課堂教學中存在著不健康、不平等的師生關系,這種師生關系會直接影響到師生間的正常互動和教師對教學方法的選擇。
(四)教學評價以“五唯”評價為主,缺乏科學性
“五唯”評價是指傳統的教學評價以“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是從。具體來說,“唯分數”是將學生考試分數作為衡量學校教學質量的唯一標準,是對記憶性知識的過分看重和對學生健全人格發展的徹底忽視;“唯升學”是以升學率的高低作為評價學校好壞的唯一標準,學校過分強調升學率,教學內容圍繞著考試內容進行,嚴重影響學生的全面發展;“唯文憑、唯論文”是指對人才的評價以文憑和論文為唯一標準,特別是將各類不同性質的人才強行統一進行文憑和論文的限制是極不科學的,不僅限制優秀人才的發展空間,甚至助長文憑造假和學術造假等各種不良風氣,易造成極壞的社會影響;“唯帽子”是指社會上存在各種人才帽子,實際它們很大程度上已經失去了其原有的學術意義,而成為一種特權和象征。
作為一線教育工作者一定要理性思考,把握課堂教學變革的實質,加強學習、不斷反思總結,積極探索實踐,盡量避免出現方向性偏差,使“互聯網+”、信息技術、優質資源等最大化地為課堂教學變革服務,為學生的優質學習和發展服務。
參考文獻:
[1]翟霞,冀翠萍互聯網+”時代校園信息化:從虛假繁榮到有效推進[J].中國教育學刊,2018(5).